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雷公同受民间奉祀。旧时民间多将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旧时汉、满族民间信仰神祇。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女娲 民间信奉的开天辟地的女神。汉族民间信仰中长寿之神。民间对男性长寿者亦称寿星。流行于全国各地。民间奉为专司保护小孩的神。也有在元宵节举行祭祀的。民间在婚娶前要请星相家选择吉日安新床,晚间即要祭祀床神,祈求保佑子孙平安。和合 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象征吉祥如意之神。
【民间信仰】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民间信仰】

玉皇 亦称“玉皇大帝”、“玉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的简称。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亦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俗称“老天爷”。道教天神名。据《玉皇本行集经》载:为光严妙乐国的王子,舍弃王位,于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历三千二百劫后,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传说为总执天道最崇高之神,如人间之皇帝。管辖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和饿鬼)的一切祸福。唐代始有玉皇的塑像。据说唐明皇李隆基把正月九日定为“玉皇大帝圣诞”。旧时该日,各地道观都有“祭天诞”的活动。

上帝 俗称“老天爷”、“玉皇”、“玉皇大帝”。我国古代对天帝的称谓。流行于全国各地。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书·盘庚》:“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诗经·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汝)。”相信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并对人赏善罚恶。唐以前无明晰的形象,唐以后才逐渐有塑像。详“玉皇”。

电母 俗称“闪电娘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电之神。雷公之配偶。一说名秀文英。右手持镜引光,以示闪电。与雷公同受民间奉祀。旧时华厦屋脊常塑有雷公电母像,以为可防火禳灾。

西王母 亦称“王母娘娘”、“王母”、“金母”、“西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据葛洪《枕中书》载,为盘古真人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而生。关于西王母的各种传说,古籍中记载不一。例如:在《山海经》中,“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个形象丑陋、职掌瘟疫和刑罚的怪神;在《穆天子传》里,则是一位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的妇人;在《汉武内传》里,又成为年约30、容貌绝世的女神,并将3000年才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汉武帝;在《神异经》里,她与东王公结为配偶,一年一相会;在《墉城集仙录》里,更成为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领袖,还说她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与东华至真之气化生的东王公共理二炁;《淮南子》、《搜神记》等亦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之说,等等。后代小说、戏曲则称之为“瑶池金母”,并为她塑造了每逢蟠桃熟时,大开蟠桃盛会,诸仙都来为她上寿的故事。旧时民间多将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也有因牛郎织女的神话,视西王母为不近人情的刁婆的。

关圣帝君 亦称“关帝”、“关公”、“关老爷”等。旧时汉、满族民间信仰神祇。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对历史人物关羽神化的尊称。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陈寿《三国志》有记载。《三国演义》对其刻画甚细,备加颂扬。后渐深入人心,受到人们崇拜,称为“武圣人”,乃盖庙奉祀。在清代,仅北京城内就有关帝庙百余处。春节、夏历五月初九至十三日、六月二十四日等祭祀之。庙中供像系明代大内靖宫旧物,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北京打磨厂三元刀剪铺“所铸三口大刀,分别为八十斤、一百二十斤、四百斤重”(见《北京史苑》第一辑张敏《北京关帝庙》)。香火极盛。

伏羲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大昊。风姓。相传伏羲听八方之气而画八卦,师蜘蛛而结网。他教民渔猎,以充庖厨;又尝百药,以除民疾。元代以来医生建庙合祀伏羲、神农、黄帝为医学之祖,称为“三皇庙”。又因伏羲画八卦,卜相术士亦奉为祖师。

女娲 民间信奉的开天辟地的女神。人头蛇身,传说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繁衍人类。另有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寿星 亦称“老寿星”。汉族民间信仰中长寿之神。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史记·封禅书》:“寿星祠”,注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但按《尔雅·释天》,寿星本为天上星宿名,指角、亢二星。秦始皇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后,在长安附近杜县(今属西安)建寿星祠。后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民间传说老子为寿星,说他先天地而生,经历三皇五帝至于周,长生不死,因而称老寿星。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头部隆起。常衬以鹿杖、仙桃,象征长寿。民间对男性长寿者亦称寿星。

花神 汉族民间信仰的百花之神。一般以女夷为花神。女夷,《花木录》认为是“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姑,故春圃则祀花姑”。也有以女夷或花姑同为花神的。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女夷为花神,乃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月令广义·岁令一》:“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又,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苏州):“桐桥花神庙祀司花神像,神姓李,冥封永南王,傍列十三花神。”

床神 俗称“床公床婆”。旧时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民间奉为专司保护小孩的神。唐代已有此俗。赵璘《因话录》:“崔大雅在翰苑夜直,降旨令撰祭床婆子文。”也有在元宵节举行祭祀的。清范祖述《杭俗遗风·请床公床母》:“正月十五,用糖茶两盃,糖果两盘,鸡蛋两个,供于房中。据说小儿夜睡必宁。”民间在婚娶前要请星相家选择吉日安新床,晚间即要祭祀床神,祈求保佑子孙平安。逢新生儿三朝后,晚间要拜床神,祭品是鸡腿、油饭、金纸、宫衣以及三炷香。但忌用酒,因怕床神吃醉了,不能照顾婴儿。祭时,先将床铺打扫干净,祭品置于床沿,口诵:“床公床婆,鸡肉油饭,荐纳金,来敬奉,保佑婴某某,晚间好睏,白天好游嬉。”接着将金纸和宫衣烧化。

雨师 亦称“雨神”。中国古代神话中司雨之神。古人认为天上下雨的事是由一位司雨之神统一掌管着的,故名。《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关于雨师为哪位神灵,传说不一。《周礼·春官上》郑玄注,以毕宿为雨师;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以元(玄)冥为雨师;《山海经·海外东经》郭璞注,以屏翳为雨师。人们因天旱或水涝往往供献乞祷雨师下雨或者不再下雨。

和合 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象征吉祥如意之神。起源甚古。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宋时,杭城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著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万回。”原为一神,后衍为二神,称“和合二仙”,亦称“和合二圣”。清翟灏《通俗编·神鬼·和合二圣》:“(清)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民间常画二像,蓬头笑面,一手持荷花,一手捧圆盒,取和谐好合之意。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挂和合像,以图吉利。也有在厅堂中常年悬挂者。

