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来人口与甘肃省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外来人口与甘肃省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甘肃省流动人口变动与分布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二是省内流动人口占主要部分。在跨省流入人口中,流向城镇的比例为83.8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是流向乡村流动人口的5.12倍。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甘肃跨省流入人口平均年龄32.4岁,男性平均年龄32.8岁,高出女性1.1岁。
外来人口与甘肃省经济发展关系研究_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成果汇编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外来人口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域人口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改变了区域消费结构,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外来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潜力。甘肃省确定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了“以兰白核心经济区为中心,东部四市整体融入关天经济区,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酒嘉、金武一体化发展,建立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为两翼,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组团发展,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一格局的实现,必然受区域人口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这一格局对人口规模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政府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宏观上有序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人口结构在一些关键点上呈现出规律性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从理论上提出意见建议,可以避免盲目、减少内耗、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一、甘肃外来人口结构特征

外来人口是与常住人口相对的人口概念,通常指离开户口所在地一段时间且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人口,本研究中外来人口指在普查期内现居住在本地,而其户口不在本地的人口。近年来,学界多用流动人口(Floating Population)来称谓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是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与常住人口相对的人口概念,通常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在异地居住较长一段时间的人口。国际上,类似的群体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为了表述的方便,在下文中,如非特别指出,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指代的是同一群体。从人口流动的户籍地属性上看,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两个部分,流入人口指居住在本地一段时间的非本区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指离开该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在普查资料中县区级的外来人口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该区域的流入人口,而从全局数据中统计出来的户籍地在本地且现居住地和户籍地跨县区的人口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该区域的流出人口。

(一)外来人口的区域分布与变动

1.外来人口的特点与地区分布

近年,甘肃省流动人口变动与分布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据普查统计,2000年甘肃流动人口155.69万人,到2010年已增长到311.27万人,10年内翻了一番,净增155.58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7.17%。二是省内流动人口占主要部分。2010年甘肃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人口267.99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6.09%,省外流入人口43.18万人占13.91%,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比例约为6∶1。三是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和城镇。据六普统计,甘肃流动人口中现居住地在各市州设区(市)的行政区内人口总数为197.15万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63.34%,其余设县的行政区内人口总数为114.12万人,占36.66%,省外流入人口也具有相同的趋势,在设区(市)的行政区和设县的行政区占比分别为63.11%和36.89%。

各市(州)中,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庆阳市和白银市五市流动人口数量最多,分别占37.12%、7.79%、7.25%、7.21%和6.90%,甘南藏族自治州、嘉峪关市和金昌市流动人口最少,分别占1.49%、2.40%和3.13%(表1、图1)。

表1 甘肃省流动人口按居住地性质和来源地性质的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1,7-1a,7-1b,7-1c)。

图1 甘肃省省内流动人口分布图(百分比)

2.跨省流入人口的来源地分布

甘肃省跨省流入人口43.28万人,从来源看,青海、河南、陕西和四川流入人口数量最多,四省合计占47.92%。广西、上海和海南最少,分别占0.45%、0.37%和0.21%(表2)。与五普数据相比,青海流入人口从2000年的排名第五,占比6.49%增长到2010年的13.39%,跃居第一,河南省流入人口从2000年的排名第一,占比15.02%,下降为2010年的13.39%,位居第二。分市(州)来看,跨省流入人口分布具有地缘集中的特点。比如,酒泉市流入人口的多数为青海人口,与陕西地缘相近的庆阳市则陕西流入人口较多,与四川接壤的陇南、临夏和甘南三市四川籍流入人口较多,来自宁夏的流动人口较多地分布在白银和平凉两市(图3)。

表2 甘肃省跨省流入人口来源地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3)。

图2 甘肃省跨省流入人口来源省(市)分布图(百分比)

图3 甘肃各市(州)跨省流入人口来源地分布

①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3)

