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数量、结构、质量,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问题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分析甘肃省人口普查数据,揭示甘肃省人力资源结构、质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对甘肃省社会及经济战略决策意义重大。项目加工、整理了甘肃省“五普”、“六普”人口数据,分析了“五普”、“六普”人力资源结构、质量及变化特征,比较了“五普”、“六普”期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得出甘肃省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待提高、中老年人力资源数量增加、人力资本弹性略有增加但物质资本路径依赖依然严重等结论。
一、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结构对比分析
(一)人力资源范围界定
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法定劳动年龄指年满16周岁至退休年龄,所以我们选取16~60岁男性和16~54岁女性统计甘肃省人力资源总量,解读甘肃省“五普”、“六普”人力资源数量、年龄分布、性别差异、受教育程度、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产业分布等现实状态及动态变化。
(二)甘肃省人力资源年龄构成分析
表1-2 甘肃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年龄构成及变动表
“六普”与“五普”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比较数据显示:“六普”人力资源总量增长8.7%;其中,25~29岁,30~34岁减幅较大,分别为33.07%和43.75%,其余年龄段皆增加,40~44岁增幅最大为100.39%。各年龄段人力资源总体结构比较合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呈一定的老龄化趋势。
(三)甘肃省男性人力资源年龄构成分析
表1-3 甘肃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力资源年龄构成及变动表
“六普”与“五普”男性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比较数据显示:“六普”男性人力资源总数增长7.43%;16~24岁,35~59岁年龄段增长;25~34岁减少。其中,40~44岁增幅较大为92.5%,25~29岁,30~34岁减幅较大,分别为35.06%和44.53%。男性人力资源变化趋势和人力资源总体变化趋势相同:总量增加,年龄呈现一定的老龄化趋势。
(四)甘肃省女性人力资源年龄构成分析
表1-4 甘肃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女性人力资源年龄构成及变动表
“六普”与“五普”女性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比较数据显示:“六普”女性人力资源总数增长10.14%;16~24岁,35~49岁年龄段增长;25~34岁减少。其中,40~44岁增幅较大为109.18%,25~29岁,30~34岁减幅较大,分别为30.99%和42.93%,变化趋势与男性人力资源及甘肃省总体人力资源相同。
(五)甘肃省人力资源性别构成分析
表1-5 甘肃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性别构成及变动表
“六普”与“五普”人力资源性别结构比较数据显示:“六普”男性人力资源总数增长7.43%;女性人力资源总数增长10.14%,增长幅度大于男性;总量上看,“五普”男性人力资源总数比女性多12.23%,“六普”男性人力资源总数比女性多10.01%。
(六)甘肃省人力资源学历构成分析
计算人力资源学历构成如下:
表1-6-1 甘肃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学历构成表
表1-6-2 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学历构成表
表1-6-3 甘肃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学历构成变动表
“六普”与“五普”人力资源学历结构比较数据显示:“六普”人力资源中,初中以上学历均呈增长,小学及以下学历减少。其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增幅较大,为285.94%和424.8%;减幅较大的有未上过学和小学学历,分别是53.91%和8.15%,说明甘肃省人力资源整体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源质量明显提高,但人力资源学历结构未呈典型正态分布。
(七)甘肃省人力资源地区构成分析
表1-7 甘肃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地区构成及变动表
“六普”与“五普”人力资源地区结构比较数据显示:“六普”人力资源除金昌市减少87.09%外,甘肃省其他各地市均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嘉峪关市为47.95%,兰州市增加了24.92%,印证了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相互依存的关系。
(八)甘肃省人力资源中就业人员的行业构成分析
甘肃省人力资源行业构成时,由于人口普查资料中分行业受教育程度的年龄分段为15~19岁,我们根据全省15岁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乘以全省受教育总人口得出15岁受教育人口,进行相应剔除得出16~19岁受教育人力资源数。
表1-8-1 甘肃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中就业人员行业构成表
表1-8-1 (续)甘肃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中就业人员行业构成表
表1-8-2 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中就业人员行业构成表
表1-8-2 (续)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中就业人员行业构成表
“六普”与“五普”人力资源行业结构比较数据显示:“六普”从事采掘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的人力资源总数增加,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人力资源总数减少;其中增幅较大的有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分别为160.59%和155.3%,减幅相对较大的行业有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分别为15.28%、13.77%和12. 67%。数据说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结构调整的幅度。
(九)甘肃省人力资源中就业人员的产业构成分析
表1-9 甘肃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产业构成及变动表
“六普”与“五普”人力资源产业结构比较数据显示:“六普”人力资源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分别为13.96%和229.13%;第一产业减少,减少幅度为12.67%。各产业人力资源总量增加6.01%,第三产业人力资源增长2倍多,说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二、人力资本对甘肃省经济增长弹性分析
(一)甘肃省人力资本存量的测定
人力资本是指依附人体的劳动能力及智力所具有的价值总和。利用科布函数可计量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对甘肃经济增长的弹性。针对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结合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确定人力资本存量影响因素为:教育投资:甘肃省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财政用于文教卫科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百分比、财政用于教育事业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百分比。健康投资:每万人口病床数(张)、每万人口医生数(人)。收益投资:平均货币工资(元)。技术投资: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数(人)、从业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百分比。
测算甘肃省人力资本存量时,为保持数据可比性,平均货币工资以1978为基年的可比价格计算。测算甘肃省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时,文盲受教育时间为一年、小学六年、初中九年、高中十二年、大学本科十六年、研究生十九年、博士生二十一年。相关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甘肃年鉴》、《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表2-1-1 人力资本评价指标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甘肃年鉴》、《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利用spss-18.0软件对因子对人力资本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2-1-2。
