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新途径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新途径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必须把加强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来抓。以市场行为作导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必然会在上述规律的作用下,在较大范围内实行异地转移、跨地区的流动。为此,迫切需要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宏观调控。欲使农村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纳入正常渠道,应逐步建立与市场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新途径_中国市县区发展研究

(一)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适应能力

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制、法规的了解和理解,缺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没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缺少从事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不能够满足全部就业岗位的需求,导致其就业适应能力不强,这是制约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首要原因。尽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较长时间,但因其是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关乎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和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之策,所以必须着手从现在就加以解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首要的问题是要增加农民科技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经营能力,使他们在脱离农村后,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实现就业。而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根源还在于农村教育投入太少以及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农村教育因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着办学主体比较单一,教学模式比较封闭,教学内容比较空泛,以及领导重视不力、办学效益不高等弊端。这些已成为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高的严重障碍,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变现行的教育投资单一化为多元化,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的投资比例,以保证经费来源,调动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改善硬件实施;坚决杜绝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发行国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其次,要继续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这是提高未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建议各级政府通过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扩大筹资渠道、实施“希望工程”、转变办学思想、拓展办学形式等途径,使落后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第三,要全面重视和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这是迅速提高贫困地区现实劳动力素质的捷径,贯彻“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将免费培训和有偿培训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培训一批、见效一批的实际效果。同时,在项目选择上,着重进行那些周期短、投资小、实效强、收益大的项目,使农民的素质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结合起来,使有限的农村教育投入能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生长点。乡镇企业不仅为我国农村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而且也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稳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调整优化农村就业结构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乡镇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职工增至1.5亿人,其职工人数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接纳农村劳动力的前景十分广阔。鉴于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极不均衡,所以东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应有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乡镇企业。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应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尽可能多地吸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东部地区乡镇企业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已带动了小城镇发展,可以走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我国部分乡镇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益差,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还有部分乡镇企业在用工管理方面不够规范,甚至存在违法行为,如人为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多劳少酬,拖欠克扣工资等都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因此j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给予税收、信贷支持,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企业用工管理,引导乡镇企业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机制,着手解决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关乎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内形成可靠的职业转移,也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可以在各个环节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素质需求各不相同的岗位。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其实质是通过工业与农业的产业综合,建立现代大农业体系。这既可扩大农业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拓展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加工增值,进而在产业内部形成利益补偿机制,使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在农业产业内部消化,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又可较好地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分散生产经营问题,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四)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增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

小城镇建设、乡村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都产生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有关方面估算,我国小城镇有1.9万多个,1978年-1995年间,小城镇累计吸纳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以上。因此必须把加强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来抓。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

经济发展对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到现实,劳动力流动的趋向总是植根于经济因素之中。一般地说,劳动力流动总是由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流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由谋生比较困难的地区流向谋生比较容易的地区,由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流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合理选择。以市场行为作导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必然会在上述规律的作用下,在较大范围内实行异地转移、跨地区的流动。想阻挡住其流动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合理疏导,趋利避害,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跨地区转移。为此,迫切需要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宏观调控。要克服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中央和省市政府应设立或委托某一部门负责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宏观管理,其职能包括对跨地区流动劳动力的流量、流速、流向等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预测,协调区域间劳务供求,研究制定有关促进和保障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大力发展由政府、民间集体和个人共同创办的多种形式的劳动中介服务组织。从省到县,从城镇到乡村,逐步形成上下相联,左右相通,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务组织网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择业提供方便条件。二是加强城乡就业协调。欲使农村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纳入正常渠道,应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制度、市场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既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历史的必然,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就应该确立跨地区流动农民在各地的合法地位,全面评价他们在推动各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并千方百计做好服务工作,解决流动农民在异地落户、住房、结婚、子女上学等诸多问题,逐步使他锕的就业、生活稳定下来,从根本上解决其盲目流动与无序状态。

(六)建立适用性农村技术体系,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

我国农村极为丰富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而稀缺的要素则是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等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技术进步就必须十分注意要素替代的适用性,注意采用既具有一定先进性,又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就业的适用技术。必须明确,适用技术并非劳动密集型技术,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既包括技术上的先进性,又包括经济上的有效性,还具有社会方面的合理性,如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就业等。所以,技术进步适用化实际上是“技术先进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综合,三者缺一不可。根据这一战略思想,我国农村技术进步适用化应具体采取“两层次三结构”的对策。所谓两层次对策,是将农村经济系统分为主体层次和产业层次,分层次确定技术进步的档次和水平。主体层次是劳动者,应根据农业集约化的要求,以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为目标,搞好职业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开发智力资源。产业层次则是由农业和非农产业两大产业部类构成,分为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一般产业三类,技术进步按此三大结构来安排。建立“两层次三结构”的农村适用化技术体系,必须达到四个要求:一是应与现代整个技术范围相联系,不拘泥于劳动密集型技术,根据农村各产业的地位和功能来选择技术进步层次;二是应与城市经济相联系,根据城乡企业分工来选择技术进步层次,城乡企业在技术上要配套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三是应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相联系,使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在通过对技术进步层次的选择与组合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四是应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技术结构系统,各产业的技术层次必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作者:湖南省委党校研究生 胡大刚 王文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