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务院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相继出台了一些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重要的是建立能够使农民实现稳定收入的长效机制。“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牵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从效用的角度分析,关键是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农民的非消费性支出。
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_边疆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研究

第三节 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相继出台了一些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先是费改税,后是粮食直补,再后来是减免农业税和实现部分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农资涨价,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却让种粮成本给抵消了。更令人头痛的是,农民要想再通过政策增收似乎也没什么余地了。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重要的是建立能够使农民实现稳定收入的长效机制。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破解农民增收这个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野来审视“三农”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治本之策,着力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优质高效农业体系,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以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必须要突出抓好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优质化三个重点。

(一)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这是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科学合理的地域分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在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主导产业建设的原则下,按照产业基础、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牵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企业。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效果,把重点放在引进大企业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规模。积极推进企业的联合重组,推动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靠拢,组建企业集团,做大优势品牌,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要支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走股权多元化道路,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既要坚持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龙头,又要扶持带动局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小龙头,大力支持村级组织、各类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企业、供销社、个体私营企业、农村经纪人等担当产业化龙头,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走向联合,形成群龙起舞、竞相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三)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保障。一是要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推进种子产业化经营,加快形成育、繁、加、销、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体系。积极支持有条件、实力强的种子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依托品种、技术、资金、商标、市场等优势,组建科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种子产业升级。加大优质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的引进、选育力度,集中推广一批优质、专用和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加快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推进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二是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市场快速监测网点,开展市场质量检测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督,加大对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力度,扩大标准化的覆盖面,提高标准的到位率。

二、构建农业生产节约与降低成本体系,在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中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从效用的角度分析,关键是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农民的非消费性支出。同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已接近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导致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滑,价格潜能殆尽。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先要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一是要减轻农民种田负担。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坚决纠正和查处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行为,让农民休养生息,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扶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提高其社会生产效率,增加生产资料供给量,平抑其市场价格,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增大农产品的价格潜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大力推广节约成本技术,降低农业投入品数量。根据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对各种养分的客观需要,实行科学配方、适时精量投入,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减少和消除水、肥、药等损失浪费。当前,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中既要注重增产技术和优质技术,更要注重节本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统防统治技术等,努力把单位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降低农业的风险成本

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必须加强保护,并逐步建立健全农业增效的稳定机制。一是要认真研究农业发展形势,全面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新情况、新动向,在制定政策上保持连续性,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还能够建立风险的预警系统。可以考虑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允许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生产进行调整,让农民自主规避市场风险。二是要建立统一的风险基金和农业保护价格制度,健全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缓冲库存制度,当农产品丰收时,政府按保护价格把过剩产品收购起来,形成库存储备,使市场价格不至于下降得太低,而当出现农业歉收时,政府抛售库存储备,平抑市场短缺,防止价格过度上扬;三是要积极发展农业商业保险,引导、帮助、组织农户参加农业生产的经营性保险,改变“谁种田谁承担风险”的旧做法,建立“谁享有农业利益,谁就有义务承担一部分农业风险”的新体制,实行全社会分担补偿;四是还可以适当地发展农业的期货市场,以此确定农产品的“远期真实价格”。

(三)降低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

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入手,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一是要完善市场体系,增强市场对农业发展、农民增长的带动能力。二是要大力开拓对外市场。加强与大中城市的对口交流,开展整体性农产品推介活动,定期到大中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展示会,不断扩大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的影响。进一步拓展营销网络,组织和引导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与大中城市各大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工商企业和经营大户等建立产销联接,以合作、合股等多种形式,依托市场,带动基地,从而更好地带动全市农业走向全国。三是要发展品牌农业。抓紧对现有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名特优产品进行科学梳理,合理筛选,作为申请注册商标和知名商标的候选,加以培育和发展。要以品牌商标为龙头,指导和帮助名特优农产品生产企业,从工艺改进、产品包装、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方位入手,增加项目投入,扩大经营规模,搞好深层次开发,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要引导专业大户、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积极运用商标策略,申请注册商标,实施品牌经营,制订并实施创牌计划,努力创建区域品牌。积极为优势农产品集体注册商标,使分散生产的弱势变成品牌标识的优势。通过发展品牌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img122

作者(右一)与楚雄州南华县少数民族在一起

三、构建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在进一步加速农民转移中增加农民收入

富裕农民,在于减少农民。加速农民转移走出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走出乡村进入城镇,走出小农经济进入大市场,不仅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乡协调发展和快速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一)开辟劳务输出市场,向大中城市转移

