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
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_历史转折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清楚:第一,发展必须是全面的;第二,发展必须是协调的;第三,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第四,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总的来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的作出,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民的事情办好。这就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才能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困难,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农业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虽然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但农民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非常困难,而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非农业总体规模还不够大,支持农业的力量终究有限。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即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顺利,农村人口2010年仍有7亿左右,2020年仍有5亿左右。这个测算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在农村。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能否保持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因而较快地迈进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造成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集中到城市,因而形成了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局面,致使现代化建设严重受阻。譬如,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通过土地兼并,逼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结果这些国家农业生产率不仅没有大的提高,而且还造成了大量的贫民窟和城市病。而农业和农民问题处理的较好的一些国家,像丹麦的大农业和农业合作社、以色列的精细农业和合作社、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都非常顺利。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相当突出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们国家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才能确保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让亿万农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13亿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农村却还有不少地方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就充分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因此扩大内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从目前状况看,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将近70%的人口只占不到三分之一的商品销售额,这是农村市场难拓展的重要原因。这就充分说明,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最终必将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从农村潜在的因素来看,农村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就能够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潜在的购买愿望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的消费需求,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纵观世界的经济发展进程,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人口与自然环境资源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整的一个关键时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当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可以消除或者减少人口与自然环境资源的约束,化解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的风险,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持续的发展。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现实选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为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国农村的总体状况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良好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农村还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起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剪刀差”剥夺了农民的权益,潜在着不稳定因素。第一是土地“剪刀差”,现在的情况是,从农村集体征的土地必须变成国有,才能向开发商出售,集体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这里面的差价比很大,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权益。据估算,失地农民一年要为城市贡献一万亿元。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地方政府在土地转让中获得60%以上的收益。东部一个省的调查,全省农地转用增值分配中,政府得60%~7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得25%~30%,农民只得5%~10%。第二是金融存贷“剪刀差”,农村的存款不能用在农村,农民的存款自己能用的占46%,54%流到城市,农民以占全国70%的人口,用了不到全国6%的贷款。第三是工资“剪刀差”,农民工与城市的同类工种的工人一个月工资相差500元至800元。现在全国约有1.2亿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如果按目前的“剪刀差”标准,一年将近一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整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不合理的做法,从而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的因素,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