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公开选拔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嘉峪关市委组织部
嘉峪关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1958年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近年来,在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转型跨越、率先发展思路等强力牵引下,嘉峪关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嘉峪关市委借此东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探索实践,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的到来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
一、缘起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近年来,中央一再就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出部署。公开竞争性选拔干部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公开选拔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央下发的《2010-2020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继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公开选拔干部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选贤任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最有成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必须毫不动摇地开展探索,坚持实施下去。
勇于创新实践方能收获到转型升级。嘉峪关市委把公开选拔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以综合改革保证公选质量、以公开公平公正赢得社会公信。2009年,根据市管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拿出8个处级领导职位在全市范围公开选拔,并首次尝试公选了3名正处级领导干部;2010年,在进一步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公开选拔15名副处级领导干部;2011年3月,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出6个正处级和14个副处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干部公选的数量逐年增加,规模逐年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逐步常态化。公开选拔以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广泛有序的群众参与、严密科学的程序措施保障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支持和拥护,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开选拔,把中央和省委确定的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差额选拔、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新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等6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突破项目,全部纳入公选中进行探索实践,并在完善提名、竞争、考核、监督、公开等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
嘉峪关市委把公开选拔干部工作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以综合改革保证公选质量、以公开公平公正赢得社会公信。历经三年持续探索,在扩大公选范围、层级和科学考察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施“阳光”公选,竞争性选拔逐步常态化。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公选工作顺利实施
市委高度重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选工作,市委常委会先后7次研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选工作,强调“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眼界、开放的胸襟,大力选拔一批适应振兴发展需要、有能力、能干事的优秀领导人才,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干部和人才支撑。”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也完全符合嘉峪关实际,为搞好公选工作指明了方向。
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了《公选工作意见》,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及时做出公选决定。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同志任组长,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公选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专题汇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具体要求。市委组织部根据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及早研究谋划,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下发文件通知,细化《工作日程安排》,对整个公选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计划安排和部署要求。为保证各阶段工作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对各阶段的相关材料能在公选工作正式开始前完成的,都尽力完成,起草相关文件规定,设计各种表格、证件,为公选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亲临笔试、面试考场巡视,给予有力指导。市属各单位党委(党组)对公选工作认识明确,积极支持,认真进行组织动员和资格初审。公选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主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研究论证,尤其在笔试、面试前领导同志都去现场督查落实,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查漏补缺。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加班加点,确保了各项工作严谨、有序进行。
2.严格规范,确保公选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一是建章立制,严格规范程序。先后制定了日程安排、笔试、面试等各阶段工作方案及工作人员保密纪律等各项制度规定,做到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避免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二是精心组织,细化工作流程。对资格审查、组织考试等每一环节都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论证,力求严密、细致、规范。每阶段工作开始前,都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阶段性安排部署,细化工作流程,查漏补缺。特别是在笔试、面试、试卷评阅、组织考察前,都对评委、监考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出具体要求。三是严格保密,按规程操作。公选知识测试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命题制卷,并通过机要方式送达,试卷保管、运送均由纪检、保密部门全程参与,阅卷、登分工作人员临时抽调迅速集中,整个工作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做到了万无一失。四是科学考察,全程量化。公选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考察工作方案和包含2个类别、13项内容的考察量化评分细则,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公布。考察组走访单位,组织测评,广泛谈话了解、征求意见,并在干部职工中普遍进行了同意率测评和满意度打分。对考察对象任现职不满1年的,到其原工作单位进行了延伸考察;对考察对象在二级单位任职工作的,分别到上级单位和基层单位开展测评。同时,对个别人员较少的单位,邀请了基层服务对象及相关人员参加考评,力求考察结果全面、真实、准确。考察工作中普遍实行了干部选拔任用廉政申报制度。
3.全程差额比选,确保好中选优人岗相适
一是通过三级条件,让人岗相适度更高。根据公选职位的特点和职位所在领导班子的结构现状,从基本条件、资格条件和具体职位要求三个层面科学制定公选条件,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渠道、从源头提高适岗人选胜任力。基本条件的制定,主要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资格条件的制定,因公选职位不同,主要从年龄、工作经历等方面进行设置;具体职位要求的制定,主要考虑到人岗的匹配性,从人选的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对象范围以及能力要求等方面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职位条件。
