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及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加快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_话说新农村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及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必须按照这一基本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农业家庭经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世界上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普遍实行家庭经营。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30年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决定》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就是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决定》提出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就是要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全面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加快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6075亿斤增加到2007年的10030亿斤,增长65%;肉类总产量由1978年的856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6800万吨,增长6.9倍;谷物、肉类、禽蛋、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已多年名列世界第一。但无论是农产品总量、质量,还是品种结构,与需求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效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安全的基本需求。为此,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要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市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促进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大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农村贫困发生率从改革开放前的超过30%下降到目前的2%以下,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民收入低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依然突出。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到3.33∶1,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的2.57∶1的水平。《决定》要求从现在起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也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要在6%,这个目标是必须达到,也是能够达到的。一是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做好耕地的文章,又要做好草地、林地、水域等的文章。二是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继续坚持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不动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壮大县域经济基础作为一项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加强就业服务,拓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渠道和领域,切实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保持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促进农民务农收入不断提高。

《决定》还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还有1479万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这些贫困人口所在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差,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非常大;同时还有一部分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收入低而不稳定又极易返贫,使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为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一是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在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着力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要对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救助制度。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扩大基层民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日益健全,村务公开普遍推行,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乡村因征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相当突出,有些地方宗族、宗派势力问题突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一是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三是要增强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逐步形成党和政府主导、农民群众自主维权相结合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

(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工程建设,广大农村地区“饮水不安全”、“行路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也要看到,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还很低,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决定》再次强调“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就是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增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严峻,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农业资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生态保护压力加大。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把农业节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是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和草原生态保护等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