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及其资源整合概述
由上所述,“城市记忆”中对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的,档案文献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用文字和图像等记录工具直接将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记录在特定的载体(如纸张、胶片、磁盘、光盘等)上的。
一、“城市记忆”档案文献概述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是“城市记忆”重要构成,具有原始记录性、广泛性、多样性、多重性等特性和存史、凭证、参考、文化、教育等功能。
(一)“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界定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直接形成的对城市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的历史记录的总称,由城市概貌档案文献、城市管理档案文献、城市建设档案文献、城市活动档案文献等方面构成。
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前馆长阿瑟·道蒂(Arthur Doughty)有段名言:“在所有的国家财产中,档案是最为珍贵的。它们是一代人留给另一代人的礼物,我们对它们的爱护程度标志着我们的文明程度。”这段话讲于1924年,在加拿大许多档案馆的招贴画甚至水杯上都能见到,它还被刻在渥太华唯一一座纪念一位公务人员的塑像的基石上。[1]2000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档案馆“是保存社会记忆、个人记忆的最权威场所”。[2]
城市建设、管理等活动都会留下印记和痕迹,留下历史记录,留下档案文献,但对城市发展而言,并非都具有重要保存价值。有的要记忆,有的会遗忘;档案文献有的要永久保存,有的只需定期保存。因此,并非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能进入“城市记忆”,也并非城市建设、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所有档案文献都是“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城市概貌档案文献、城市管理档案文献、城市建设档案文献、城市活动档案文献是“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重要构成。
(二)“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特性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主要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本质上具有原始记录性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3]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性之一。具有清晰的、确定的原始记录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别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所在。所谓原始性,是指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当时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事后编纂和加工的。所谓记录性,指档案是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等记录工具直接将人类社会活动信息记录在特定载体(如纸张、胶片、磁盘、光盘等)上,而人们只要掌握了识别这些文字、符号和图像的工具就能获取其中的信息。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而图书等其他文献则不具备这种特性,有些图书虽然也记载了历史事实,但这种记载不是直接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加工提炼后的系统性知识。同为“城市记忆”历史记录载体,虽然文物也直接记录了一些原始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原始记录性,但文物的大部分是实用性物品,文字信息很少,是通过某事物的形态与结构反映某种行为的结果,人们只能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和推测去获得某种深层次的信息。文物所记录的历史事实的信息是不清晰、不确定的,往往需要后人进行考证,而档案是以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直接记录历史的,一般来说所记录的历史事实的信息是清晰的、确定的。当然,文物中还包含部分具有文物价值的档案文献,比如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手稿等,这些文物具有原始记录性,是因为它们虽具有文物价值,但本质上是档案,具有档案的本质属性。正因为档案文献具有原始记录性的本质属性,因此,档案文献对城市历史的记录,较之其他记录工具就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2.在来源和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档案记录了人们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在内容上横贯人们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纵穿每个领域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城市记忆”固然需要有代表政府管理、政府活动的“红头文件”对城市重大事件、重要活动进行记忆,但同时也需要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比如城市居民家庭经济收支账等“百姓档案”作为基本参照物。城市生活是丰富的,“城市记忆”也应该是多元的。“城市记忆”档案文献作为城市中人们各项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具有贯穿古今,衔接未来的文化穿透力,它能够反映历史史实,发现历史规律,评说一方人物,擘划建设模式,使人类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得以代代递交。
3.在形态上具有多样性
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日益发展,档案记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载体也从纸质扩展到胶片、音像、光盘、多媒体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正面临着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描绘的那种情景:“第三次浪潮信息领域所以成为历史性大事,不仅是它极度地扩大了社会记忆,并且把它起死回生,因为计算机能处理它储存的数据,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现象:社会记忆变得既丰富又活泼。”“图书馆、档案柜都不能思考,更不用说用非传统的方式来思考了。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可以要求计算机‘思考难以想象的和以前没有想到的事情’。”[4]电子档案的产生、管理及其信息的开发,为“城市记忆”的保存、激活和利用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4.在建构中具有多重性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既是“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同时又是其他重要元素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城市中的优秀历史建筑物作为文物是人们对城市特定环境最具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城市记忆”元素,但这些建筑物的各种建筑图纸和照片等影像材料却是一种档案文献,记录了建筑物建设和形成过程中的历史面貌。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仅凭外观只能获得塔的结构、形状和倾斜角度等信息,如果有档案可查的话,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建造年代,还可以了解到塔倾斜的原因。当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有的建筑物一旦损毁,传递城市历史信息的物质形态随之丧失,但是建筑物的各种建筑图纸和照片等影像材料如果得以保存,那么,“城市记忆”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记忆断层”的现象。再比如,城市中的工业遗产,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工业遗产不仅包括厂房、作坊、车间、仓库、码头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契约合同、商号商标、产品配方、工艺流程、票证账册、手稿信札、照片拓片等可移动档案文献。而“城市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文献更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要求“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加强对其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档案、保护档案、传承文化。档案文献建构中具有的这种多重性,体现了档案文献作为“城市记忆”重要构成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三)“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功能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主要有存史、凭证、参考、文化和教育五大功能。这是“城市记忆”其他记录形式难以替代的。