句芒(句gōu) 亦称“芒神”、“木神”、“句芒神”。古代汉族传说中管农事的神祇。其形象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见《山海经》)。较早载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郑玄注:“句芒,少皞氏之子曰重,为木官。”每年立春日,由人扮此神,其首用木雕成,套在人头上,下穿红色或白色长袍,胸部开一洞口,可以往外窥看。在举行迎春活动中,牵牛或驱牛而行,象征木帝督促春牛努力耕种,预示来年丰收。芒神或和牛平行,或走在牛前,或牛后,其前后次序,示民农耕早晚,均按每年天干、地支及五行排算确定有所不同。

河伯 名“冯夷”,一名“冰夷”、“无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相传因渡河淹死,天帝封其为水神,曾化为白龙,游于水上,被后羿射瞎了左眼。又曾授给夏禹以治水的地图。古代记载河伯故事的书很多,其中以《庄子》、《楚辞》为最早。《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释文》引司马彪云:“冯夷,华阴潼乡堤首里人。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于河而溺死,一云渡河溺死。”从春秋至秦汉,民间描绘河伯之形象,多认为是白龙或大鱼或人面鱼身。魏晋以后,为道教所吸收,纳入其神仙体系,河伯和五岳神等被视为“得道之人所补”的仙官。唐时民间传说仍有以冯夷为“水官”的(见《河东记》),唐以后,江河湖海各处水神多为龙王所占据,河伯在民间信仰中渐湮没无闻。

注生娘娘 旧时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相传为主司怀孕、生产、褓幼之神。每年夏历三月二十日为该神诞辰。是日,妇女们为求子和使孩子健康生长,去当地寺庙祈祷。无子者竞到神前供花,簪插发辫。带病儿者乞得神坛上小绣鞋,穿以红线,挂于病儿颈项。也有以“锁牌”、“锁钱”,于烟上绕几圈后,穿红线悬挂病儿胸前,谓之“绾絭(juàn眷)”。至16岁,斋牲醴,谢娘娘庇佑,取下此絭。絭,束在腕上或颈上的绳。

茶神 汉族民间信仰神祇。俗传此神为唐代陆羽。《旧唐书·隐逸·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民间卖茶者,用陶制陆羽之像,置于茶灶之间,有交易则以茶祭之,无交易则放在锅中用热水泡浸,谓可保佑茶味醇厚,财源茂盛。

孟婆 ❶汉族民间信奉的风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清褚人获《坚瓠二集》卷二:“古称风神为孟婆。”❷汉族民间信奉的幽冥之神。流行于全国各地。相传生于西汉,幼读儒书,壮诵佛经,凡有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唯劝人戒杀吃素。年至81岁,仍鹤发童颜,总是处女。因只知姓孟,故人称之曰孟婆阿奶。后入山修真。据说至东汉,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妄认前生眷属,故上天敕令孟婆为幽冥之神,造筑忘台,采用俗世药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汤(俗谓孟婆汤),分为甘苦辛酸咸五味,使诸鬼魂饮之而忘其前生各事。如有鬼魂不肯饮者,则令以铜管刺喉灌吞(见《集说诠真》转引《玉历钞传》)。

城隍爷 “城隍”的俗称。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曾流行于全国各地。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中所说的蜡祭八神,其七为水(即隍)庸(即城),相传就是后来的城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所建芜湖城隍。《北齐书·慕容俨传》也有关于郢城城隍的记载。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张说、韩愈、杜牧等文人都曾有祭城隍文。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为王。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且多以有大功于当地者奉为当地城隍爷,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则祀秦裕伯。明太祖曾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和、平滁以王。府曰公,县曰侯,洪武三年(1370年)又去号称神(见《陔馀丛考》)。道教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道士建醮“超度亡魂”时,须发《城隍牒》文书“知照”城隍后,方能“拘解”亡魂到坛。道教又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可应人之请解除旱涝灾难以保五谷丰登等民间尊其为“城隍爷”,求雨、晴、禳灾等多求之。

北斗 亦称“北斗君”、“北斗神”。古代汉族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原为星宿名,因与南斗相对来说位置在北,故名。七星名称:(1)天枢;(2)天璇;(3)天玑;(4)天权;(5)玉衡;(6)开阳;(7)摇光。故亦称“北斗七星”。源于远古先民星辰崇拜。早在战国时期已与南斗一起,在民间信仰祭祀中占有重要位置。古人俗信认为它的作用超过南斗。《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据《史记·封禅书》载有秦并天下,令祠官庙祀北斗等天地山川鬼神的记录。汉代将其逐步人神化,并与黄帝附会一体。后为道教所吸收。民间相信,它专掌寿夭,有“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之说,凡民间患疾遇难,辄祭祀祈祷之。隋唐后,佛教地藏、阎罗信仰的流传,其维系人间命籍的神职地位受到动摇,又有本命神说兴起,以为北斗七星分掌诸生辰,只要虔奉本命辰之星,即可获神佑。在民间道院中偶可见对它的奉祀。

南斗 古代汉族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原为星宿名,即为二十八宿中之斗宿,玄武七宿的第一宿。因与北斗相对来说,位置在南,故名。源于远古先民星辰崇拜,早在战国时期已与北斗一起在民间信仰祭祀中占有重要位置。《搜神记》卷三载有:颜超貌主夭亡,其父求南斗延寿的传说。俗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民间多设庙奉祀。《无锡金匮合志》:“南斗星君庙,俗称延寿司。”但在民间影响不如北斗大。