表2-1-2 各指标的累计贡献程度值
表2-1-2中数据累积程度说明各指标对人力资本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只有前三个因子: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工资、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数特征根大于1,其因子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8.814%,确定为人力资本存量主要影响因子,可以据此计算人力资本存量。
将上述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结合spss18.0给出的各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并运用多元统计公式(1)可以计算出前三个指标的因子负荷量:
表2-1-3 主成分载荷矩阵
由式1-1求得主成分因子负荷量如下:
表2-1-4 主成分因子负荷量
由上述求出的因子负荷量值可以得出各主成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F1=0.467X1+0.631X2+0.865X3+1.190X4-1.035X5+1.112X6+0.686X7-4.272X8
F2=-0.063X1+0.188X2-0.089X3+0.457X4+1.312X5+2.87X6+3.002X7+3.724X8
F3=0.115X1-0.071X2+0.126X3+0.448X4+0.977X5-0.185X6-4.662X7+1.935X8
再结合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αi,可以计算出甘肃省1990-2007年人资本存量,公式如下:
(二)甘肃省物质资本存量的测定
采用永续盘存法测算资本存量:
物质资本存量包括固定资本存量和流动资本存量,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kct是第t年的固定资本存量,kct-1为t-1年时期的固定资本存量,δt为第t年的固定资本折旧率,It为第t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额。
由于1978年以前,甘肃省固定资本投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折旧也相对较少,因而本文采用张军在《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1952—2000》中所用的方法,用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10%作为初始固定资本存量。关于折旧率,我们借鉴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书中的观点,将甘肃省1990年以前固定资本的折旧率定为5%,1990年以后定为5.5%。
利用式2-2以1978年可比价格逐年计算甘肃省固定资本存量,1990年之前的数据在此不列出,1990年的固定资本存量为458.7亿元,再利用式2-1,逐年计算甘肃省物质资本存量,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2-2-1 1991—2010甘肃省物质资本存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甘肃发展年鉴》及《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
由于本分析是建立在人口普查数据基础上的,所以在计量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时,未考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90至2010年的GDP以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结合上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计算数据(见表2-3-1),利用SPSS18.0软件,分别对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1991—2000年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弹性计算如下:
表2-3-1 人力资本存量与物质资本存量
表2-3-2 回归分析的常用统计量(1991—2000年)
表2-3-3 回归关系的方差分析(1991—2000年)
表2-3-4 回归系数及回归系数的t检验(1991—2000年)
从数据拟合结果表可以看出,模型数据的拟合度很高,R Square=0.993,lnk与lnl的t检验均符合标准,且变量lnk与lnl的Sig值为0.000和0.000均小于0.05,说明这两个变量均是显著的。其中lnk、lnl的系数分别为:0.819和0.205,即资本弹性为0.819而劳动力弹性为0.205,和为1.024。
2001———2010年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计算如下:
表2-3-5 回归分析的常用统计量(2001—2010年)
表2-3-6 回归关系的方差分析(2001—2010年)
表2-3-7 回归系数及回归系数的t检验(2001—2010年)
从数据拟合结果看出,模型数据的拟合度很高,RSquare=0.999,lnk与lnl的t检验均符合标准。其中lnk、lnl的系数分别为:0.983和0.017,即资本弹性为0.983而劳动力弹性为0.017,和为1。
(四)人力资本对甘肃省经济增长弹性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结论:甘肃省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远大于人力资本,原因主要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仍未摆脱利用物质资本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替代作用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被真正意识到,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仍靠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等项目拉动,文化产业、循环经济等项目由于缺少人才及技术投入而无法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五)政策建议
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转变,降低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本的过多依赖,提高人力资本贡献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大甘肃教育投资力度,提升人才待遇
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均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教育投资力所不及,因此国家应制定倾斜政策,在资金及人才待遇等相应配套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改变甘肃教育投资不足及高素质人才流动较大的不利局面,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与待遇差距,促进形成良性人才流动,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2)提升教育层次,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与东部高校交换学生,国际交流等方式,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3)加强继续教育
加大继续教育投资力度,构建“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机制与氛围,通过人才知识与理念的更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
(4)加大人才挟持力度
加大民营企业人才扶持力度;完善人才社会化评价标准及专业技术人才评定社会化机制,加强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职称评定工作,建设非公民营企业及社会机构人才成长机制,扩大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量。
(5)提高人力资本贡献
建立适合科技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自我管理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激励制度,细化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绩效评价标准,消除收益分配中的官本位和平均主义现象,利用知识资本产权等方式加大创新型人才激励,促进知识创新,提高人力资本贡献率。
课题承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课题组负责人:刘 敏
课题组成员:高腾飞 徐媛媛 乔路兵 陶巧智 程艺敏
参考文献:
[1]张军.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2)35-44.
[2]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一种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刷馆,1967.
[4]雅各布·明赛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09-110.
[6]赵晟,张则奎.西北五省区人力资本存量及投资现状分析.西北人口[J]. 2004(2)26-28,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