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普遍小康”与“共同富裕”作为“小康”建设的主体内容与方向,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坚持国有经济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各种民营经济形式,如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经济等,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到20世纪末初步小康实现以后,在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的导引下,更加注重消除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84年,邓小平从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对“小康”的数量内涵进行解释,并指出“小康生活”与“小康社会”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1]1987年,邓小平强调了小康社会的“公有制”基础与“共同富裕”方向,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2]但邓小平一贯主张,共同富裕、普遍小康不是同步富裕、平均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大部分地区,大部分人也富裕起来,认为这才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相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新要求”。“十六大”、“十七大”的主题均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其中,“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4]“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