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残疾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分析

残疾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分析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要进一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点。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多维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政治要素、经济要素、人口和社会要素、文化要素及生态要素。残疾人奔小康必须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进程中,残疾人小康体系研究必须以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为背景和标杆,同时必须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性和实现小康的艰巨性,应充分体现残疾人的特性因素。
残疾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分析_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分析

(一)残疾人全面小康具体指标设计的依据、理由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把六个“更加”的总体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五点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中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以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并根据残疾人自身的特征,将残疾人指标的内容分为残疾人与正常人都有的共有内容和残疾人特有内容两部分来选取指标,便于将残疾人生活质量与全面小康中生活质量部分进行比较,同时又突出残疾人的特殊性。主要要进一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点。

1.全面小康具有阶段性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可分为温饱、基本小康、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等发展阶段,其中全面小康是基本小康与基本现代化之间的必经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2.全面小康具有显著的时代性

从古代的“小康生活”到现代的“小康社会”,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递进过程,表明小康概念具有显著的时代特性,而全面小康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驿站。

3.全面小康具有空间性

全面小康不仅具有时间约束性,而且具有空间约束性。全面小康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是国家级层次,也可以是区域级层次。

4.全面小康具有系统性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多维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政治要素、经济要素、人口和社会要素、文化要素及生态要素。这些要素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时兼顾,构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5.全面小康具有目标性

全面小康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也是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6.全面小康具有全面性

基本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则是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较为平衡的小康。

(二)确定残疾人全面小康指标的原则

1.坚持共性与特性指标并举,突出残疾人特性为主

残疾人奔小康必须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进程中,残疾人小康体系研究必须以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为背景和标杆,同时必须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性和实现小康的艰巨性,应充分体现残疾人的特性因素。从抽样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我国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与全社会整体小康和现代化进程存在一定差距,残疾人整体受教育的程度相对偏低,参与社会竞争能力明显不强,残疾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因此,残疾人小康指标体系必须更贴近残疾人状况和需求来建立才符合客观实际。

2.坚持“三个文明”指标并举,突出物质生活指标为主

全面小康确实需要物质、精神、政治三大文明一起上,但从抽样调查发现,残疾人在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指数的同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更重视物质文明的指数,更多地关注收入状况、康复服务、居住质量和受教育程度等与家庭生活和事业发展紧密关联的问题。因此,物质文明的指标在残疾人小康指标中应该占较大比重。

3.坚持群体和个体需求并举,突出群体需求为主

残疾人因残疾类别不同,家庭状况不同,需求状况也千差万别。完全从残疾人个体需要建立小康指标现实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兼顾个体、家庭差异,才能使小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平台上。从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情况看,10%生活质量较好的残疾人注重政治参与和精神文化生活;而30%生活质量较低的残疾人关注基本生活保障;聋哑人重视群体内部交往、交流,而肢残人侧重参与社会生活。个体需求的多元差别,客观上要求小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群体需要的基础之上。

4.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突出可操作性为主

小康指标体系建立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在于帮扶残疾人实现小康的伟大实践。在参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只有将残疾人小康工程建设的可操作性作为最重要的环节凸现出来,同时,通过阶段性的成功实践,进而印证小康体系建立的科学,这才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三)残疾人全面小康指标值的参照依据

1.参照国家和各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从考虑残疾人特殊性出发,对国家和各省的全面小康指标进行取舍,同时增加一些特有的指标,相同指标目标值与国家、省基本保持一致。

2.参照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水平

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从根本上讲,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按照同步协调发展思路,在预测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时,参考各省或各地区的年度发展指标值。

3.参照各省当前残疾人生活质量状况的实际水平

在确立残疾人小康指标在特定时间的实现程度时,充分依据对当前残疾人生活质量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对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速度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