1.存史功能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城市中人们活动的经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指出:“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记忆,它既然是一种记忆,就需要依靠准确的资料来作为可靠的依据。所以历史就应该借助档案,否则就有脱离实际、凭空幻想的危险。”[5]通过档案文献可以真实地“还原”城市的历史。历史学家认为,只有借助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档案文献提供了历史依存的载体,提供了这种“理解”的桥梁。“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全方位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在城市建设中不仅记录城市结构的变化,而且记录城市细部的转换。当城市的“最后一个”纷纷退出历史视野,比如最后的轮渡站悄然隐退,最后一个马路菜场迁进了室内,最后一个热水“老虎灶”关门大吉,最后一个传呼电话服务站功成身退,最后一条“弹格路”即将消逝等,通过视频材料可以将这些“转换”一一“存档”保存。
2.凭证功能
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的本质属性。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文献的最基本的特点。“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在城市处理行政、法律、经济、科学等事务中具有凭证作用,成为公民解决各种纠纷,处理民事、刑事诉讼,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个人权益的证据。因为档案“是一切永久性公民权利和优惠权利的最终凭证,是一切导源于或者有关于公民与政府间各种关系之产权和财务权利的直接凭据”。[6]
3.参考功能
档案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档案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经过,也记录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思维过程,蕴含着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规律。历史不会重演,但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代都市人如果想在当下清醒地行动,有效地创造,从档案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中,就能够获得认识自身以及环境的必要知识。“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记录了城市各种变化和各项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对满足人们的科研、文化等需求,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科学研究档案文献可为现实研究活动提供直接借鉴;文化艺术档案是进行文化创新、艺术推陈出新的基础;城市建设档案可为现实建设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上海越江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部门,查阅了市政建设和城市建筑历史档案后,弄清了地下复杂的结构情况,为隧道的走向和地面建筑的存毁提出了最优化的方案。
4.文化功能
档案是城市历史文化积累的重要载体。档案与人类活动同生同在,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伴生物与副产品,是历史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城市档案馆保存的各种历史文献和视频档案资料为市民构筑了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空间。“城市记忆”档案文献是城市文化的“根”,真实记录了城市历史事件与人物、地方历史风貌与民情;城市中人们的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历史,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能满足人们寻根、怀旧、休闲等文化需求。2009年1月,英国国家档案馆在网上公布了英国1911年人口普查资料,这些资料记录了1911年4月2日居住在英格兰的2700万人口(占当时当地人口的80%以上)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职业甚至拥有的仆人数量等。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祖先的手迹,可以由此寻根觅祖。
5.教育功能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翔实地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和奋斗足迹,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是一种重要的独特的教育资源。城市档案馆运用展览、讲座、图册、电视专题片等载体,开发“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使人们了解历史真相,接受历史教育。“城市记忆”档案文献不仅满足了人们“求真”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们“求善”、“求美”的欲望。运用“城市记忆”档案文献举办展览介绍城市的历史,是国内外城市档案馆共同的做法。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档案馆每年都要办好几个档案展览,比如《女性拥有投票权100年》、《昆士兰的古建筑》、《昆士兰的海洋资源》等。我国上海市档案馆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上海婚姻习俗展》、《影像上海——著名商业街区展》、《“上海的味道”图片展》等档案展览,参观展览的市民和学生有上百万人次。
二、“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整合的释义
“整合”一词是合成词。“整”即调整、整顿之意。“合”即组合、协同之意。“整合”即是调整组合、整顿协同之意。整合既可产生新的事物,又可是原事物的发展。[7]整合就是使不同的事物相互渗透、相互交互、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从而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整合,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科学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使之达到优化配置状态,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的行为过程。
首先,“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整合,是有区域范围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整合也应该执行这一法律规定。按照档案法律规定,“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整合的对象和范围应该是本城市活动中,或与本城市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资源。
其次,“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整合,要实现“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整合的控制机制,将分散管理的档案文献资源的实体或信息进行系统整理、优化组合,强化“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集成性、动态性和可控性。
再次,“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整合,要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使档案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如前所述,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记录,档案文献资源是一种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的鲜明特点。同时,档案文献可以反复利用,在多数情况下,利用者之间不存在信息利用上的竞争关系。档案文献资源的整合,方便了利用者的查阅,从而有效提高档案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益。
【注释】
[1](加拿大)T·库克:《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2期。
[2]汪孔德:《基于社会记忆理论下的档案与历史关系》,《池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4](美)阿尔文·托夫勒著,朱志淼等译:《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5]中国档案学会外国档案学术委员会:《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277页。
[6](美)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国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7]陈 放主编:《整合策划技术》,时事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