钟馗 汉族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盛行于唐玄宗时期。据《补笔谈》、《三教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载称,唐玄宗时,为钟(终)南山举子,应试不捷,羞归故里,触阶而死,奉旨赐进士,蒙以绿袍殓葬,岁时祭祀。为感皇恩,自荐为皇上除妖孽,专吃各种鬼怪。唐玄宗时流行钟馗捉鬼图,相传是吴道子依玄宗所梦而作。有关传说,唐代以来,从宫禁到民间,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散见多种书籍。以钟馗像为避邪捉鬼的门神也相沿成俗,逐步取代远古门神神荼、郁垒的地位。《唐逸史》所载的钟馗形象为一大鬼,破帽蓝袍,脚带朝靴,捉小鬼刳其目,劈而啖之。后世门上所贴图像,往往是面目狰狞可畏,一手持剑,一手抓按妖怪。自唐末以来,多于除夕夜在门上张贴钟馗像。后代也有在夏历五月初五端午,悬挂其画像于中堂的。据一些学者考证,钟馗是“终葵”的讹音。“终葵”原为家庭用的椎。《日知录》卷二:“《礼记·玉藻》:‘终葵,椎也。’《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盖终葵本以逐鬼,后世以其有避邪之用,遂取为人名。流传既久,则又忘其为辟邪之物,而意其为逐鬼之人,乃附会为真有是食鬼之姓钟名馗者耳。”《破除迷信全书》认为,“古人迷信鬼邪,取名也要取个能辟邪的,以求压制邪鬼,自己取胜。即如北魏有叫杨钟葵、张钟葵、于钟葵、李钟葵的;北齐有名宫钟葵、慕容钟葵的;隋朝则有乔钟葵、宗宝钟葵、段钟葵等;唐代又有张钟葵,无非都是治鬼邪的意思”。后世越传越讹,终于产生了专职的捉鬼形象钟馗及俗规。

保仪大夫 俗称“尪公”。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福建、台湾地区。相传神为唐朝的许远。后又被福建移民带到台湾,被奉为抵御外侮之神和驱除田地害虫之神。每年夏历五月十二日,有迎尪公的活动。迎神的队伍抬着神像,走遍田地的每个角落,甚至极狭小的田塍,故神舆极小,只容二人扛抬,俗信神舆所到之处,附近害虫将都死灭。当日,各住户除供牲醴之外,还必须在大门口供五味碗(猪肉、鱼、鸡、鸭,再其他一味),以犒赏神部下的神兵。入夜,各家则宴请各地来看迎会的亲朋。

祝融 汉族民间信仰的火神。原为帝喾时的火官,后人尊为火神。《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吕氏春秋·四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神农大帝 即神农氏(一说亦即炎帝)。汉族民间奉之为神,并尊称为“神农大帝”。流行于全国各地。原为中国古代传说中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班固《白虎通》等著作中,都列为三皇之一。传说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以木制耒、耜等农具,教民农业生产技术,播种五谷,又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事见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史记·补三皇本纪》,《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荆州记》、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晋王嘉《拾遗记》、晋干宝《搜神记》、《淮南子·修务训》等。福建、台湾地区农民、米粮商、药商都奉祀神农,也称“五谷大帝”、“五谷王”、“粟母王”、“药王大帝”等。相传夏历四月廿六日为其诞辰。

灶神 亦称“灶王”、“灶君”,俗称“灶君菩萨”、“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旧时汉族民间信仰神祇。为守灶之神。流行于汉族及与汉族杂居的回、满、仡佬、白等族居住地区。民间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察看人们善恶的神。其神由来众说纷纭。一为黄帝说,《淮南子·微旨》:“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二为祝融说,《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三为老妇说,《礼记·礼器》中有“燔柴于奥”的记载。郑玄注说奥或作灶。孔颖达疏:奥即灶神。在春秋时,于孟夏之月祭祀,“以老妇配之”,其祭“设于灶陉”。四为神仙说,灶神是天上星宿之一,因为犯了过失,玉皇大帝把他贬谪到人间当了灶神,号为“东厨司命”。五为浪子说,灶神姓张,是一位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后成为灶神。六为虫变说,《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髻音结,灶神名。赤衣如美女”等。据民间相传,髻是一种虫,长栖于灶上,其身是暗红色,头小,有丝状触角,善跳跃,俗称“灶马”或“灶鸡”。一般认为古代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认为这种不离灶的小虫是神的化身,完全是可能的。到了阶级社会,被纳入封建宗教系统,成为掌管各家祸福、监视人们行为的神灵。早在周代,我国就有灶神信仰,列为五祀之一。魏晋时宣扬若灶神禀告玉皇上帝,会给人家损身夺寿的惩罚。

犁 俗称“灶神”。古代民间信仰风俗。其官职为“火正”(又名“祝融”)。专门管理火的天神。传说他是颛顼之子,唯他有上天之权利,百姓要乞求老天的事都得先求他。

醉司命 司命,即“东厨司命”,汉族民间对灶神的一种称呼。旧时汉族民间祭灶神中的一项活动。早见于唐代。《辇下岁时记》:“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宋代多在腊月二十四日,明、清以来,也有二十三日行之者,且多用饴糖代酒糟,涂抹灶门。

蚕神 汉族蚕农信仰神祇。流行于我国蚕乡。传说中的掌管蚕桑之神。历代和各地信奉对象不一。主要有三:一为嫘祖娘娘。宋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黄帝四妃西陵氏(嫘祖)养蚕为丝。”因她教民养蚕缫丝,被祀为神。如湖州有蚕神庙,建庙在东岳宫,奉祀嫘祖,香火极盛。其二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二神。《后汉书·礼仪志上》:“祠先蚕礼以少牢。”注:“汉旧仪曰:‘春桑生而皇后亲秉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祠以中牢羊豕,今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在养蚕播种后,人们要升烟以祈天帝,杀鸡以祷寓氏公主(见秦观《蚕书》)。其三为蚕花娘娘,亦称“蚕姑”、“马头娘”、“马头神”。起源亦甚早。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上古时,有人远征,家唯一女与马,女思父,戏马曰,汝能迎得吾父,吾将嫁汝,马乃绝韁去,得父还,后马见女辄怒,父怪之,女具以答,父大怒,杀马曝其皮,女至皮所,忽蹷然卷女而行,后于大树枝得女及皮,尽化为蚕。”后民间奉为蚕神。旧时各地都有小庙,专门祀奉。也有在农民家中祀奉的。其塑像通常为一女子骑在一匹马上;也有三个女子同骑一匹马的。清代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骑马”,称为“马鸣王菩萨”。蚕家在下室中即以粉茧、香花供奉马头娘。蚕事毕送之。

麻姑 汉族民间信仰的女仙。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晋葛洪《神仙传》载,系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亦浅于旧时,或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又相传夏历三月初三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赠麻姑像,故“麻姑献寿”。

