二、农村社会应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和谐发展是党中央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社会建设要求,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人文保障,和谐发展是农村社会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一个标志。
1.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定义与特点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谐是指事物之间协调、平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从政治学上讲,和谐是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从社会学上,和谐是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友好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能有效协调各种社会主体利益的,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状态。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就是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各种主体利益、促使农村社会各种主体友好互动和农村社会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这是一种讲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安全稳定的农村社会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农村居民之间的和平共处、农村居民与社区之间互助共进、农民群体的进步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共同繁荣。
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农本性。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是以农民为本的区域社会发展。农民群体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主体、根本和核心。在建设和谐农村社会过程中,要把农民素质提高、农户增收、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维护农民群体的各种权益,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农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长,才可能推动农村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最终为整个农村社会系统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二,天人合一性。农村以农为业,自然地理要素是农民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条件,农民、农业、自然三者在时空中统一,共利互生,形成能量转换的利用关系。所以,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首先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农村社会的和谐关系系统中,天人关系的和谐是所有农村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第三,共生性。农村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农村社会各种主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农民群体的阶层结构是一个按才干自由流动的开放结构。农村社会是一个全体居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平相处的社会;是一个按劳分配收入、按贡献分配社会资源的合理共生的社会。第四,秩序性。由于农村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得到协调发展;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农村居民与自然环境保持友好关系,农村社会在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的共同作用下,就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整个社会表现出有序运行和协同发展。
2.农村社会坚持和谐发展原则的理由
为什么农村社会必须要选择和谐发展模式,坚持和谐发展原则呢?第一,需要利用和谐发展模式扭转农村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由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人类采取增加食物的一些方法如大面积开垦土地、围湖造田、填海造田、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进行农业生产,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11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已经对我们人类亮起了红灯,表现在: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1/3的土地面临沙漠化; 80个国家严重缺水;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世界上1/4的人口因生态环境破坏身患疾病。如果农村地区再不采取和谐发展方式,彻底转变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农村、农业就没法生存了。第二,需要利用和谐发展模式协调农村社会利益群体。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农村社会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农村社会也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农村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使农村社会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因而需要通过和谐发展方式协调农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农村社会利益矛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调动农村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农村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三,需要利用和谐发展模式改善农村民生状况。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相对落后,农村人口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贫困人口生活比较困难。需要建立和谐发展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第四,利用和谐发展模式克服农村市场经济的弊端。市场经济能促进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批农民家庭富裕起来。但也有生产上的盲目性和弊端,农村地区的一些非营利事业没有人管。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共事业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都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所以需要和谐发展方式来克服市场经济的这些弊端,发展农村社会的非营利事业。
3.农村社会坚持和谐发展原则的基本做法
第一,将农村建设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区。只有农民在生产中做到对自然生态环境友好并尽量节约自然资源,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为此农村地区就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能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从现在开始永远把人类当做地球和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永远不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第二,将农村建设成民主法治社区。让农民当家做主,尊重农民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将农村社会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广泛调动农村社会积极因素,激发农民群体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依法办事,自觉把乡镇政府行为纳入规制范围,使农村社会的运转服从法制的权威,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农村社会得到切实贯彻落实。第三,将农村建设成和谐分配资源的社区。和谐的资源分配制度应是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制度就是按照不同职业群体承担任务的轻重、难度大小、原有基础和条件来分配相应的社会资源。不能出现非法占用公共资源、野蛮侵占公共资源的现象。因为这样做不仅难以使农村社会资源产生最大效益,也易造成农村社会的非均衡发展。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制度就是按照农村各种社会主体都能接受的规则进行的、促使农村各项事业得到发展、给各种社会主体平等发展机会、最终形成均衡发展状态的农村社会资源分配办法。第四,将农村建设成和谐分配利益的社区。从利益分配角度看,和谐社会是化解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和谐的利益和报酬分配制度是一种能刺激劳动者积极参与财富创造并保障他们获得公平待遇、使收入分配与劳动绩效一致的分配制度。只有保证绝大多数农村劳动者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并依法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与普遍需求相匹配的利益,才能促进农村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第五,将农村建设成合规扮演角色的社区。和谐社会是以社会成员的正义、诚信、友爱、活力、安定、有序为基本条件的。因此,只有建立杜绝农村社会成员从事邪恶的、虚假的、敌对的、消沉的、纷扰的、无序的角色行为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状态。和谐的角色合规扮演社会可通过颁布角色行为规范、界定职责行为内涵和外延、建立民意公开表达平台、营造罪感文化环境、开展合规文化教育等措施来建立。也需要辅之伦理道德教育,在利益对立和价值分歧的农村社会群体成员之间进行忠恕之道对话,培养农村居民的宽容和合作精神,才能使农村社会群体成员在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面前,达成谅解,达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意志,积聚力量。对于农村社会来说,规范农村居民的社会行为是非常必要的。第六,将农村建设成社区认同程度较高的社区。作为主体的认识过程,和谐社会的生长是共识形成和价值建构过程。从管理学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价值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共识社会。要使所有农村社会成员认识到农村社区的发展理念、发展规划、群体决策和管理制度,对社区生存与发展、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就能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社区认同度。提高社区认同度,要将主流价值观与农民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结合起来。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借助宣传手段,构筑农村社会群体认同体系。此外,还可通过社区沟通和共同决策等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社区认同度。这个措施可满足农村社会成员的自尊心,增强其责任感,使他们理解、接受并自觉执行社区决策。提高社区认同度可以消除农村居民的不正确认识和社区活动的阻力,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