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工程中档案部门与社会的互动
南通市档案局(馆)
档案部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有助于填补馆藏空白,优化资源结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档案部门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档案部门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是新时期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和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是否有切合本地实际的规划,有专门的人力和必要的经费,如何取得社会的支持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城市的经典历史,因而需要走向社会,它的成果需要社会来检验,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使城市记忆工程获得满意的效果,档案部门必须实现与社会的多种互动。
一、互动的前提是档案部门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档案部门在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是各项工作走向成功的基础,对城市记忆工程建设而言尤为重要。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的社会档案征集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为此,档案部门要做到:
一是要拥有较好的馆舍。馆舍是档案部门的门面,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造型优美的馆舍是档案部门的外在形象。档案馆舍要充分体现开放性、文化性和标志性,力争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既便于人们走近,更要让人们因为档案馆舍的安全感和权威感而乐于捐赠或出售档案。
二是要提供良好的服务。随着档案工作的深入,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接触日益频繁,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你的服务质量如何,能不能贴近群众,将会直接导致捐赠的走向。南通市档案局(馆)通过启动“温暖服务系列活动”,为市民提供法律法规和现行文件专题索引、查阅预约登记等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市档案局(馆)还与南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共同为企业退休职工开辟档案利用查询“绿色通道”。改制企业职工办理退休审批时,由于个人档案材料不全,职工工作经历、工作年限记载模糊,会影响退休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该“绿色通道”,可以使企业退休职工不必在档案局(馆)、劳保局之间来回奔波,直接由两局之间进行业务互动,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麻烦,切实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也为档案部门赢得了声誉。
三是要开展恰当的宣传。真正能与档案部门直接打交道的毕竟还是少数,要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宣传有两种,一种是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档案部门努力在做的。另一种是档案部门自身的宣传,也不可忽视其作用。档案部门自身的宣传往往是通过特定的活动展开的,南通市档案局(馆)积极推进现行文件和档案进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进政府门户网站、进社区的“三进”服务工程,得到了市民的欢迎。南通市档案局(馆)还充分利用南通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这一平台,与市少年宫开展“我与历史牵手”档案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并广泛发动、开展家庭档案大赛。所有这些活动都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同时,增强了人们对档案部门的信任感。
二、互动是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一些工作的难点,其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些珍贵档案的征集,需要经过多次接洽和交流。这期间档案部门与征集对象之间的互动最为频繁,也最为关键。能否了解征集对象的真实想法,打消他们的顾虑,能否充分让对方了解档案部门的特点和优势,是城市记忆工程成功的基础,这需要在互动中去解决。
一般来讲,有捐赠意愿的人,都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的保管地,既能长久妥善地保存,又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这是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中档案部门与征集对象行为互动的思想基础,从这点出发,可以很好地沟通。
