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虹跨河十七桥
当现代都市人正深深陶醉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12)意境的时候,殊不知安昌也是一处水多、船多、桥多的好地方,所谓“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仅横跨街河的古桥就有17座(现仅存七八座),每行百步,即有一桥,整个镇区古桥则更多,总数达到数十座。当然,桥的造型式样亦因具体地势不同而呈纷繁之象,或如彩虹横卧绿波之上,或如玉带伸向河道中间;或平铺岸边、傍野临水,或飞架水上、迎流而建;或高大雄伟,或小巧玲珑;或拱式,或梁式,构成一幅幅或清新淡雅、或含羞秀丽的美妙画面,岂止往来通便,其观赏、集散、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
(一)概述
《说文》谓:“桥,水梁也,从木。”“梁,水桥也,从木,从水。”(13)于河流上架一木板,或于河道间垒起几块方石,那算是最早的桥了。至于安昌最早的桥,若从文献记载着眼,当数建于吴越王钱镠时的安昌桥。该桥原位于东市街端,南北横跨西小江,清康熙十四年(1675)僧悟澈募修,定名“永安桥”,系5条梁石并列的廊桥,石级宽厚,净空5米,边有纤道,洪水泛滥时,人用缆绳牵拉,以逆水行舟,桥上水阁供奉“文武二圣”塑像,桥沿设木栅,桥堍有祠殿,1949年后,先改建成月亮形石拱桥,更名“新建桥”,又拆建东移成双跨水泥拱桥,全长148米,今名“安昌大桥”。当然,安昌现存最古老的桥,应是朱公桥。该桥位于街河北岸马路江口,横跨直江,系十二孔梁式石桥,全长51.4米,主桥五孔高3.7米,长22.5米,引桥七孔20.5米,旱桥8.4米,桥面条石并列,微微拱起,两堍石阶逐级向上,桥栏为实体长条石,稳固安全。桥于明嘉靖间由白洋朱屏山初建,当地以不忘朱屏山造桥铺路之劳,故称。清雍正间,因年久将圮,朱拙修出银1200两重修,1922年夏,白洋朱志勋再出资修葺。
古桥本有梁式(平式)、拱式、吊式、浮式4种,而安昌的古桥却以拱桥、梁桥居多,拱桥如彩虹飞架,又分单孔与多孔等,梁桥则像长笛横吹,分单孔、多孔、简易平桥等,桥面砌筑石阶,有的还建有亭子,绝大多数为石制,材料尤以青石和武康石为多。多少年来,且不说风雨侵蚀、船撞石坍、河道变迁,单就城镇建设这一原因,安昌的古桥不知被替换了多少,高桥、安昌桥、清风第一桥(又称清风桥)、长安桥(俗称蝴蝶桥)、清墩桥、西横湖桥(原名毓秀桥,俗称西社庙桥)等,早成了水泥的复制品,徒有虚名,而无其实。至于东安桥(俗称王家桥)、魏公桥、益市桥(俗称五板桥)、郭公桥、长乐桥、范家桥等,更已湮灭于历史的瓦砾之中,拆除不存,唯在安昌的老地名中,方能寻到它们当年的印记。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遗憾。
所幸,安昌现存的古桥仍有不少,尚可以此窥全豹之风仪。其一,安昌水网密布,地域多为溪河分隔,而船是当地不可稍离的交通工具,如《采莲曲》所描述:
君家木兰塘,妾家杨柳渡,
朝朝出采莲,各自东西去。
郎歌妾不闻,妾笑郎不顾,
浩荡水云中,花深不知处。
浦口明月生,回船忽相遇。(14)
