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语言文字
一、语言
(一)基诺语的系属
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语可分为基诺、补远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词汇差异比较明显,语言、语法有一定差别。两个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彼此通话有一定困难。有90%以上的人口使用基诺方言区的母语方言。在每个方言内部,除语言外无明显差别,村村寨寨都能通话。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生活在无文字时代。基诺语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既是基诺族居民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又是维护内部团结的纽带。
基诺语的基本特点是有声调,韵母以单元音为主,没有辅音韵尾;声母中有复辅音、腭化辅音,塞音、塞擦音清浊不对立;词汇以单音节词为基础,并有增加多音节词的发展趋势;语序和助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并保存有较古形式的形态变化。
基诺语言声调的特征是声调中喉头和声带紧缩与松弛相对立。其高升调主要出现在汉语和傣语的介词中,基诺语声调有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作用。声调的数目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有6个、7个、8个不同的情况。巴卡话有8个声调,其中低降调并入了中降调,其余还有高平调,调值为55;次高平调,调值为44;中平调,调值为33;中降调,调值为42;低升调,调值为13;高升调,调值为35;高降调,调值为53。
基诺语音节结构形式共有10种,其中由1或2个因素构成的音节各有2种,由3或4个因素构成的音节各有3种。这4种形式是基诺语固有的形式。有3种基本上是外来词语的音节,只有个别音节是基诺语所固有的。而余下的3种则是受汉语借词的影响而增加的。但是,不管由几个因素构成的音节,都带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各个声和音都符合音乐的声调式发音节点,比如“咪嘬哆聂额啵
啵唉”译为闪亮闪亮的萤火虫。口中发出的各个声音都具有音阶的高、中、低音色,犹如优美的音乐旋律一般。
基诺语的词义有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语序一般是主语—宾语—谓语,名词定语在被修饰之前,形容词、数量词定语在被修饰之后。助词是表示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结构关系的虚词,有主语助词、宾语助词、方位助词、关联助词、介宾助词等。
在基诺语中,语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语法手段,由于基诺语尚保存着较多的形态手段,可以用声调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所以句式的语序变化就比较灵活,并不影响句子的意义,如常见的主语后置,宾语后置,主语、宾语位置颠倒,主语、宾语的重复等。基诺语的句子结构有单句和复句之分,而且依照句子的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基诺语造词法灵活多样,按句法方式造词和音译汉词语是丰富词汇的重要手段。句法造词的格式有5种,即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调式、动补式。
拼体四字格极为丰富,这类四字格是一种固定词组的形式,在句中当一个词用,如进进出出、高高低低、日日月月、深深浅浅、上上下下等。