渔师菩萨 亦称“渔师爷”。汉族渔民信仰的神祇。为渔民在捕黄鱼时崇奉的捕鱼祖师。流行于浙江台州地区。相传,从前有位船老大,在冬钓结束后不久的第二年春,首次发现黄鱼旺发季节已到。并根据水色、潮流、风候、气温等判别鱼发地点。渔船随其出海,均获丰收。渔民奉其为“渔师”。渔师死后,人们为其立庙。神像为坐式,披红衣,紫铜色脸膛,右手举鱼耙,左手擎黄鱼。也有一手举渔叉,一手举网,脚踏大黄鱼的。庙门口悬大海螺备插“天香”之用。夏历三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六日为其寿诞。是日渔家妇女通宵“贺寿”。凡桃花水起汛,当地渔民到神前许愿,祈求保佑。鱼汛结束后,则去供祭、还愿。民间至今仍行祭祀渔师之俗。

清水祖师 亦称“清水岩祖师”、“乌面祖师”、“落鼻祖”。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台湾地区。民间奉其为清白公平无私之神。其脸乌黑,其神由来相传有两说,一说原为一屠夫,因心身不净不能入道,乃自割腹,洗净脏腑,以示清白;一说为宋代人,家贫受雇于寺庙,因不堪寺僧虐待,独自上安溪清水岩面壁参禅,得道升天。俗谓每逢天灾地变,神的鼻子会自行跌落。人们对此神信仰虔诚,香火盛行。尤其是逢大旱时,必去庙日夜祈求祖师,赐雨救民。

紫姑 亦称“坑三姑”、“坑三姑娘”。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厕神。传说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悯之,命为厕神(见《显异录》及苏轼《子姑神记》)。旧时民间每年夏历正月十五夜在厕中祀之。江南称请坑三姑娘,长江中游一带称迎紫姑。

黑煞神 亦称“黑煞”或“黑杀”。汉族民间信仰。流行于全国各地。指一种凶星,以为可给人带来灾害,遇到或触怒该星,均为不祥之兆。后多将黑煞神附会于现实生活中的猪(别称黑面郎)和烟囱,盖房时尤忌房门与别家烟囱或猪圈对应,恐开门即撞见黑煞神。俗则用黑煞神比喻凶恶苛暴。

阎罗王 亦称“阎罗”、“阎魔王”、“阎王”、“燄王”、“焰摩罗王”、“魔”、“琰魔”等。俗称“阎王爷”。梵文“阎魔罗阇”(yamarāja)的简译,意为“地狱的统治者”或“幽冥界之王”,谓能判人生之功德与罪孽,并在阴间加以赏罚。原为印度古神之一。后为佛教所沿用,称其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但民间尚有以包拯为阎罗王者,因他“立朝刚毅,贵戚官宦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称为阎罗老包。据《翻译名义集》卷二,阎魔兄妹俩都是管理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称“双王”。或意译为“平等王”,或译为“缚”,即缚罪人之意;或曰“遮”,谓遮令不造恶故;或言“双世”,谓此王于日夜苦乐相半。《隋书·韩擒虎传》:“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唐末中国佛教始有“十殿阎王”的传说(见《释门正统·利生志》)。十殿阎王名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一作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分居地府十殿,故名。简称“十王”。后道教也衍用此说,将“泰山治鬼”附会于佛教的阎罗王身上,称泰山东岳帝为中国之阎罗王。相传东岳帝为盘古氏之五世玄孙,母亲名弥轮仙女,因梦吞二日,而怀双胎,生子金蝉、金虹。金虹便是东岳帝。东岳帝掌管十八层地狱、六案簿籍和七十五司等大权。唐宋以来,广大汉族居住地区遍建东岳庙,四时祭飨。庙中必设十地阎君之殿,有的还附设有牛头马面各种鬼吏、判官,以及受碾磨、筒烙、油炸、割舌、剖心、上刀山等酷刑的形象,以塑成十八层地狱的阴曹地府模样。过去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圣诞之日,是日东岳庙处,多有迎神赛会,有的还附有“放饷”、“审鬼”等活动。旧时阎罗的塑像、画像及殿堂还设于城隍庙、土地庙、地藏王庙等寺庙中。《玉历至宝钞》中绘有各殿阎君图像,民间庙宇亦据之塑十殿阎王加以供奉。阎王司人间寿数、生死轮回,周围有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缉拿人间寿至者。

雹神 亦称“九头娘娘”。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甘肃陇南山区,以岷县、宕昌一带尤盛。因当地雹灾严重,流传着关于雹神的种种传说。其中影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的是“九头娘娘”。相传她是一位恶神,专司降雹,系由九头蛇所变成。其形象善变化,有时为美女,有时为九头蛇。每年夏季“回娘家”(在宕昌县良恭乡),再返回夫家(在岷县北乡卢家山),都要足踏乌云,各发一次“白雨”(即冰雹),祸害乡里。当地民间对此神颇为畏惧。多举行闸山(祭山)、插牌、喊雨等祭祀仪式,以为可免雹灾。

雷公 亦称“雷师”、“雷神”。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发雷声。洪兴祖《离骚补注》称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太平广记》引《神仙感遇传》,谓雷公有兄弟五人,谓之五雷。清陈元龙《格致镜原》称,即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和社雷。汉王充《论衡·雷虚》已提到雷公的画像,“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元史·舆服志》描绘雷神为犬首,鬼形,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持凿,运连鼓于火中。明《三教搜神大全》刊雷公形象为鸡嘴,两肩生翼,右手持槌,左手持剑,足为鸡爪。民间谓其能击妖孽及忤逆不孝之人,旧时各地多立祠庙,塑雷公像奉祀,用以惩恶劝善。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信之。道教奉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并有天雷十二、地雷十二、人雷十二的三十六雷之说,言其能用符咒召役,以除妖孽。

魁星 亦称“奎星”,古代汉族民间信仰神祇。传说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奎星,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称为“奎宿”,即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最早见于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其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遂建魁星阁进行崇祀。南宋时书院祀魁星,并有魁星楼之设。其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一手执笔,一手持斗,意谓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多为读书人祀奉。相传,如梦此神,科举必中,逢七夕,为魁星会。地方戏班在演出前,有“跳魁星”舞蹈。旧时豪富人家有用金作小魁星,赠与男孩,以卜吉兆。

