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就业与社会保障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并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都是稳定社会、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劳动者充分就业,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反之,只有有了社会保障,解除了劳动者后顾之忧,才能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的概念。一般来讲,社会保障制度表述为:“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二)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1.就业的主导作用
在就业与社会保障关系中,就业处于更重要、更核心的地位。就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基础。就业是对劳动者生活水平、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而社会保障只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存,不能解决弱势群体的根本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而付出的各种费用,也需要在职劳动力的供款保证。
就业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基础。从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看,所有的社会保障资金都来自于劳动者就业收入的多少。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社会保障所能负担的保障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赡养率,甚至社会保障在未来的存亡也取决于劳动就业收入水平。只有就业缴费,才有可能维持社会保障的正常运转,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参保的人越来越少,缴费的人越来越少,而享受的入越来越多,社会保障最终难以支撑。就业水平的提高将会减轻社会保障压力。
就业是提高全社会福利的根本。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全社会福利。就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增加社会财富。劳动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必须实现就业,就业使分离的生产要素得以结合,从而生产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业的提高带来经济总量的提高,经济总量提高,社会财富增加,社会福利必然随之提高。
就业是对劳动者最根本的保障。就业是人们通过劳动获取收入维持生活的手段。劳动就业不仅是对劳动者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一定的收入,从而获取自身生存及延续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还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就业不仅是人谋生的需要,而且是个人成为社会人并保障人的本质、人性不退化,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得到不断升华的基本条件。就业是个人得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物质手段和精神寄托,没有职业和行业的隶属,个人将会丧失归属感。离开了就业岗位,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就会不断折旧甚至丧失。社会保障只能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2.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反作用
第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具有保护作用。从宏观的层面上来看,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地区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缓解两极分化,削弱社会的对立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因为失败了也有基本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同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分化和化解就业压力。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原则,给劳动者提供了基本保障的法律保证。
第二、社会保障资金构成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社会保障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是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劳动力成本提高必然带来就业需求的下降。而社会保障实际是企业的劳动力非工资性成本,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也必然带来就业水平的下降。由于社会保障资金最终是由劳动者支付,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直接提高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加快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进而减少劳动力的需求。企业就会自觉把投资投向成本低的地方,而加大局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第三、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一是体现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力上。由于社会保障具有刚性,一旦上升,则很难下调。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超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导致财政问题。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二是能够聚集大量的资本,有利于促进和完善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用于投资,从而增加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