借词有两种情况,解放前向傣语借得多;解放后主要向汉语借。不论是汉语借词还是傣语借词,在语音和语法上都服从基诺语的发音习惯和语法规则,如科学、国家、伟大、犁头、毛驴、电视、汽车、收音机、缝纫机、手表、手机、电脑等。傣语借词,如芫荽、芦苇、茄子、菠萝、南瓜、水塘等。
就句子成分来说,基诺语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6个。但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除“主—谓”句、“主—宾—谓”句、“主—谓—补(或主—补—谓)”句和“主—宾—谓—补”句外,还有不少的形态变化。
主语、宾语、谓语的位置除个别新兴的一两种汉语句式外,均采用主语—宾语—谓语的语序,如,我看书,我书看;他们房子扫干净了,他们扫干净了房子。定语的位置依其不同的条件,有的位于中心词之前,有的位于中心词之后,如一座山,山一座。状语的位置大多在中心词之前,也有个别位于中心词之后。
补远方言主要分布于景洪市勐旺乡补远山一带。补远方言在当地又称本话。补远方言有30个声母,可分为单辅音声母和腭化辅音声母两类。单辅音声母有24个,腭化辅音声母有6个。有27个韵母,可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尾的韵母3类。单元音韵母有14个,复元音韵母有7个,带鼻音韵尾的韵母有6个。
在历史上,由于基诺族与外界发生交往,出现了双语现象及民族语言中借用外来词汇的现象。当今基诺族与外界交往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日趋增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这两种现象亦有所发展。
基诺族的双语现象由来已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以基诺语为主,多数人也能够较熟练地使用傣语或汉语。民间谚语说“近汉说汉话,近傣说傣话。”有部分人还会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这种语言现象是在各族人民长期密切交往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过去,有些汉商及汉族工匠在基诺山定居,他们中有些人和基诺族通婚,学会使用基诺语。与此同时,不少基诺族群众受其影响而学会使用汉语。在基诺山,基诺语一直作为主要的语言工具,而其他民族的语言则处于非主导的地位。毗邻傣族地区的有些基诺族居民兼用傣语。笔者长期在基诺山生活和工作,但也在与三达山的农民和菜阳河等一带百姓进行交往时见过和听过,有些人从未进过学校,却能够使用汉语、基诺语2种语言进行交流,巴来和回珍、回鲁这一带的基诺族农民会使用汉语、傣语、哈尼语3种语言的也不少见。不过,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基诺语。
在基诺族中,常用两种语言来表达同一个词,一般是傣语在前,基诺语在后。基诺语有倒转句特点,如“我吃饭”基诺语为“我饭吃”;“来玩”基诺语为“玩来”,“来玩我家”;“盼星星,盼月亮”基诺语为“星星盼,月亮盼”;“基诺人盼太阳”基诺语为“基诺人太阳盼”。基诺族是根据自己基诺语的语法来使用外来词汇的。外来词汇必须服从基诺语语言结构的规则才能够表达意思。这些情况显示了言语(字或词)服从于语言的结构语言学规律。
有的研究者指出,基诺语作为本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将随着社会的进步,继续得到发展和继承。有的专家则认为,将会在现代文化市场的极大影响和冲击之下逐步消失。
(二)与傣语的关系
基诺族借用外来词汇的现象出现较早。基诺语词汇十分丰富,在与傣族、汉族人民长期交往过程中,基诺语中很自然地借用了一些傣语及汉语词汇,例如基诺语称村寨为“巴”,傣语称村寨为“曼”,在近代的基诺族社会中,这两种村名同时并用,“巴卡”被称为“曼卡”,“巴亚”被称为“曼亚”;“碌比卡罗阿切”意为天平,其中“碌比卡罗”是傣语,“阿切”是基诺语;筷子发音为“茄唋”,“茄”是夹的意思,“唋”是傣语的筷子;南瓜叫“蔴耙”(和傣族通用称呼)。
(三)不断丰富的基诺语