福禄寿三星 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指能给人以荣华富贵与长寿的星宿。流行于全国各地。古称木星为岁星,并认为它所在有福,故又称作福星,民间有“福星高照”之语。禄,亦即福。禄命指人生禄食贫贱运数,与福并称“福禄寿星”,俗称“泰仙”,即老人星,民间奉为长寿的象征。《史记·封禅书》“寿星祠”《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民间祭祀或喜庆吉祥图饰中,多以蝙蝠、金鹿取谐音象征福禄,以一高额、银须拄杖老人象征寿星。此俗至今犹存。

福神 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据《三教搜神大全》卷四:福神者本道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道县、宁远以南的潇水流域)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矮民,以为宫奴玩戏,杨公守郡,以表奏闻,云“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更不复取。郡人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后各地民间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禄神。

瘟神 亦称“疫神”、“瘟鬼”、“疫鬼”。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司瘟疫之神。据东汉蔡邕《独断》记载,颛顼氏有子,生而亡去为鬼,居江水,为瘟鬼。明《三教搜神大全》载,隋开皇十一年有五瘟神出,即身披青袍之春瘟张元伯,红袍之夏瘟刘元达,白袍之秋瘟赵公明,黑袍之冬瘟钟仕贵。是岁大瘟,帝乃立祠,封为将军。隋唐时,夏历五月初五祭之。《后汉书·礼仪志》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腊日逐疫之说。历代均有逐瘟神、送瘟神事。旧时江南,有纸船明烛送瘟神之风俗。

嫦娥 亦作“恒娥”、“姮娥”。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信仰的月中女仙。据《淮南子·览冥训》与高诱注,嫦娥原为古代射九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宫。传说嫦娥偷吃升天药,长住月宫,故有保持青春的神性。旧时汉族民间有中秋祭嫦娥的风俗。中秋节夜,妇女设案供奉瓜果、糕饼,烧香祭之,以求得保持青春美丽。台湾地区妇女有以祭物柚子皮擦脸,能使皮肤白嫩之说。此祭多与祭月混同。广西壮族在中秋节夜则有“请月姑”的演唱活动。

财神 俗传为掌管钱财之神。神为赵公元帅。在北方有些地区,则供“招财”、“利市”两神。前者即财神,后者称“利市仙官”或“利市婆官”。诸安仁《营口杂记》:“拜年者必先拜其影灯。影灯者,外画财神,内点蜡烛,有八尺余长者在中,左招财,右利市。”正月八日,俗谓财神生日,有祭祀、迎神等活动。

赵公元帅 亦称“赵玄坛”。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原为道教所奉的财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赵元帅”载称:赵公明,钟南山(终南山)人,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色黑而胡须”,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后演变为民间普遍信仰的财神,商家祀奉更为虔诚。每年春节前后民间皆供财神像,举行祭财神、迎财神等活动。

痘疹娘娘 古代汉、满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专司痘疹之神。旧时无法控制天花流行,出疹成为危及人的生命的严重疾病,故民间供奉痘疹娘娘以求保佑。有的则供奉在庙宇、庵堂。顺治年间,满人极端畏惧痘疹,宫中均设痘疹娘娘坛庙(见魏特《汤若望传》)。

牛郎神 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牛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东晋葛洪撰《神仙传》卷九《苏仙公》中称:“先生家贫,常自牧牛,与里中小儿更日为牛郎。”此牛郎泛指牧牛童。在星官中,牛郎又为星名,系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即“牵牛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即由此衍化而来。故事大略为:织女乃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与河西牛郎后,中断织造,天帝怒而责其离别牛郎,只许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这个情节初见《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于此之先,《诗经·小雅·大东》已见牛郎织女神话的雏形。南朝梁殷芸《小说》中的《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中的牛郎织女故事与《古诗十九首》中相近。后民间传说中发展至“鹊桥会”,则情节日臻复杂动人。

月下老人 简称“月老”。汉族民间传说中专司人间婚姻之神。其袋中藏有“赤绳”,暗系在男女双方脚上,使他们成为夫妇。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唐韦固,少孤,旅次宋城,遇异人,倚囊坐,向月检书。固问,答曰:‘天下之婚牍耳。’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韩固问己之婚姻,老人预言其将与菜农之女婚配。相传固以该女丑而出走他乡,10年后在异乡仍与之结婚,果然应验。后世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本此。

六神 亦称“六宗”。旧时我国民间信仰的六位神祇的统称。始于上古。《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历来说法不一,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者;有谓水、火、雷、风、山、泽者;有谓天宗日、月、星,地宗河、海、岱者;有谓天、地、春、夏、秋、冬者;有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者;有谓天、地、四方者;有谓三昭三穆者(见俞正燮《癸巳类稿·虞六宗义》及《尚书·孔颖达疏》)。相传夏历八月一日为六神日(见《天中记·卷五》)。

月光马 亦称“月亮马子”。汉族中秋节夜供月用的神马。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明清以来,中秋节祭月通常在月亮升起后举行,祭时先在露天设几案,对月立月光马,供月饼、瓜果等物,由主妇焚香跪拜。京津等地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月光马的大小和画面各地不同。有的单印一人身兔脸、官戴坐像。天津月光马长约1尺,宽约0.7尺,上端有右起横书“太阴星君”4字,画面左为宫殿一角,旁有桂树,树下一立兔持杵捣药。

五瘟神 亦称“五厉”、“五瘟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对五种瘟神的总称。“五瘟”,古称“五厉”,由来已久。《管子·轻重甲》:“昔尧之五吏五官,无所食,君请立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吏。”《三教搜神大全》卷四:“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于,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帝问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帝乃立祠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后匡阜真人游至此祠,即收伏五瘟神为部将也。”

天后圣母 亦称“天妃”、“妈祖”。俗称“海神娘娘”、“归山娘娘”(山东荣成一带称返航为“归山”,因呼为“归山娘娘”)。我国沿海地区渔民所信之神。位于今山东蓬莱丹崖山上蓬莱阁旁。据清道光《重建天后宫碑记》记载:“宋徽宗时,敕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1122年)。”山东长岛庙岛天后宫中今存之天后圣母铜像,亦铸造于宋宣和间。天后圣母之名,始于宋。《蓬莱县志》记载:天后为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检林源之女,殁为海神。始封灵惠夫人,崇宁间赐庙,额曰“灵祥”。元代天历年间改额为“灵应”,元统二年(1334年)加封辅国,至正年间又加封为“感应神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封为天后。明清以来,她就取代了龙王的地位,独享了航海者的香火。旧时在海上作业的船民与渔民中广泛流传着在险恶行船中海神娘娘送灯营救的故事。山东蓬莱一带,民间又以夏历正月十六日为天后圣诞,届时,游人纷至天后宫庙,香火甚盛,形成远近闻名的庙会,至今相沿成俗。

