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会给你的形象加分
陈毅诗云:“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在应酬中,这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于己,谦逊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短处;于人,人们都不喜欢与骄傲自满的人交往,也不甘居于人下。当我们和他人初次打交道的时候,切勿夸夸其谈,好像自己高人一等——这或许能使我们的虚荣心获得暂时的满足,却同时给别人留下了骄傲自大的不良印象。
自古以来,那些名垂千古的伟人们往往都以谦逊著称,正是谦逊的态度使他们取得伟大的成就。正如珍珠蚌一样,若是腹中有珍宝,终会被人发现;而若是生怕人看不到而早早将蚌壳张开,往往会落得干瘪或被捕食的下场。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这就是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一个学问如此渊博的人都谦逊问人,那么我们呢?交际与应酬本来就是一个向他人学习的途径,也是交际的目的之一。可是在生活中,有些人把交际和应酬当做自己炫耀的名利场,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表面上看,这种人是交际的中心,因为他有可炫耀的资本,但他无法“得人心”,没有深交的朋友。试想,有谁会喜欢朋友高高在上的姿态、得意忘形的面孔、颐指气使的神情、专横跋扈的气势呢?
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谦逊者更容易被人接受,更能融入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谦逊是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当然,放低姿态的谦卑并非阿谀奉承、低声下气,而是一种向对方学习的精神。当对方接受我们谦逊的形象时,我们的交际也就成功了一半。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竟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五天后的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张良按老翁的指示,五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待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五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五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有点急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并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当上了刘邦的军师。
张良几次被老叟戏弄,仍然保持谦逊的态度,最终获得了老叟的帮助。有人说,人立于世,先做人后做事。交际中,我们做人,就应该和张良一样,谦逊待人。俗话说:“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谦者易于给人一种虚怀若谷的印象,这种印象来自第一次接触,也就是第一印象,我们在别人心中的第一印象,决定我们能否打开宽广的交际局面!谦逊待人,我们的交际形象也就被加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