基诺族在与傣族和汉族的交流中也保留了自己的母语,用母语支撑着基诺族的生存。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发展与丰富的过程,如果不再完善和修复它也有衰竭的可能。对于基诺族的语言来说,它也是一样的,有过渡与发展以及丰富的过程。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用多彩的语言交流情感,以语感人、以语驯兽、以语育子,万物皆有自己的名词,辨别出真善美、假恶丑,不论树有千种万类,兽有不计其数,鱼有种类无数,是飞禽走兽还是河鱼两栖,甚至果类和块根,他们都用自己古朴憨实的语言来诠释色彩缤纷的世界。史册上记载玛黑、玛妞从大鼓里出来后生儿育女,创造了更丰富的语言。阿匹欧欧向兄妹俩传授语言、生活和生产知识。据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阿匹欧欧坐烂了9个用牛皮绷制的凳子,使玛黑、玛妞掌握了生存的各种技能。玛妞后来生下了6个孩子,6个孩子长大后继续繁衍后代,子孙逐渐增多。他们围着阿匹欧欧,请求她老人家给孩子们取名字。阿匹看了看门前一棵参天的大树说:“老大两口子的后代叫‘乌优’,老二两口子的后代叫‘阿哈’,老三两口子的后代叫‘阿希’。”乌优、阿哈、阿希即树尖、树杈及分枝。后来,阿希、阿哈到了杰卓山,乌优在小黑江东岸。分布在小黑江东岸的阿乌饶(原称曼武)、毛俄(原称曼哇)、洛科、茄玛、补远(勐旺乡科连一带人)的后代生活习惯和语言与乌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
(四)基诺族两种方言
一种是汉语方言,另一种是地方母语。
(1)汉语方言,就是本地汉语方言。乌优家族(阿乌饶、毛俄新寨、毛俄老寨、洛科大寨、洛科新寨、巴别、银场上寨、银场下寨、普米)9个寨子讲的是汉族语言,没有基诺族的语言元素,发音近似于北京普通话,但三声和二调难以辨别或是混用发音。用这样的语言便于与不同地方的汉族沟通,也易于和讲普通话的汉族沟通,比如没有—不有不知道—不晓得哪儿—哪点走这条路—走这道路父亲、母亲—阿爹、阿嫫哥哥、妹妹—阿哥、阿妹乌鸦—老哇鸟—雀……这样久而久之,地方方言便形成了当地通俗常用的语言,断了脐带后的小孩也是受母亲的语言影响,开口就说汉语了,甚至没有读过书也会慢慢地学会了当地乌优的方言,乃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周边邻村附寨的基诺族,所以,现在的基诺族小孩还没有接受学校教育就会听、会讲汉语。
(2)地方母语,纯基诺族的语言。语从口出、歌从嘴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没有任何文字的传教,而是全靠口碑语言传教,从睁眼看世界就看到了身边的母亲、父亲和人们都在不停地做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出声音,肢体运动也是基诺族最好的无声语言,所以,基诺族人都受祖辈、父辈和身边的同伴相互影响,他们在生活、劳动中不断获得对事物的认知,也同时也获得了语言的传教。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与汉族、傣族、哈尼族的商业交往,基诺族的语言发生了变化,基诺族的语言进一步的“汉化”,许多新型和现代化生活用品进入基诺族的家庭,比如电视、收录机、手机、汽车和高档的家用电器等,汉字逐步增加到日常用语里,比如来看电视—电视跌咯,他是来开车的—车开咯呢凸哦,这句很鲜明,“开”和“车”都由汉字替代。
基诺语的发音各寨有各寨的特点和不同的特征,但对人或事物的表达意思是相似的,虽然彼此不是一个寨子的人,或是大伙儿在一起聊天,对同一件事情有统一的看法,但是发出的语言信号和音调有所不同,以巴亚、洛特、巴卡、巴来、司土为例,比如问干什么,巴亚人说侩阔酿,洛特人说哈倭阔酿,巴卡人说咔倭阔咦,巴来人说卡遮阔酿,司土人说扩遮阔酿,说唱是基诺族纯母语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它不用任何汉语。从叙事歌曲中可以觉察和体会到这一点,讲述一个人从怀孕在母体、小孩出生后母亲对小孩的口传、母亲背后的孩子、小孩玩游戏、带小孩做家务和体验生活(上山砍柴火、背柴火,下河背水喝、摸鱼虾)、青少年成长过程、举行成年礼、婚恋过程、结婚成家、生育小孩、幸福家庭、白头偕老、去世等,完全用基诺族的语言来完成说唱。
二、非语言符号