太岁 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为值岁神。《协纪辨方》卷三引《神枢经》:“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斡运时序,总岁成功。若国家巡狩省方、出师略地,营造宫阙、开拓封疆,不可向之。黎庶修营宅舍、筑垒墙垣,并须回避。”又引《黄帝经》:“太岁所在之辰,必不可犯。”原案:“太岁为百神之统,俗谓之中天子。”旧时于仲春秋上旬祭太岁。

马王爷 亦称“水草马明王”。汉族民间信仰神祇。司马之神。传为西汉大臣金日磾(日mì),本匈奴休屠王太子,字翁叔,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武帝奇其状貌,拜为侍中,在帝左右,目不忤视。后世民间祀之为神。有神马,其像为4臂3目,狰狞可怖。马伕、骡马商、农家等于夏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之。“祭品用全羊一腔,不用猪,谓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也。”(见《新燕语》)北京广渠门内有马神庙供奉其像。

门神 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传说中把守门户之神。最早的门神为神荼、郁垒。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唐时,门神形象改为秦琼和尉迟敬德(《三教搜神大全》作胡敬德)。相传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患病,闻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太宗惧之。秦叔宝请与尉迟敬德戎装门外以伺,夜果无事。太宗乃令画二人形象悬于宫门左右,后世相沿,从此画像为门神镇邪。唐后期,又借钟馗捉鬼之传说,将其附会门神张贴。民间流传的门神形象,以一地俗信为主。有朱纸画神荼—郁垒,贴于左右扉;有书钟进士三字,斜贴后户以却鬼。靖康以前,汴中门神多戴虎头盔,王公之门以浑金饰之,谓虎头男金饰。后世多画将军朝官复加爵鹿蝠喜宝马瓶鞍之状,《土风录》云,俗多用秦叔宝、尉迟敬德。民间一般将其像彩印于纸,于除夕夜分之间易门神。杭俗门神一年一易。《吴县志》谓门神,彩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远方商客,多贩运各地出售。亦有端午贴门神的,如江苏连云港等地即是。贴门神,原为汉族岁时风俗,后亦为一些少数民族所接受。如毛南族第八位家神,即“神荼”和“郁垒”,张贴在大门口的两扇门上,脸面相对,以为可把守门庭,不让恶鬼进屋,保护家中人畜平安。

土地神 简称“土地”,亦称“土神”、“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公”。古代汉族民间信仰的神祇,为守护地方之神。流行于全国各地。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管理一小地面的神。古称“社神”。后世发展中又掺和了“先啬”、“田畯”、“坊”、“水庸”之神和共工氏之子“后土”等的形象。清翟灏《通俗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在坟旁所祀则称“后土”,并设“后土”或“福神”的石碑。土地神为乡土保护神,司本乡本土之事,各乡多有土地庙,或设村头,或设村中,多很简陋。有的乡村里,仅用4块石片,一片作顶,三片作墙;或用一只破缸覆在地上。土地庙所供形象大都是白须白发、和蔼慈祥的老人;也有白面、黑须、幞头、圆领,似城隍打扮,因他亲切慈祥,善助乡里,民间对土地神敬而不畏。旧时民间凡有死人事,必至土地庙前“报庙”。一般各地在祭宗祠、扫墓、破土等祭祀开始前,总要先祭土地公,俗叫“祭后土”。夏历每年二月初二,为神诞辰,家家作祭,庙宇中除供拜外,还演戏娱神,为土地公公祝寿。土地神有配偶神,称“土地奶奶”,与土地公公共享香火,无特殊职司。

七仙女 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最小的女儿。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这是文献中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神话故事的较早记载。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六二、《太平御览》卷四一一、晋干宝《搜神记》卷一、《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等,都辑有这个故事。以后,黄梅戏、川剧等多编成故事,流传颇广。流传较广的情节大略是:董永因家贫而卖身葬父,受到七仙女爱怜而私自下凡与之结为夫妇。后玉帝遣天神敕令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为不累及董永遭害,洒泪归天而去。是一个仙女与凡人的爱情悲剧传说。

七娘妈 亦称“七娘”、“七星娘”、“七星奶”。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福建、台湾地区。当地民间供奉七个织女,尊为儿童保护神,俗信16岁以下少年儿童,均受该神庇护。七夕,为七娘生日,俗称“七娘妈生日”。乾隆《福州府志》卷二十四:“七月七夕,妇女陈瓜果七盘,茗椀(碗)、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条,取绣线于焚楮光中伏地,俄顷穿之,以能否夸得巧之多寡。”该日,妇女们用纸糊一座五色彩亭,称七娘亭;糊七乘轿子,称七娘轿;又糊一盏七娘神灯,灯上画一个抱着孩子的仙女站在云端之上。到晚上,备鸡、酒、糯米饭、软馃及圆仔花、鸡冠花、白兰花、茉莉花、凤仙花和香粉、胭脂、线花等,设桌于庭,遥空进行拜祭,为求子女顺利成长,并祝七娘长寿。有的人家则以鸭蛋7枚、饭7碗,请道士献祭。祭祀后将亭、轿和纸钱等一起焚化,香粉、胭脂等则全部投掷于屋顶上,也有一半洒向天,一半留下自己用,据说可使自己更加美丽。

二郎神 亦称“灌口神”、“清源妙道真君”。旧时汉族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尤以四川及江南一带为盛。为水神之一。各地设有专门的祠庙供奉,因以蜀地灌口庙祀为主,俗呼“灌口二郎神”。民间相信,该神司水患及其他病灾,凡遇到水涝、干旱或疾病,动辄祷祀求助之。相传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神诞生日,届时需祭祀。其庙祀,始于唐代,宋时盛行。传说是李冰次子。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七:“元丰时,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县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也。《会要》后谓冰次子郎君神也。一说是蜀汉王孟昶。”《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引《贤奕》:“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昶像也。”一说是隋故将赵昱,曾平水患,封为神勇大将军,受祭,《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云其“庙食灌江口,岁时民疾病祷之,无不应”。宋真宗时加封“清源妙道真君”。此外,《封神演义》称之为杨戬;《西游记》称之为杨二郎。由于俗文艺的传播等原因,近代民间一般奉二郎神为杨戬。也有认为由印度神毗沙门天王的第二子独健演化而成。

