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手段与自然界内在规律的矛盾
人类是在自然界存在适合于其生存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和循环。农业社会是劳动力与土地简单结合,以采集、种植和养殖为主、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小规模生产,其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生产过程基本不产生“三废”。
在工业社会,劳动力与机器设备相结合的大工业体系替代了劳动力与土地的简单结合。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是以化石能源消耗为基础,从自然界开采资源和对资源进行多次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复杂产品。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由化石能源燃烧来提供。以耗散方式消耗在短期内不可能循环的能源,向环境排放出各种废气;各种物理和化学的生产过程都要用清洁的水作为冷却剂或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载体,使得清洁的水资源日益减少;工业技术和产品大规模渗入到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工业品。于是土地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给土地和水资源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污染。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从经济增长方式的模式中寻找出路,近年来循环经济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形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而循环经济模式,即“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要求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资源,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原则,实现资源低消耗、生产高效率和污染低排放,达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容,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科技发展的片面性与自然界的连续性的矛盾
近现代科学自身的缺陷是其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这样的缺陷包括:本体论上,强调了自然的客体性,是一个可以对其加以分离、还原和解剖的对象,成为一个完全按照人类的意愿加以利用、改造、操纵、处理、统治的对象。认识论上,主张绝对的科学真理观,从而盲目滥用科技,造成环境破坏。方法论上,自然成了一个由简单性原则加以还原的、由实验测量方法加以解剖的、由数学方法加以规定的、失去了丰富意义的支离破碎的存在。由它们所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是对自然的分门别类的、片面性的认识,获得的规律是局部性的规律——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生物学规律等,没有获得关于自然的整体性的认识。将此应用于改造自然时,必定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价值论上,科学已从原先的“为认识而认识”转变为“为应用而认识”。技术成为科学应用的继续,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二者都服务于人类改造自然,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由此使得科技成了一个具有经济增长合理性而不具有生态保护合理性的存在。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中将传统工业技术看做是人对自然界的暴力行动,并提倡人们应采用“中间技术”。舒马赫的“中间技术”是介于镰刀与拖拉机之间,或者说是介于非洲切刀与联合收割机之间的技术。“中间技术”又是劳动密集型的并适合于小型企业的技术。它与粗糙的传统技术相比,生产率要高得多;它与资本高度密集的现代工业技术相比,又要便宜得多。而且,“中间技术”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组织方面的问题都容易解决,也能顺利地适应环境。设备简单,容易掌握,也便于修理。因此,它是一种适合于在贫穷落后的地区普遍推广的技术。“中间技术”有许多优点,值得人们去追求和运用。第一,这种技术能够满足人的真正需要,符合于人的实际。“人的身量很小,因此小型技术最好”。第二,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是很小的,所以这种技术对自然、对环境是非暴力的,尤其是工业技术方面表现得更明显。这种技术是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这与工业技术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的方向相反,符合自然与生命过程的要求。第三,这种技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用这种技术进行劳动,是人们最喜欢的那种使用双手和大脑的有益劳动,而且人们在工作时也有机会享受乐趣和富有创造性。因而,这种技术显得重要和珍贵。
德国绿党也有类似观点。绿党把工业文明的机械技术称之为“硬技术”,而把它们提倡的技术称之为“软技术”。绿党认为,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破坏自然和危害人类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机械思维方式和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软技术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对自然采取和平的、非暴力的利用方式。软技术尊重人性、人情,是自力更生的和劳动密集型的,因此是小规模的和分散化的。这种技术只能存在于对社会需要的工作进行公平分配,没有失业的存在。人们生活在社会经济共同体中,这种社会经济共同体是人们自愿地组织起来的,最能表现人们在社会中的联系和民主权利。软技术在能源生产上,反对硬能源道路,如放弃核反应堆、采煤、天然气、石油等。大力提倡软能源,如利用风力、水力、地热、太阳能等环境保护的再生能源。在资源的利用上,反对工业技术极端地浪费资源的生产方法,主张采取封闭式的再循环技术,以便对资源进行多次利用和综合利用。在农业生产上,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元气。
3.市场化与社会分工推动下的环境问题的凸显
一方面,市场化所造成的人们利益的分化与环境整体的要求相矛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环境这种公共产品无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等价交换。如果采用市场机制的方式进行环境资源的供给和配置,无疑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而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谁越是能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推向外部,谁就越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竞争就是掠夺自然资源能力的竞争,是将环境代价“外推”、“后移”能力的竞争。环境的整体性使得所有生产者都在对其他人、其他地域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自然的统一性被人为打破,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失去基本的判断,无论是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消费者,只能面对自然过程的某一环节。当人们生产时关心的是效益,不考虑环境代价;当人们消费时,关心的是物品的功能,无法确知该物在生产时的环境影响。自然的齐一性被忽略了,相互关联的事物被割裂了。现代的消费主义鼓励人们大量地消费,以此刺激经济的发展,却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目前环境保护还未能成为大多数人们的自觉意识和习惯,在不能做到物质更充分地循环利用的情况下,消费主义实际上就是在鼓励更多地制造废物和变本加厉的污染环境。
由于意识到消费对于生产的推动,人们也认识到生活方式中引入环境保护的意义,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既包括绿色产品,也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它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国际消费者协会从1997年开始,就已经连续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重视,联合国以此为主题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研讨会,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绿色环保组织的极大关注。2000年11月国际消费者协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消费”的决议,呼吁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并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