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策要贯彻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抓好落实。
一、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多、增量大,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其一,过大的人口基数和过快的人口增长,给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虽然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也已经降低到国际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在1300万以上,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难题。其二,由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严重地制约着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增长已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过程中,就更显得不相适应。尽管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成绩显著,但人口压力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会不断加大。人口数量的继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会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会更大,从而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实行计划生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意义重大。控制人口增长的途径是实行计划生育,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
(二)加快实行“少生快富”,大力构建和谐计生
“少生快富”是在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政府通过经济奖励的办法,鼓励少生,对自愿少生一个孩子并采取安全适宜长效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利用奖励资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符合临夏州实际的一项平抑人口生育高峰的具体措施,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转变的具体体现,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一项革新,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是贫困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一项德政善举。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率的扶贫工程,充分认识到根治贫困就必须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同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开展“少生快富”项目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
实践证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州经济发展,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临夏州人口多、底子薄,自然条件差,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人口问题是制约临夏发展的首要问题。尽管这几年人口下降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由于基数大,人口总量在持续增加。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控制人口增长,降低生育水平,任务还十分艰巨。
临夏州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全州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水、土地等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已接近或超过极限,脆弱的生态环境已难以承受庞大的人口压力。临夏州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已达239人,是全国的2倍,全省的4倍,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地步。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匮乏、劳动力就业难、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临夏发展的突出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第十条指出:“我国是人口较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科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对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居全省首位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民族贫困地区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切实发挥少生快富工程对构建和谐计生、和谐临夏的重要作用,努力稳定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在2008的全州人口总数已控制在200.05万人以内、出生率控制在15.2%以下,自然增长率在8.5%以内、农村计划生育率80%以上的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把全州总人口控制在204万人以内。
二、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
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匮乏国家,人均耕地、淡水、森林、草原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14%和32%,各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外,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利用程度甚低,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的相对短缺。解决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就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为了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把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统一起来,减少和避免资源浪费。
国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国土资源中,有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倍加珍惜。但在我国一些地区、部门、单位,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对国土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十分惊人。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对资源的开发统筹规划,统一整治,严格执行土地和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采取有效措施打击乱占耕地、非法采矿、滥伐森林、污染水源等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资源开发利用依法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司法部门要加强司法工作,提高执法效果。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的价格体系,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可再生资源的经济补偿机制。
临夏州能源贫乏,群众生活困难,广大农村以农作物秸杆为燃料,乱砍树木、滥挖植被补充燃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饮水安全、村镇绿化美化的乡村清洁能源推广普及等任务依然繁重,“白色污染”,农药危害对土地资源再生产能力影响严重。因此在加强资源能源节约上,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坚决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值的企业。在特色经济发展上,要着眼于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快畜牧、水电、能源、旅游、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砖雕、地毯、皮革等特色产品开发。
三、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改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了立法,加大了投入,把保护环境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加速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发展的任务很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环境保护政策不到位,环境保护的需要与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差距过大,使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导致环境污染,灾害频生。因此,必须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制止和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抓紧对大江大河的治理,禁止盲目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植树种树,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同人口、资源、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对这个涉及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能够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许的范围内,具有长久持续的发展能力。要加强环境保护,就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种形态。它包括自然生态问题、人的精神生态问题,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
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6892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4.4%。每年有3093吨泥沙流入黄河,尚有277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需要治理,是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生态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平衡,是临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等重点生态项目,对有效恢复森林植被、增强水源涵养和补给能力、减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2008年底,全州共完成造林面积177.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150.7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1.1万亩、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面积9.6万亩,全州109.6万亩公益林纳入国家补偿范围。2008年,全州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3.87万亩,果品年产量6.93万吨,实现年产值8849万元。全州森林总面积23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29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29%。兰刘路、临合路、和合路、临大路、临夏市至祁家渡口公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绿化里程476公里,建设生态景观和绿化造型16处,花椒、啤特果、沙棘基地面积分别扩大3.93万亩、1.39万亩、0.26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梯田建设、水保国债项目、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及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全州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1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初步治理程度达到了59.7%,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近1300多万吨。加强刘家峡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临夏州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11月颁布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条例》,先后关停取缔黄河两岸25家污水达标排放,并限制顺黄河两岸建污水排放项目,为保护黄河“母亲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州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得到遏止,生态环境建设有了新的起色。
虽然如此,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等问题,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同时,水资源利用缺乏科学性。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最合理的利用,形成不必要的浪费。这就要求我们,发展中坚决克服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做法,牢固树立“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全力在保护和提升绿色生态内涵上做文章,为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夯实基础。
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推进发展的主要任务。
在政策上,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要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充分融合。在发展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州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要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受到严惩。
在行动上,要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加强部门协作,强化社会监督,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