家住塘边渡口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彼此爱慕,虽难互诉相思之苦,仍能在回家的船上偶尔相遇,双目相视间,一切尽在不言中。船既是出行的交通工具,又是传递爱情的桥梁。然而,“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毕竟不甚方便,为免行人舟渡之苦,方便交通,即于渡口兴建桥梁,如清风第一桥所在地西市三岔江口,原是野渡口,后因西市商业勃兴,农户、船只往来频繁,遂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冬趁大旱水涸之际建桥。该桥由三条长石并列铺设,系单孔梁式石桥,长23.6米,宽2.3米,净空7.8米,南北石级,桥上两旁实体石栏,高0.55米,厚0.32米,长9米,上刻“清风第一桥光绪二十年建造”字样。桥横跨街河,大大方便了两岸的往来;其二,就文献资料看,吴越王钱镠时所建的安昌桥,是安昌建桥的最早记载,而更多的桥梁为明代及其后所建,明代所建的有普安桥(俗称寺桥)、朱公桥、古毓秀桥等,清代所建的有宁安桥、海湖桥、华封桥、毓秀桥(俗称假城隍殿桥)、山萧桥、半江庙桥等,民国时期所建的有濮家桥、众缘桥(原称沣家湾桥)、五龙桥、大仓桥、蒋家桥、前庄桥、宠衔桥(俗称溇外桥)等;其三,在安昌,建桥也算是一件大事。建桥以前,须请风水先生看好风水,选定桥基,并排算出黄道吉日,方能备料动工。动工之日,须备三牲福礼,点烛焚香,祭拜地方土地菩萨,祈求保佑建桥平安,有时还须披红挂彩,敲锣打鼓,鸣放火铳,如同过节一般热闹。如系老桥修葺翻新,一般都沿用旧名,如建新桥,则要及早请精于文字、又有名望的长者为桥取名,以便在桥落成前,把桥名及建造的时间镌刻在桥上。所取桥名,多采用含有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字样,如东安桥、普安桥、瑞安桥、安吉桥、新安桥、庆安桥、宁安桥、长安桥、万安桥(俗称洞桥)、吉庆桥(又称罗家桥)、长乐桥、永福桥、太平桥、长生桥、吉生桥(俗称豆腐桥)等,表达了芸芸众生对太平、安宁的渴望和祈求;其四,桥梁是安昌必不可少的交通构件,根据粗略估计,可算作古桥者约有78座之多,(15)它们首先分布在交通线尤其是街河上,一条仅3里长的街河居然分布着清风第一桥、东安桥、广济桥等17座桥,而朱公桥跨直江、安昌桥跨西小江、重庆桥跨大肚江、华封桥跨堰江等;其五,安昌古桥以树木作为材料者不多,原来以树木作材料的后桥、宠衔桥等后来也改为以石为材,且以拱桥、梁桥居多。拱桥有安吉桥、西横湖桥、广济桥、清风第一桥、长安桥、清墩桥、万安桥、毓秀桥、大仓桥等13座,占安昌古桥的16.7%,其中清风第一桥的桥孔7.8米,单孔跨度之大,实属罕见。梁桥有东安桥、普安桥、魏公桥、瑞安桥、利市桥(俗称三板桥)、益市桥(俗称五板桥)、新安桥、庆安桥、宁安桥、金家桥、郭公桥、朱公桥、吉庆桥、长乐桥、范家桥、濮家桥、南渡桥(俗称赵家桥)、通济桥(俗称彭家庙桥)、众缘桥、华封桥、五龙桥、蒋家桥、山萧桥、古毓秀桥、兆嘉庙桥、黄义桥、宠衔桥等58座,是拱桥的4.46倍。其中魏公桥、利市桥、蒋家桥、山萧桥等属三孔石梁桥,而益市桥、朱仙桥等属五孔石梁桥。
(二)传说
有人说过,桥是静的,却是活着的历史,更是世事变迁的物证之一。慢慢地走在安昌的古桥上,于慢慢的寻访中,仿佛有进入时光隧道的感觉,因为安昌的过去正在向你迎面微笑。
1.项王马回得乌骓