劳务输出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产业。要把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作为劳务输出的主攻方向,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渠道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通信、技术服务等非农产业,积极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乡镇企业探索和选择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增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引导乡镇企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乡镇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城镇集中,增强企业聚集效益,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要尽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大力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把发展小城镇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和社会化服务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就业容量。

(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要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跨区域流动,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全面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着重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发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就业的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制度。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劳动纠纷。特别要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保证义务教育制度的落实。妥善处理进城农民工的土地承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构建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格局,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尽快建立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以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直接投入为重点,不折不扣地将政策所带来的实惠交给农民,凡国家和省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保证切实落实到位,实行专款专用,不搞农转非。同时,按照《农业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将政府对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的直接投入纳入公共财政体制范围,确保对农业农村的直接投入总体上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品种和优势企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和科研推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外、境外的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和其他领域,增加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启动和激活本地民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使之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牢固确立“公共财政”的理念,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堤防工程达标、灌区续建配套、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山区生态环境治理等;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搞好农村电视、广播和通信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的救济制度,形成个人、政府、社会多方面的救济款筹集渠道,满足农村贫困群体多层次的救济需求,着力抓好对受灾农村灾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救济,探索解决农村特困户的医疗、住房、教育等救济问题,切实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权。要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按照政府、集体组织和个人各出一部分的原则,对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建立社会统筹保障,所需资金从政府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的土地净收益、集体组织土地补偿费和个人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支付。要构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快建立以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从以乡镇为主转移到以县为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农村教育,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无论从量上讲,还是从质上讲,增加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是解决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较快增长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积极动员全社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扶贫贷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支持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的发展,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要整体异地搬迁,实现异地脱贫,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五、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在创造优良环境催化中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既要有政策制度保证,又要有优良环境催化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树立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观念,破除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改进服务,提高效率,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为“三农”创造发展环境和优质服务上来,以优良的环境催化农民增收。

(一)加强建设农村金融信贷体系

要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开放与发展农村资本市场,逐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市场化。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民贷款,保证贷款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对一些多种经营大户、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的贷款需求,金融部门要突破小额限制,适当放大投放额度,尽量满足农民生产需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解决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特别要建立贫困农户小额信贷担保中心,重点解决深山区、库区、边沿地区等农村贫困户贷款难题。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解决农村资金净流出问题,对于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农村储蓄资金,要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形式返还农村,做到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二)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要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逐步形成推广体系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推广网络。积极鼓励农技人员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村服务产业。鼓励农技人员和科研机构以资金、技术入股,通过与农民、农业专业大户结成紧密的利益纽带,建立一批示范点,引导农民走上经营体制创新之路。同时,要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三)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抓好信息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完成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力争在信息服务深度、广度上有新的突破。在信息网和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专门设立直接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农副产品供求信息栏目,构成农村信息平台,为农民和企业服务。

(四)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与农户之间、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是要坚持多样化、多形式发展。以“民办、民营、民受益”为原则,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鼓励加工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更好地联系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二是要积极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采取“返租倒包、利润返还、入股分红、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要以优势农产品营销为重点,积极培育以帮销、促销为主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疏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民解决结构调整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要按照“定向服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行业规范、信息沟通、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民生产、经营、流通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三是大力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农村各个领域的农民经纪人是承接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等资源的重要载体。要着眼于农村全局和长远发展,尽快扶持和培养一批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他们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能够带动本地农民致富,真正在政治上关心、舆论上宣传农民经纪人,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更好地立足家乡,组织和带动更多农民勤劳致富。

(五)建立农村社会环境优化体系

从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入手,抓好民主法制建设和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良好稳定的法制环境让农民安心增收。要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可持续农业,在农村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生态型农村社会。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提倡文明消费,提倡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良好风尚,以良好的村风和民风催化农民增收。

六、提高对农民的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三农”服务体系,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形成政府的公益服务、企业的有偿服务、中介组织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服务互为补充的格局,公益性服务要加强,有偿服务要规范,中介服务要发展。

img123

作者(左二)调研玉米育苗移栽套种大豆示范样板基地

七、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真正为农村提供综合性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推进,传统的市场模式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建立农产品的信息平台,为农村提供综合性服务。

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①提供权威的国、内外农产品供求信息。②提供优良种子,并开展追踪服务。③提供农产品的检测服务。④提供农产品物流、交易服务。⑤提供银行贷款服务。

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机制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农村经济活力、逐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县委、县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要重视,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