(一)表达可见事项的符号方法
生活在无文字时代的居民,彼此之间经常需要进行感情交流,如表达爱慕、友谊、不满等;人们还需要记录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及过程,作出揭示、提醒、警告等。为了彼此交流的需要,基诺人创造了一整套非语言的符号方法,例如“树叶信”,在山间小路上架有木棍小门以提醒行人注意危险;祭祀活动的“达流”竹片或百叶树干制成的木刻,在木棍上刻上纹路,拴上鸡毛、辣子或木炭,制成“通讯棍”等。这些符号方法可以被分为下述3种类型。
第一种符号方法是把实物进行一番加工制作以表达一定的意思。其特点是一种制作品只能够表达一种特定的事物或意思。例如:
全寨性的祭祀活动都要在村寨的主要路口插“达流”,这是不允许鬼魂进入的标志。村寨的寨门上插上了“勒肉”的树皮,这是禁止本村人外出,停止生产劳动,不允许外族人进入的信号,如果有外人无意进入就要罚款。
在自己选定准备开垦的山地中找一棵显眼的树,在树身上砍3刀,划剥开一块树皮,树皮中夹上一撮草,草尖对着所要开垦的山地。
在山间毛路上架有木棍小门,意思是此处有捕野兽的机关,不可误入。
男女之间谈情说爱通常需要采用许多巧妙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感情,人们上山劳动或外出渔猎采集时,走在前面的人,在路旁或岔路口上留下“树叶信”表示要和情人相会。基诺族把这种“树叶信”称为“晓冒悠串波克罗”,意为摆在岔路上表示爱情的东西。
青年恋人把两片扫帚叶编织成人字形,再用三寸来长的三尖枯马叶挂上红线,放在扫帚叶上面,即成为一封“情书”。其中,人字形的扫帚叶表示人生道路上岔道很多,枯马草到旱季就会枯死,红线拴住它就表示不会枯黄了,枯马草放在扫帚叶上,表示只要两人的心被红线拴住,就永远不变。
滴漂叶的叶子疏松,用在树叶信中表示关系要疏远。百叶长在山头,形状圆,表示情人朝思暮想、情意绵绵。
如果放在岔路上的是蕨菜叶,那是对情人的嘲笑和讽刺,蕨菜叶长得难看而没有什么用处,只会供人背柴火时垫屁股或是人们在山路边就手抓一把扭成坐垫后来坐。留下这样的树叶信,就是意味着情人已经反目成仇。
月亮花刻在刀把和锄把上送给女人,表示爱慕之情。在笋叶上画着马与箭送给对方,意味着发出了一封挑战书。
第二种符号方法是在实物上面刻画专门的痕迹,其特点就是这些刻痕可以用来表示多种东西,因此这些刻痕已经初步具有抽象符号的特征。李拂一先生在《车里》一书记载道:“攸乐记账用木刻。一端刻元数(币)、尺数(度)、斤数(衡),一端刻角、寸数、两数。前者痕大而后者小,中倍为二,各执一半,至期则合着清数。”可见当时基诺族使用的刻木已经比较复杂。
在过去的年代,基诺山每个寨子都有8副大刻木,分别刻记肉类、粮食、马料、蔬菜、食盐、货币等账目及全村寨的总账目。每个家庭中家长的船头也有7副较小的刻木,每个刻木上面布满大小、长短各异的刻痕或是刻纹,刻1小痕表示1个数量单位,满10则刻1道大痕,以这种方式作为家长全家1年之中交粮交款派公差的记录。
基诺族各村为防火特设有一种守护村寨人的木刻,长5米、宽1米、厚3厘米,称为“遮殊马巴”。在遮殊马巴上刻3道深宽各1厘米的痕迹。扎果村每5家画1片,负责本村的防火防盗任务。巴亚寨每8家画1片,负责防火防盗。保护村寨的人员基诺语称为“遮殊”。每天检查3遍,逐户逐家检查。
刻木记事 摄影者:张 云
第三种是用实物符号加抽象的木刻符号以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寨子之间的联系使用通讯棍。若是一般的信息,就在木棍上刻3道纹,表示有事相邀;若是急信,就在木棍上拴上鸡毛、辣椒、火炭,分别表示事情的紧急程度不同。鸡毛表示事情的紧急;辣椒表示事情十分紧急;火炭表示事情已经达到了非常紧急的程度,如火星子那样的烫手。辣子和火炭通常来表示发生武力冲突事件。人们收到此信时,只要看到送信者手中的鸡毛、辣椒、火炭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基诺族人民为维护民族生存而进行的反抗斗争中,通讯棍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表达思想观念的象征方法