(二)外来人口的城乡分布与变动

按照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城乡性质来划分,87.68%的流动人口集中在城镇,乡村只占12.32%,城镇流动人口是乡村流动人口的7.11倍。在跨省流入人口中,流向城镇的比例为83.8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是流向乡村流动人口的5.12倍。流动人口流入城镇比例最高的是嘉峪关市和兰州市,比例超过了95%,占比最低的分别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市,比例分别为78.64%、71.12%和66.76%。

跨省流入人口中,流入城镇比例最高的仍是嘉峪关市和兰州市,占比分别为96.26%和94.96%,占比最低的分别是天水市、定西市和陇南市,占比分别为57.67%、50.03%和42.53%(表3)。

表3 甘肃省流动人口按居住地城乡性质和来源地性质的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1,7-1a,7-1b,7-1c)。

(三)外来人口分布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外来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

甘肃外来人口以15~59岁之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平均年龄31.3岁,其中15~35岁之间人口占总数的50.04%,0~14岁之间人口占12.06%,15~59之间人口占81.48%,60岁以上人口占6.46%(人口金字塔见图4)。

图4 甘肃流入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①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2)。

从性别结构看,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3.16%,女性占46.84%,性别比113.51,男性平均年龄31.7岁,比女性高出0.7岁。分年龄看,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比例逐步下降,其中0~14岁之间男性比例54.36%,女性比例45.64%,性别比119.11;15~59岁之间男性比例53.08%,女性比例46.92%,性别比113.12;60岁及以上男性比例52%,女性比例48%,性别比108.34。

甘肃跨省流入人口平均年龄32.4岁,男性平均年龄32.8岁,高出女性1.1岁。0~14岁之间人口占10.81%,15~59之间人口占85.05%,60岁以上人口占4.13%。从性别结构看,跨省流入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具有明显以男性为主的特征,男性占60.07%,女性占39.83%,性别比150.41。其中0~14岁之间男性比例55.44%,女性比例44.56%,性别比124.44;15~59岁之间男性比例60.94%,女性比例39.06%,性别比156.03;60岁及以上男性比例54.12%,女性比例45.88%,性别比117.95(人口金字塔如图5)。

图5 甘肃跨省流入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2.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

甘肃省流动人口中78.99%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其中初中学历的占34.20%,高中学历占25.50%,大学专科占10.60%,大学本科占8.17%,研究生占0.53%,未上学的占3.28%,小学毕业占17.7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0年,其中省内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22年,比跨省流入人口高出0.15年,需要指出的是,在省内流动人口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3,高出平均水平1.53年,可以近似地认为在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普遍接受过高中以上文化教育。(表4)。

表4 甘肃省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与平均受教育年龄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5)。

分市州来看,兰州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学以上学历外来人口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占29.48%和26.36%,其中兰州市大学以上学历外来人口49.8万人,占全省大学以上学历外来人口中的53.89%。各市州外来人口中研究生比例最高的是兰州市,占流入人口的1.06%,全省的84.70%。研究生占流入人口比例最低的是白银市占0.05%、其次是平凉市和定西市,占0.06%,而且从全省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外来人口总量看,这三市所占的比例也排在后三位(表5、图6),反映出三市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低,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

表5 甘肃省大学及以上学历外来人口市州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6)。

图6 甘肃省流动人口中大学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分布图(百分比)

3.外来人口流入时间

甘肃省外来人口流入本地平均时间约为34.2个月,其中省内流动人口平均流入时间33.6个月,跨省流入人口平均流入时间为38.1个月,高出省内流动人口平均流入时间4.5个月。对甘肃省外来人口流入时间做分组统计,具有明显的两头高中间低的偏“V”型特征(图7),其中流入时间在半年至一年的短期流动人口占27.38%,一年至二年和六年以上长期流动分别占20. 73%和20.61%,三者总计占68.72%。从来源地属性看,流入时间在5年以内的省内流动人口在各时间分组内所占比例均高于跨省流入人口,在5年以上的时间分组内均低于跨省流入人口,说明流入5年以上的跨省流入人口有长期居住的趋势(表6)。

图7 甘肃省外来人口流入时间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4)

