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谭嗣同喋血

谭嗣同喋血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公元1896年2月,谭嗣同出任南京候补知府,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翁同龢等人。同年,应陈宝箴之邀,谭嗣同回长沙创办新政。谭嗣同为之感动,决心实现自己的抱负。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请其率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谭嗣同同闻变后将生死置之度外,多方营救光绪,但为时已晚。谭嗣同在此居住多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谭嗣同留在大陆后代中的仅有遗物。
谭嗣同喋血_乡土湖南

谭嗣同喋血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少年时,师从浏阳宿儒欧阳中鹄,博览群书,喜词章,青年时六次参加省试,皆落第。公元1884年,谭嗣同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府。后游历西北、东南各省考察民情,并与京城义侠大刀王五结为生死之交。这些阅历使他开阔了视野,接触了下层社会,形成了侠义之气。公元1888年,他在刘人熙指导下研习王夫之著作,接受了“器道学说”和“变化日新”的进化论观点,并广泛涉猎西方科学、史地、政治书籍。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他认识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要救亡图存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彻底改革。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万分忧愤,写下了血泪诗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他认为变法维新的第一要务是“教育贤才”,首先要“兴算学”。公元1895年8月,他与唐才常、欧阳中鹄筹建了浏阳算学馆,设史学、掌故、舆地等科。此后,各府、州、县纷纷仿效,在书院中添设算学,研习算学之风渐起。诚如唐才常所言:“湘省直中国之萌芽,浏阳直湘省之萌芽,算学又萌芽之萌芽耳。”

公元1896年2月,谭嗣同出任南京候补知府,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翁同龢等人。公元1897年,他撰写哲学著作《仁学》,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思想,论证改革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同年,应陈宝箴之邀,谭嗣同回长沙创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维新派力量,任唐才常为中文教习,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向学生散发《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书籍,灌输革命意识,时务学堂由此成为培养维新志士的摇篮。他与黄遵宪、熊希龄、唐才常等人创办《湘学新报》(旬刊)、《湘报》(日刊)、南学会、武备学堂及保卫局,并筹办内河轮船、修筑湘粤铁路、开采矿产等,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

公元1898年4月,由翰林院学士徐致靖推荐,谭嗣同进京就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9月,光绪皇帝向他表达了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并感慨西太后和守旧大臣的百般阻挠。谭嗣同为之感动,决心实现自己的抱负。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请其率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意应允,并说“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谭嗣同信以为真。20日,袁世凯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奏拟西太后。[2]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同闻变后将生死置之度外,多方营救光绪,但为时已晚。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他慷慨陈词:“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3]日本使馆也与他联系,愿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大丈夫不做事则已,做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并且外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4]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定自若,作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将自己比作因反对汉代太后而蒙受不幸的张俭、杜根,视死如归,只希望同志们能像昆仑山那样屹立不倒,坚持斗争。

9月28日,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戊戌六君子”被押往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临刑时,监斩官令谭嗣同向北谢恩,谭嗣同睁目叱责:“有什么恩值得谢?!”并高声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5]慷慨就义,年仅33岁。谭嗣同死后,其妻李闰赋诗哀悼:“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康有为作挽联:“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公元1899年,谭嗣同遗骸归葬浏阳南乡牛石岭石山下。墓呈半圆形,墓石上对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1914年,在浏阳城西门外修建了谭嗣同烈士祠,梁启超题写“为民先觉”匾额。浏阳市北正街有谭嗣同故居,因其父谭继洵曾任湖北巡抚,故称“第官邸”或“大夫第”。谭嗣同在此居住多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算学馆旧址浏阳文庙奎文阁也整修一新,现辟为谭嗣同纪念馆。谭嗣同曾孙谭志浩仍保存有谭嗣同生前用过的砚台、墨盒和印泥盒三件遗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谭嗣同留在大陆后代中的仅有遗物。[6]

【注释】

[1]谭嗣同.有感.见: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98:542.

[2]李育民.谭嗣同.见:饶怀民.三湘英烈传第一卷.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87-204.

[3]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六六·戊戌政变.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

[4]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见: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177.

[5]谭嗣同.临终语.见: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98:287.

[6]刘衍清,黄兴华.岳阳发现谭嗣同遗物.三湘都市报,2005-07-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