生活在无文字时代的居民在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表达感情、记录具体的事情或过程,还经常需要进行理性思维的交流。由于无文字时代居民的抽象词汇有限,人们为此使用了另外一类非语言的符号方法,即象征方法来满足进行思维交流的需要。黑格尔说:“象征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基诺族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交流思想,需要使用诸如健康、幸福、永恒、勇敢、智慧、勤劳、懦弱、胆小、祖先、鬼神等概念,然而由于过去这类词汇不多,常常无法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基诺族先民于是创造了一套象征方法,通常用一种实物特指一类含义深远的、具有概括性的思想内涵。由于需要表达的思想甚多,人们就使用许许多多的实物来表达用语言词汇难以表达的概念。
同上一节的符号方法相比,其区别是第一,前面表达的对象具有感性具体的性质,表达的是情感,如爱慕,或某种具体事情,如约会,均为感官能够感觉到的东西。象征方法表达的是概念,如“勇敢”“幸福”“永恒”或“祖先神灵”,这是只有用思维才能够把握的东西。常用的方法如下:
象征永远不变的方法:
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一对铜手镯,铜手镯戴在手上不会生锈,表示两人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化。
女方送给男方用红豆子穿成的一朵花,下面吊着白木虫的翅膀。白木虫翅膀永不褪色,象征两人的爱情永远不变。
绿壳虫翅膀不会变色,以此表示诚挚的爱情永不变心。
象征吉祥幸福:
例如,“这是一束鸡毛”表达的是“吉祥幸福”。
鸡毛表示新的一天来到,愿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吉祥幸福。
象征光明的前程:
荆芥花据说给人指点生活的路程,使人们踏踏实实地安排好日子。
象征健康:
鸡冠花则象征人的健康,人们以此祈求身体健康,气色有如鸡冠花。
象征勤劳、聪明能干:
善于竹编是勤劳、聪明能干的标志,因此成为时尚及追求。
象征勇敢:
耳孔大是勤劳勇敢的象征;有些人的耳孔直径约10毫米。耳孔越大就越美观。
象征胆小懦弱及懒惰:
耳孔小则意味着胆小懦弱及懒惰。
鬼魂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想象不出是个什么形象,用专门削制的竹筒来代表鬼神。过去基诺人家中供奉有象征阿布阿嫫、苔洛丕嫫和嫫丕鬼魂的竹筒。
另外,上一节所述符号方法所表达的含义通常较为简单明显,而象征方法所表达的思想则具有概括性、含义较为深远。
例如,崇拜木鼓“司土”是基诺族崇拜祖先的象征。每逢年节敲响木鼓之际,人们听到这“咚咚”鼓声,本民族的悠悠往事涌上心头,对祖先的无限崇敬之情从心中油然而生。用不着语言表达,人们都会想到,基诺族是共同祖先的后代,原是同根所生。同伴之间由此增强了团结意识,村寨集体由此增强了凝聚力,居住在各地的基诺族由此获得了民族认同感。用不着任何语言表达,只要敲响这神奇的木鼓,基诺族祖先所走过的种种艰难历程,村寨的集体观念,民族的团结意识,就会从人们的脑海中升起。任何言辞,都难以收到这样强烈的效果。在过去漫长岁月中,基诺族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表达内心深处的、超越于普通情感之上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群体意识及思想观念。
又例如,精致的民族服装以及精巧的手工艺品,如竹制的烟盒、饭盒、口吹的精致响篾、雕刻精美的镰刀把和用竹篾编制的刀把等,既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又能够表达了“勤劳”“聪明能干”的象征寓意。因此成为男女青年们赠送恋人求爱的珍贵礼物。
作为象征符号,木鼓、荆芥花、鸡冠花、生姜、芋头等物原有自身的实际用途或存在的意义,除了做符号之外,它们还保持着原有的用途或存在的意义。这些东西需要通过转喻、折射或隐喻的方式,才能够被人们用于表达另一种层次的思想,发挥象征符号的作用。这显示象征符号与其他表意符号之间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