表6 甘肃省外来人口流入时间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4)。

4.外来人口流动原因分布

甘肃省外来人口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和家属随迁为主,分别占流动人口的33.67%、16.67%和16.40%,三者总计占66.73%(图8)。对照流入人口的来源地属性,务工经商是人口流动的首要原因,乡村流动人口流动原因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工作调动和婚姻嫁娶,分别占16.50%和12.35%,而城镇流动人口流动原因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培训和随迁家属,分别占17.96%和17.08%,说明在广大乡村地区,除了务工经商这一主动流入原因外,外来人口流入乡村一半以上的是被动流入,占50.99%,而在城镇地区这一比例仅为37.00%(表7)。乡村地区因婚姻嫁娶而流入的人口比例占12.35%,是城镇地区3.24%的3.8倍,分性别来看,因婚姻嫁娶流入乡村的女性人口4.05万人,占该婚姻嫁娶女性的35.98,是乡村婚姻嫁娶流入男性人口的5.89倍,表现出因婚姻嫁娶而流动的人口女性占绝对多数,城镇男性比例比乡村略高的特点(表8)。

表7 甘肃省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流动原因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8,7-8a,7-8b,7-8c)。

图8 甘肃省外来人口流动原因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8,7-8a,7-8b,7-8c)。

表8 甘肃省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因婚姻嫁娶而流动人口性别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七卷》(表7-8,7-8a,7-8b,7-8c)。

5.外来人口的职业分布

甘肃省内流动人口以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分别占35.28%、24.05%和16.43%,三者共计占75.75%(图9)。甘肃跨省流入人口以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为主,分别占44.94%、和31.30%,二者共计占76.05%(表9)。

图9 甘肃省内流动人口职业分布

①引用六普长表数据

表9 甘肃外来人口职业分布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第二部分长表数据资料·第七卷迁移和户口登记地》(表7-2)

二、外来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具有共生的特点,一方面,伴随着人口流动,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提高了整个经济的总生产率,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必然地受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劳动力供给状况,而劳动力供给状况又受劳动力需求水平的制约,而劳动力需求的水平,通常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影响。从甘肃的情况看,2005年以来,甘肃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5.85%的高速增长,但结构上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增速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特点比较明显(表10)。

表10 2010年甘肃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及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11》

对2005年到2010年甘肃各市(州)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做相关分析,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二者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852,P=0,说明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会明显促进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2010年甘肃各市(州)人均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比例、流动人口比例、城镇化率做相关分析,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和城镇化率、流动人口比例、第二产业比例显著正相关,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例显著负相关(表11,图10),说明经济发展会通过人均收入的变动对人口迁移流动发生影响。

表11 2010年甘肃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和流动人口之间相关关系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图10 甘肃省流动人口比例与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2.人口迁移、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流动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大量人口迁移流动。人口迁移、流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根据人口流动方向概括为:

首先,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积极影响表现为可以减轻人口压力,提高就业水平,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消极影响是由于流出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流出地的平均水平,人口流出降低了流出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总体看来,人口流动对流出区的影响利大于弊。其次,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积极影响表现在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产生了人口集聚效应,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有利于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有利于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外来人口的流入,减少了本地居民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压力,同时,外来人口流入,扩大了社会服务需求,增加了社会服务管理成本。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人口迁移、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大多从劳动力转移角度入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为基础框架,说明劳动力转移引起的要素优化配置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从二元经济到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贡献。第二,设定生产函数,利用间接估计的方法研究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以产业发展为桥梁,劳动力流动首先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差距产生影响。这些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差异是促动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而人口流动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区域差异变动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减缓作用。

3.甘肃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流动关系的模型分析

根据甘肃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和流动人口之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11),利用回归分析,可以建立以城镇化水平变化为核心的甘肃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流动关系的数学模型:

Gvi=0.804Pvi+3.358(i=1,2,...,14)         (1)

Pvi=-0.077Pci+19.185(i=1,2,...,14)        (2)

Pci=1.495Lpi+17.708(i=1,2,...,14)         (3)

Lpi=-0.750P1i-0.276P2i+32.229(i=1,2,...,14)    (4)