老郎 亦称“梨园祖师”。汉族戏班供奉的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即唐明皇。其形象为一头戴文堂盔,身穿黄龙袍,脚蹬乌靴的木雕像。京剧、越剧等剧种均祀奉。福建等省戏班则与田公元帅并祀。戏班每到一处演出,事先将此小木雕像供奉在衣包箱上面。首夜公演前,演员化妆好后,要点香插烛,由小花脸带领全体演员,以大礼参拜,祈祷演出顺利。拜后,学员还要拈点香灰在酒碗内,并稍微喝点入肚,以为喝过香灰酒,嗓子勿会哑,也有认为上台不会患台瘟(即忘台词)。

四仙 汉族民间信仰。流行于北方地区。传说中的狐仙、黄仙、柳仙、艾仙的合称。狐仙,指狐狸,是民间传说中精怪的化身。传说狐狸修炼成精怪可化为人形,越年久神通越广大,稍有触犯或不恭则以妖媚惑人,因于民间尊为“大仙”,故称“胡三太爷”,设狐仙堂或将之与灶神一起以香火供奉祭祀,以求保佑平安。清代各官署为防官印遭盗,常设“守印大仙”之位供奉狐仙。黄仙,系黄鼬(俗称黄鼠狼)。柳仙指蛇,又称蛇神。艾仙指艾虎。均属民间以为经常作祟扰人的家祟,因而皆以仙奉祀,以求平安。

五大仙 亦称“五仙爷”、“五仙门”、“五大家”、“五大仙师”等。旧时汉族民间信仰。流行于中原以北地区。对5种动物神灵的总称。5种动物各地所指略有差别。一般为老鼠、黄鼠狼、蛇、刺猬、狐狸,称作:灰八爷、黄四爷、柳七爷、白五爷、胡三爷。有些地方或有老虎、老鳖、兔子等凑成5种。据说旧时娼、优的许多本事是由五大仙传授的,故娼、优暗祭五大仙为祖师。合绘图像或各立牌位,置于密室,于夜深人静之时,焚香磕头,跪敬礼拜。平时看见这些动物,亦得磕头烧香,祈求保佑;并不许正眼瞧它们。

狐仙 亦称“狐神”、“狐狸精”、“胡三太爷”。四仙之一。旧时相传狐狸能修炼成精,化为人形,颇多神通,如若对之不恭或有触犯,必受其害。民间以为狐仙多以媚惑为主要害人手段,因而尊为“大仙”,并设“狐仙堂”供奉,祈求平安。

柳仙 亦称“蛇神”。四仙之一。旧时民间以为蛇能作祟害人,因以仙奉祀,求庇平安。

四灵 ❶古代汉族信仰风俗。指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种神灵之物。《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玄注:“象物,有象在天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除龟以外,其余都是集多种鸟兽形象为一身的神异动物,如凤是由鸡头、蛇颈、燕颔和鱼尾组成;龙则是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如鲤、爪如鹳、掌似虎;麒麟则是状如鹿、生鳞甲、足像马蹄、尾像牛。据专家考证,它们是我国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如夏人以蛇(龙)为图腾,商人以燕子为图腾,东夷中部分民族以龟为图腾等。后来由于部落经过战争,互相联合或吞并,各种图腾也经过多次复合,产生以上奇异形象。古人认为“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都是吉祥的象征。历代帝王把龙凤变成皇室的尊严和权力的标志,百姓则按照自己的意愿,希冀从它们身上得到平安、吉祥,获得人寿年丰,在民间有龟卜、舞龙(凤)灯、划龙(凤)船、麒麟送子以及龙凤服饰等俗。目前,龙凤已成为我国民族传统精神文明的象征,其迷信部分已被逐步破除,有些经过演变,成为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和实用民俗。❷亦称“四象”。古代汉族民间信仰风俗。为古代神话中的天上四方之神。《三辅黄图》:“青龙、白虎、朱雀(鸟)、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相传,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龟)为北方之神。

麒麟 亦作“骐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独角,全身生鳞甲。汉族民间多作为吉祥的象征。《礼记·礼运》:“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俗以为司送子之职。旧时妇女多年不育者无不虔诚礼拜。其一现即为将生贵子之兆。人多以之命名,以图吉祥。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正月耍龙灯时,妇人之不育者加送封仪,求耍龙者以龙身围其身一绕,或让一小儿骑龙上,至其堂屋绕行一周,亦谓之麒麟送子。

凤凰 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状据《尔雅·释马》:“鶠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汉蔡衡谓凡鸟像凤者有五:多赤色者凤,多青色者鸾,多黄色者鹓,多紫色者鷟,多白色者鹄。盖凤五色备举,总言之谓之凤。就其中赤多者独得凤名,故曰朱凤,或曰丹凤,又曰朱雀。上古以龙、凤二物降临为国家兴盛太平或霸业可图之兆。后世流传颇广,多与封建皇权相联系。唐孔颖达《尚书·君奭》注疏有“凤见龙至为成功之验之说”。今民间仍视为祥瑞,以凤凰为图案装饰者甚众。

四方神 汉族民间信仰神祇。流行于全国各地。指主管四方的神。具体说法不一。一说指四海海神,即南海祝融,东海句芒,北海玄冥,西海蓐收;一说指天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一说指东南西北四岳之神,即东岳泰山岳神天齐王,南岳衡山岳神司天王,西岳华山岳神金天王,北岳恒山岳神安天王。民间祭祀又有以喜神、贵神、福神、财神为四方神的。如此等等。

四大金刚 “四天王”的俗称,亦称“护世四天王”。古代印度神话传说,须弥山腰有一犍陀罗山,山有4峰,各有一王居峰分护天下,故名。佛教也采用其说。中国内地寺院中四天王的塑像通常是: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中缠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天王各有一从者:乾闼婆、鸠槃荼、龙、夜叉。并各有91子,辅佐天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尚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和其他地方小神。

