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给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带来机遇。
马克思指出:“在古代,每个民族都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如各个部落的敌视,等等)而团结在一起。”(1)共同的物质利益是民族凝聚的基本动因,民族的经济发展是民族精神的物质基础。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是民族发展最为根本的条件,需要依托有效的经济制度变迁来合理配置本民族所拥有的资源和要素。经济制度变迁与民族精神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有效的经济制度变迁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实现成功的经济变迁后又会提高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和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平等性、高效性、竞争性、法制性等特点,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使经济活动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价格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效率经济,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它体现在我国经济产出总水平的不断增长,反映在整个社会成员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消费能力上,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整体实力和民族成员的经济福利。这种经济上的满足和提高,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强化了当代青少年在情感和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能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和弘扬。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能否满足民族成员的经济利益要求是实现内部稳定的必要保证,脱离经济上对个人利益诉求的满足而试图依靠单纯的文化灌输实现民族整合和民族维持,历史证明这是一种极其脆弱的连接机制。历史发展的逻辑表明,民族形成的深刻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脱离一定的物质基础,空谈民族精神培育是脱离实际的。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所必然选择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已被证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证明了这一体制对于增强民族经济实力、提高民族成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不仅能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能进一步发展当代青少年的经济利益,不断提高当代青少年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建构起当代青少年与民族经济发展之间更为紧密的连接机制,增强当代青少年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推动和促进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地增长,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丰富的内容,增强了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说服力、生动性和感染力,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注入了持续性的活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带来挑战。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仍具有所有市场经济的特性,必须奉行市场交换的原则,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消极的方面会直接反映到精神生活上来。如: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滋长与蔓延;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容易引发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确立了“物”的权威,市场价值和它的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成为民族成员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与其密切相关的竞争和效率意识、时间和金钱观念等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其中世俗化社会的形成直接销蚀着民族成员的理想性和崇高性,生活的精神意义往往让位于日常生活的物质要求。市场经济体制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的冲击也是明显和深刻的,部分青少年政治意识淡化,追求物质,远离崇高,崇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忽视精神世界的完善,忽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淡漠理想和信仰的塑造,漠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民族精神的培育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和疏离。显而易见,市场竞争导致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价值取向的失衡,冲击着民族精神原有的思想体系和价值意识,消减着当代青少年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需求。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项好的制度变迁应当实现帕累托最优。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没有任何一方受到损害,而且社会福利要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社会发展要达到最佳状态。制度变迁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在整体利益增加的情况下,所有人的利益变得更好。这就要求一项好的制度变迁既是有效率的又是公平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市场经济的非均衡性,加之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进程中在制度公平性设计上存在不足,在经济演化过程中则外化为社会成员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从而在民族内部形成了人们对规则认同的困惑和冲突,民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构成了社会紧张的深刻经济根源。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有失社会公平的各类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和权益未充分保障,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难青少年群体关心不够到位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容易造成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失衡,直接影响当代青少年对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认同,消减当代青少年对民族精神培育的主动性,进而直接影响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成效。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给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机遇。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今天,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谓全球化,是一种以国际化为基本前提、以市场化为体制保证、以信息化为运行载体的运动过程和态势,具体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多种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影响,正如有学者所说:“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以加速度从西方向东方,从现代化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席卷而来,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正日益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给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带来契机。因为,民族精神是通过与“他者”的相遇和交流唤醒自我的认同感。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民族国家全面竞争关系的加强,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维护,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民族之间竞争的压力往往会转化为加强本民族成员民族精神培育的动力。从这个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呼唤民族精神的觉醒,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创造了最佳时机,有利于本民族及其成员正视世界发展的现实和趋势,认识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和不足,在与“他者”的交流中,意识到自己之为自己的特质以及保持这种特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局限性的舍弃与新元素的吸取,铸就符合发展要求的新型民族精神,从而加强包括当代青少年在内的民族成员的民族精神培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与物质生产的世界性相适应,精神生产也具有世界性,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这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开阔人的精神视野,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交往的日益深入,文化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在客观上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当代青少年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进而促进当代青少年在多元共存的世界文化图景中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的挑战,中华民族要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实现自身的强大发展,道路也将会十分艰辛和曲折。但是,这也将会大大激发广大青少年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意识,唤起当代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热情。因此,经济全球化给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带来内生动力,使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有机会通过开放与交流丰富培育的内容,创新培育的方式,让当代青少年在开放的环境中吸取新的生命营养,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潜能,在开放互动的过程中促使其民族精神品格的升华。
(2)经济全球化对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带来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其内容由贸易、金融领域扩展到了政治、文化和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民族国家的主权地位因此受到挑战,传统的国家疆界正在变得模糊,国家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在经济方面,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的国民经济都处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中,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全球化使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突破了一国国民经济的框架,国际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交融更加紧密。在文化方面,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冲击着一些人对祖国的情感和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在西方社会炒作的“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无能论”“全球民主论”等观点的影响下,有的人误认为“世界大同”“世界一家”,民族国家的框架应被打破,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倡导全球治理,鼓吹政治多元化,容易使当代青少年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一元化的政治体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从事实上和观念上给国家主权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弱化当代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弱化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经济全球化使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以往地域的界限和观念的藩篱,使拥有不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精神品质的民族在逐步接触中扩大了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是文化的积极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文化的异质而直接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带来文化边界的突破。正如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所言:“全球化的效果势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4)对我国而言,东西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能力,冲击着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影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东西文化的冲突对当代青少年也带来直接的影响和冲击,他们中的一些人崇尚西方的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片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明,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漠、忽视甚至排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化。
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和扩张使国家主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的同时,民族主义思潮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由于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民族群体之间的频繁交流和深层比较,民族成员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不断高涨,在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利益诉求和自主要求更加凸显,地方分权主义势力借此抬头,民族离散的倾向性因素便相应增加,于是产生一种过分强调民族利益和民族保护的思想,甚至极端地表现为民族国家中一个或多个民族极力从现有的国家中分离出去。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西方敌对势力的策划和支持下,国内外分裂势力不顾各民族群众的切身感受,不惜牺牲人民福祉,在境内外从事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为此,在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影响和挑战,大力加强当代青少年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少年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