二是通过两次评价,让作风实的比得出。创新人选评价模式,采用面试面谈、组织考察,对人选进行两次评价。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进行现场评价,统一题本、统一评分标准,现场公布成绩,重点考察人选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自我情绪控制等。组织考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前延后伸考察方法,通过查阅人选基本信息,从学历、专业、经历等方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征求意见,了解考察对象的综合素质,对比分析人选的适岗性和群众满意度,让“作风实的比得出”。
三是通过全程差额,让比选竞争性更强。公选过程采取全程竞争、差额比选的选任机制。在资格审查环节,明确规定每个公选职位应有10名以上适岗人选,确保有人可选;在笔试环节,按照综合知识测试成绩,实行20%的末位淘汰,之后从高分到低分按拟选职位1∶5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人员;不足5人的职位,从未进入面试的人员中,按高分到低分进行调剂;在面试环节,从高分到低分按职位选拔计划1∶3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在领导小组酝酿环节,根据笔试面试综合成绩及组织考察情况按各职位选拔计划1∶2的比例确定初步人选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最后,由市委常委会对各职位人选进行对比分析、差额票决,形成决定。
4.强化监督,公开透明,确保选任工作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公选工作过程坚持把监督贯穿于始终。市纪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公选领导小组成员,参与公选工作组织实施,并在笔试、面试、阅卷、考察等环节均抽调纪检监察干部参与具体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领导同志除巡视考场、检查监督、指导工作外,更是作为面试考官参与、监督、见证了面试全过程。面试考场除设置评委席、答辩席、监督席外,还邀请了考选职位单位的职工代表、“两代表一委员”、民主党派人士30多人对考评工作进行旁听监督,使考官打分、工作人员计时计分等都在监督之下“阳光操作”。同时,对笔试成绩及时反馈本人,面试成绩当场公布,面试入围人员及考察人选名单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公选组织考察环节实行全程量化,并将考察量化细则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了公布,把干部的考察评价权交给群众,由群众说了算。
三、启示
1.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了广大干部积极进取的精神
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向社会展现了平等竞争、择优录用、重视真才实学、尊重民心民意的选人用人过程,树立了“以公认识人才、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对全市干部的思想观念、作风建设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强化了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公开选拔打破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做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触动了广大干部固有的思维定势,引发了广大干部的思想变革,激发了广大干部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了干部励精图治、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减少了部分年轻干部存在的浮躁心理和情绪,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上来,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怎样用人,对广大干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次公选工作启示我们,干部选任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加大从基层培养干部、选拔干部的力度,完善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从而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搭建了公平竞争平台,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本次公选发出的信息,鼓励和引导干部平时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思考、能力的锤炼、本领的增强、素质的提高上,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干部认识到,笔试、面试考得好的,很多都是在平时工作中一贯地坚持学习、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并有实际工作能力、承担任务多的应试者,这很能说明问题。应试者反映,公选检验的是考生平时的功底,考的是应试者的全局观、发展观、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前瞻能力,如果平时不读书、不学习、缺思考、欠实践,考前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此次公选确实是一场公平、公正条件下的竞争,组织之严密、程序之严格都让人心悦诚服,其结果让“上者服众、下者服气”,彻底打消了“公选是否内定、是否公平”的顾虑。
公选工作启示我们,适时开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工作,有助于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化、常态化的竞争性选拔工作机制,加强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规划,综合考虑班子配备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同时,要深入研究把竞争性选拔工作经验运用于日常干部选拔任用的途径和方式,实现竞争性选拔和日常选任工作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
3.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干部选任工作的公开透明、开明开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参与、支持和认可。此次公开选拔,从程序设计上始终贯穿着群众参与、群众公认、群众评鉴的原则,把评判、选择干部的权力放在了广大干部群众手中,由群众说了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群众在干部评价、选择中的主体作用。公选过程中,适时公布每一环节进程结果;面试阶段,邀请职工、“两代表一委员”等各方面人士旁听监督;组织考察阶段,向社会公开了考察量化细则,组织职工进行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和民意调查,明确群众评价在考察量化评价中占70%的权重,切实落实了群众的“四权”,增强了选任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拓宽了民主渠道,提高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认同和信任程度。
公选工作启示我们,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把推进干部工作民主作为根本取向,有效落实群众“四权”,不断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中的有序参与。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关键是建立并不断拓宽群众有序参与的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真正让人民群众为选人用人把好关。
4.实行定性考察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增强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公选工作中实行了全程量化评价,内容包括考察对象考试综合成绩和考察综合情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的权重,合成综合量化评价分数。考察量化评价办法分处级和科级两个类别,考察综合情况由考察对象基本条件、群众评价和组织评价三个方面组成,权重分别为18-23%、70%、7-12%。其中,考察对象基本条件包括任职资历、基层工作经历、年度考核、受奖情况等指标;群众评价包括民主测评、满意度测评、同意率测评等指标;组织评价包括班子成员评价、现任职务分管领导评价、公选职位分管领导评价等指标,而在每个具体指标中,又细化分值标准进行评分,如副处级干部年度考核3年优秀的8分,2年优秀1年称职的7分,1年优秀2年称职的6分,3年均为称职的5分,等等。各项考核指标按照权重比例汇总计算考察得分,变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使考试成绩和考察结果有机统一起来,为最终提出建议人选提供了客观依据。从实施情况看,量化评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考察对象的综合情况,有利于同一职位不同人选的分析比较,实现了竞争择优,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
公选工作启示我们,完善公开选拔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定量分析评价的研究探索,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坚持重“量”不唯“量”,重“分”不唯“分”,提高考核评价的准确性。要合理设定量化评价的指标内容,科学确定考察对象个人情况、群众评价、组织评价等各项指标的权重,细化各项指标的具体评分办法。注重量化评价结果的分析比较,实现定性与量化评价的相互印证,通过准确评价和综合比较实现好中选优。
嘉峪关的公开选拔干部,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实践。但是,改革向来不是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发扬民主的关系、积极推进改革与稳妥组织实施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完善操作细节,降低干部选拔成本,避免人才无序竞争和浪费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妥善研究解决,才能真正让竞争性选拔干部不致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