盘瓠 亦作“槃瓠”、“盘护”。畲、瑶、黎、苗等族的民间信仰。起源甚早。原为古代神话中的龙犬名。《后汉书·南蛮传》载称:远古高辛皇帝的女儿和盘瓠结婚,生育6男6女,自相婚配。晋干宝《搜神记》,郭璞《玄中记》以及更早的《山海经》,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等亦都记载这一传说。今畲族和部分瑶、黎、苗等族尚保存有类似传说,畲族的盘瓠传说:祖先盘瓠(又叫龙期),因助高辛皇帝平息外患而娶其第三公主,被赐封为忠勇王,婚后生下3男1女,长子姓盘,名叫自能;次子姓蓝,名叫光辉;三子姓雷,名叫巨佑;女婿姓钟,名志深。盘瓠不愿为官,带领全家落脚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开山种田,繁衍后代,发展成为今畲族。各地畲族家喻户晓地流传着此传说,并将此传说编为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还绘成连环图像,称“祖图”,将盘瓠奉为始祖,祭祀甚虔,还载入族谱,代代相传。每一家族有一根盘瓠杖,盘瓠杖雕刻作龙头,以及妇女的头饰等。至今仍保留隆重的祭盘瓠、迎祖等仪式。

八部大神 土家族民间信仰的远古祖先神。流行于湖南西部地区。相传原是土家族先民中8个部落的首领,也是聪明能干的八兄弟,其土家族的名字为:破西卵蒙、缺太卵蒙、泽在卵蒙、拜尔卵蒙、洛驼卵蒙、蜡烛卵蒙、比耶卵蒙等。《梯玛神歌》中赞美他们带领部众从今湖南常德一带,不畏艰险,溯沅水而上,进入西水流域,在永顺、龙山一带定居落户,流传至今。在永顺老司城、龙山马蹄寨、水坎洞等地都建有八部大神庙。

干木 “黑底干木”的简称,意译“女神”或“永宁坝子的女神”。纳西族民间信仰的女神。流行于云南宁蒗永宁区纳西族地区。纳西族对女神的称谓,被奉为众山神之主。主管永宁地区人畜五谷,生育健康等。谓原是尔多比多亚任永科地区(传说中的地名)之女神。骑母鹿,执金笛和珍珠树。其美貌盖世。因镇妖有功,得天神所赐之白马。后游及永宁,恋此地富饶,化为泸沽湖北岸之狮子山。又传说,原是天上仙女,与一男仙结交阿注,昼匿夜现,一次乐而忘返,及天明被日神发现,惩其永驻人间,遂化为狮子山。此后以狮子为坐骑,白云为冠戴,松叶为上衣,柏枝为眉毛,石崖做裙带,平川为坐褥,珊瑚为鞋子。狮子山之貌即如是,亦恰若纳西族(摩梭)妇女之装束。她所管辖的众男山神中有若干个为其阿注。传说她居于狮子山的“干木尼可”(女神居所)洞中。唐以后山麓建有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内有其画像。每年夏历七月二十五日,民间有祭干木山(狮子山)之俗。

东巴 亦称“刀巴”、“东跋”、“多巴”。纳西语音译,意译“智者”或“经师”。纳西族东巴教经师。流行于云南丽江、维西和中甸等地。据东巴经《什罗祖师传略》载,始于教祖丁巴什罗。由十八层天上率领到人间镇妖的360神将。据说留于人间专司调解人鬼纠纷、庇护人类之职。掌握象形文字东巴文,能诵《东巴经》,做祭天、祭祖、祭龙、开丧、超荐等诸类道场。亦通晓本民族天文、历法、艺文、医道。多出身下层劳动者,有的还兼工匠。一般父子世袭,少数从师学习。无社会地位高下之分,仅按其宗教能力和所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的程度,有东巴王、大东巴和普通东巴之别。东巴王除具有较全面的宗教知识外,还多识汉、藏文,并对东巴文有一定研究。大东巴熟谙东巴经、东巴画及东巴舞等知识,能做大法事、道场。普通东巴即为日常祝祭、念经、占卜者。皆为民间公认。但须到中甸三坝白地朝过始祖丁巴什罗和二祖阿明传教处,并由当地大东巴为其举行过受业仪式者,方能获此名号。民间有“不到白地不算东巴”之谚。为人念经、做法事得一定报酬。平时无特权。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病不医药,延其巫曰多巴禳祝,皆竭赀以酬”。其活动对纳西族社会生活诸方面影响深广,同时亦由其保存了大量的纳西族古代文化遗产。

端公 旧时对巫师的称谓。清唐甄《潜书·抑尊》:“蜀人之事神也,必冯(凭)巫,谓巫为端公。”湘、鄂、黔、桂等地亦有此称。羌族称之为许。

萨满 亦作“萨吗”、“萨蛮”。通古斯语音译,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原流行于我国北方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地区和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地区。在不同地区或民族中有不同称呼,由原始公社各氏族的“司祭”演变而来,后成为专门职业。一般被认为是氏族萨满神在氏族内的代理人和化身,从而是本氏族的保护人。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其职能:(1)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2)为氏族成员祈求子女,保人畜兴旺;(3)担任巫师,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每个氏族往往需多人分担,按其“神通”大小,各有分工,并有不同名称。如在赫哲族中,“巴朗奇”是治病的萨满,“达克苏特亦”是专门送魂的,“弗力兰”不能治大病,只能治小病,“德斯库”是专门送瘟病的。新萨满必须用神选方式产生,然后继承已死去的老萨满。早期一般不是世袭,而在氏族内部找一个具有萨满“特殊品质”的青年男女作为候选人,经“领神”仪式就任。后多半由老萨满的子女或亲属继任。其神具:神衣、神帽、神鼓、神鞋、神刀、神杖以及各种神偶等。神具早期由氏族负责制作,后改为自备。一般先有鼓和鼓槌,最后才是神衣、神帽。满族早期宫廷和民间均有萨满。皇宫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人充当。皇帝举行各种神典,都由其用满语诵经跳神。民间萨满又分家萨满和职业萨满。家萨满,满语称“孛龙子萨满”,多为佛满洲(陈满洲)人,主管氏族祭祖、祭神时舞蹈、击鼓、念祝词(歌颂一年的丰收和赞颂祖先的功德)等。各氏族均有家萨满。职业萨满,满语称“屋洼特萨满”,多是伊彻满洲(新满洲)人,主管召神、驱邪、治病,实为巫医,不从事劳动,以跳神为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