一是共同确定档案的价值。有的捐赠者由于不太明了所持档案的价值,或者不了解档案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往往需要“投石问路”。如南通一位退休老人曹云泉独自一人走遍南通大地,用手中的相机和笔为五百余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建立了档案。古树按照珍贵程度分为一、二、三级,分类排列。每棵古树档案有基本情况、照片和背景说明。照片选取最能反映古树特征和风貌的,既有全貌,又有局部。背景说明则是该树的历史记载以及探访古树时记录到的口述传说。曹云泉很想把这些材料交档案馆保管,但不能确定它们的作用,也不知道档案馆的意向。我馆认为,这是南通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古树普查资料,也是弥足珍贵的乡土教育材料,可以发挥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双方一见如故,老人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而档案馆则增添了新品。随后档案馆又从系统整理、方便管用的角度给老人提了建议,使这些材料趋于精致。
二是消除征集对象的顾虑。征集对象手中的档案,或是祖传,或是用心获得,非常珍爱。要让他们割爱,须解除其在安全保管、知识产权保护、隐私保护、自我利用是否方便等方面的疑虑。南通是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通蓝印花布主要传承者吴元新潜心收集了大量蓝印花布布样、花纹及有关资料,是研究、继承和发展蓝印花布技艺不可多得的珍贵档案。吴元新认为,这些档案既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并很想与我馆进行合作。针对吴元新对档案馆有一定了解又知之不多的情况,我馆邀请他到馆里实地走访,带他参观了设施良好的库房,向他介绍了档案馆的有关规定。从而使吴元新的顾虑顷刻烟消云散,两方面当场达成了协议。鉴于布样还需经常展出和出书,吴元新拟把布样先交档案馆代保管,而其他一些资料在整理基础上陆续捐赠给档案馆。目前,生动反映南通蓝印花布历史和现状的千余张照片已征集进馆。
三是对征集的档案及时整理和利用。把征集来的档案进行必要的修复、及时归档是对捐赠者的起码尊重。我馆征集到《潭渡黄氏族谱》,系清黄元豹、黄景琯纂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木刻本。其史料丰富,版刻精美,保存完整,存世稀少,是目前存世年代最长的族谱之一,记述了从东汉元和(公元84年)尚书令黄香起,到清代雍正(1731年)一千六百多年的黄氏家族史。经与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安徽博物馆的藏本相比较,我馆的藏本最全最完整。《潭渡黄氏族谱》进馆后,我馆对其进行了修裱。2006年,捐赠《潭渡黄氏族谱》的黄氏家族十多人来到我馆,看到得到精心保管的族谱,非常高兴和欣慰,我馆还把刻录《潭渡黄氏族谱》的光盘送给了黄氏家族。对所有捐赠者,要及时将其捐赠的档案目录反馈,对个别有特别要求的,视情予以满足。如一位南通文化老人穆烜希望能将其捐赠的一批反映南通20世纪60年代初期张謇研究的材料进行文字整理,这批10万字的材料是研究南通文化史的重要史料,整理以后既满足了穆烜的需要,又成为一本史料汇编。在整理基础上,还要对征集的档案开发利用。我们将征集进馆的南通籍两院院士的档案系统展示,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内容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作用。我馆还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报道征集工作的进展,表彰捐赠者的举动,还有针对性地介绍有关档案内容,使捐赠者希望档案在社会上发挥最大作用的愿望得以实现。诗人丁芒向我馆捐赠档案后,我馆除了为其建立“丁芒特藏库”,还建立了“丁芒名人档案网页”,通过网页介绍有关档案内容,为更多人了解丁芒、研究丁芒提供方便。此外,档案部门还应重视对捐赠者的回访工作,以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彼此感情,更多地掌握征集线索。
三、互动可以深化城市记忆工程建设
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中,征集档案进馆不是终极目的。通过档案征集,不断地与社会各界产生交流、共鸣,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将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成果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档案独特的作用,这是档案部门努力的方向。
我馆在征集名人档案过程中,得到了曾经担任过南通市主要领导的朱剑的响应,他将历年积累的大量照片、文稿、笔记、信件、录像和实物陆续捐赠,这批档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通几十年的发展情况。朱剑在与档案部门接触的过程中,深感档案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遂委托档案部门为其编辑《朱剑影存》和《朱剑文存》。为此,我馆安排有关人员一边整理朱剑捐赠的档案,一边着手编辑;同时还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走访了许多老同志,其中许多人亲历南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走访加深了老同志对档案部门的认识,又征集了一批珍贵档案,填补了馆藏的空白,并为这些老同志留下了声像资料。这样从征集工作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又扩大了征集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我馆与南通蓝印花布馆吴元新则是另一种合作,在征集有关南通蓝印花布档案的过程中,档案馆主动参与南通蓝印花布史料的编辑整理工作。南通蓝印花布是南通的文化瑰宝,是南通的一张靓丽名片。档案部门共同参与蓝印花布史料的挖掘、整理和出版,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投身文化事业,积累文化资源。我馆还利用社会各界举办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等场合,从档案传承的角度为南通蓝印花布的发扬光大等大力呼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