P1i+P2i+P3i=100(i=1,2,...,14)         (5)

其中Gvi为甘肃省各市(州)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Pvi为5年间人均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Pci为城镇化水平,Lpi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P1i、P2i和P3i分别为第一、二和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

方程(1)拟合了甘肃省GDP增长和人均GDP之间的线性关系,截距3.358说明,如果要保持人均GDP不降低,也就是在新增的GDP增长完全被新增人口所消耗的情况下,甘肃年均GDP增长率必须保持在3.358的水平,对照甘肃2005年到2010年年均GDP增长率15.85%,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甘肃省GDP增长的五分之一被新增人口所抵消。同时,方程(1)也表明如果甘肃GDP增长率为零,也就是GDP保持上年水平,那么人均GDP增长率将会下降4.18个百分点。

方程(2)表明甘肃省人均GDP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一方面说明甘肃农业人口基数较大,提高人均GDP的重点应该放在努力提高非城镇居民生产总值上。另一方面也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仍是经济工作的重点,如果在甘肃推行较为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将存在人均GDP被拉低风险。

方程(3)表明甘肃城镇化水平受流动人口规模影响,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将会提高1.495个百分点。截距17.708可以理解为甘肃的城镇化水平的起点为17.708。

方程(4)和方程(5)说明甘肃省流动人口规模受产业结构的影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越大,流动人口规模会越小。但回归分析的结果不支持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越大,流动人口规模越大的假设(表12),说明甘肃省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有限。

表12 基于2010年普查数据的甘肃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流动回归方程

利用方程(1)(2)(3),以甘肃省2010年普查数据为基数,以城镇化水平为参照变量,对不同城镇化水平下的流动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指标做简单推算,其结果如表13。

表13 基于2010年普查数据的甘肃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流动回归方程测算

如果甘肃省城镇化水平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保持每年5%的增长率,那么到2021年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将超过60%,达到61.78%,如果保持每年2%的增长率,那么这一过程将延长15年,到2036年才能超过60%,达到60.44%(表14)。

表14 基于2010年普查数据的甘肃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流动回归方程测算

三、促进甘肃经济发展的流动人口对策分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总数为22143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增长81.03%。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比重有所增加,内陆稍微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体现出我国人口的流动方向和经济发展格局一致的特点。

人口流动既促进了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劳动力需求,也提高了流出地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发展条件。流动人口的数量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只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能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由于外来流动人口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量的人口流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产生,例如犯罪问题、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环境问题、劳动力市场问题、卫生防疫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工商税务问题等等,这之所以成为问题,还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而绝非是流动人口本身的问题。针对甘肃省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的现状和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流动人口社会服务均等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大城乡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人均公共资源占有比例;消除流动人口在相关公共服务设施享有上的制度性障碍,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之内,并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使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流动人口。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引导人口流动。

结合甘肃区域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善甘肃省第三产业规模较小,高层次服务行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人们身份定位的功能,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各种社会权利,构建与人口自由迁徙目标相适应的户籍制度,使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享有平等地位;在小城镇实行更加灵活的户籍迁徙政策,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3.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生活水平。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流动人口就业能力。建立流动人口就业支持体制,引导流动人口就业;打破流动人口就业壁垒和就业歧视,增加流动人口就业机会;建立流动人口创业扶持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

4.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在流入地居住管理上,转变城市“暂住人口”的管理理念,创造平等参与的社区生活环境,创新流动人口社会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将流动人口服务纳入到城市社区服务,鼓励他们参与城市社会活动,学习城市生活习惯和文明规则,培养其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使其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本课题承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西北人口信息中心

课题组负责人:刘红亮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

           西北人口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王 雁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石 瑾 兰州商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曹美玲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

赵小克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

马子量 西北民族大学讲师、在读博士

参考文献:

[1]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甘肃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

[2]吴士起.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甘肃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3]苏君.甘肃省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分析报告,2012.

[4]杜小敏,陈建宝.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3.

[5]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4.

[6]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

[7]敖荣军.制造业集中、劳动力流动与中部地区边缘化[J].南开经济研究,200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