在安昌东南的马回桥村北面,有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梁桥,叫马回桥,桥并不高大,即使在1978年改建后,也仅长10.4米,宽3.7米,净空4.4米,但却因与西楚霸王项羽相关联而闻名遐迩。
相传,秦朝末年,距桥西不远处的西扆山中,有一匹高大的乌骓野马,常下山啃食,并肆意践踏庄稼,百姓不堪其苦,欲除之而苦于无计。
消息传到州山项里,有项羽者,长八尺余,虎背熊腰,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正随小叔父项梁避仇住此。(16)听说西扆山有乌骓野马,欣喜若狂,意欲擒服作为坐骑。从此每晚必来山前石桥静候,探野马之动向(此桥俗称霸王桥,又叫溪东桥,系石梁桥,长5米,宽2.4米,净空2米)。
数日以后,项羽探得野马行踪,一般总在夜深人静时下山,敏捷而机警,稍有声息,即一溜烟奔回山上,无影无踪。而下山必回旋石桥堍后河边饮水,却从来不跨桥,回山又必穿逾两株松樟之间。
项羽相机而行,先在马饮水桥堍旁竖起一个稻草人,野马起初有些害怕,果真不敢前来饮水,但见天长日久并无异样,即毫不危惧地照常前来饮水,而且还以马身擦稻草人搔痒。见时机终于成熟,一日五更,项羽扮成稻草人,在桥堍旁照例站着。野马依旧不慌不忙,饮水擦身。说时迟那时快,项羽飞身跃上马背,抓住鬃毛,施展骑马本领,任其狂奔蹿跳,逃至西扆山两棵松樟间,项羽依赖树间阻挡,才制伏了野马,成为坐骑。此后,项羽骑乌骓马,久经沙场,创建霸业。因乌骓马在石桥堍后河边饮水而回,从不跨越,石桥由此得名“马回桥”。
又传,今安昌湖村有美人虞姬,项羽闻之,即带马队前来求婚,却迷失方向,错走深山东(西扆山),经人指点,遂转骑过桥,故称此桥为“马回桥”。
2.康王下旨建南渡
南宋建炎三年(1129),康王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渡钱塘江至越州,在今东昌泗路江向南摆渡时,狂风骤起,渡船险被掀翻,幸遇农船相救,渡到南岸。但金兵紧随其后,康王又东奔避难。
次年,康王重返越州,驻跸一年零八个月之久。期间,因对东昌泗路江摆渡的险情耿耿于怀,遂下旨建桥,名“南渡桥”。又因桥北居有赵室后裔,故俗称“赵家桥”。
今桥修于清咸丰间,系石梁桥,长10.5米,宽1.7米,净空4.2米,上刻“南渡桥”、“咸丰年间重修碑记”等,其中“清咸丰年”、“募捐几千文”等字迹依稀可辨。
3.斗南桥堍送烧饼
烧饼桥在安昌龙口庙横江南,曾是西小江入口处,桥旁原来仅有数家用茅舍开的豆腐店等小店,冷冷清清,不成气候。
弘治二年(1489),郑斗南捐地为街,捐荡为河,在安昌开市。为聚集人气,他采用多种招徕方法,其中一项即在遗风百溇通往安昌的要道处龙口庙桥堍头,特设面食摊,送给西来安昌赶集者“馎饦四枚”。馎饦,即古代的一种面食。这一施饼举措,引得附近农户纷纷乐意绕道此桥,前来安昌赶集,市集渐兴。“赶市走此桥,过桥吃烧饼”,一传十,十传百,“烧饼桥”竟家喻户晓。嘉庆《山阴县志》曾对此作记载。
4.九婆捐款行善举
早时,由安昌西市沿西横湖至徐家畈村需要摆渡,相当不便。一天,徐家畈某农妇即将临产,丈夫为买红糖、挂面,特地从地里割了一担菜,黎明时分,挑往安昌贩卖。但因过河时雨急浪高,渡船急剧晃动,搁在船舷上的一只菜担掉入河内。打捞时,人也不慎落入河中,虽经奋力挣扎,终因力竭,不幸身亡。噩耗传来,农妇悲痛欲绝,两天后去世,腹中胎儿也未保。三条人命,旦夕不存,震惊整个安昌,人们议论纷纷,强烈要求改渡建桥。少数劣绅趁机募集造桥资金,但钱一落入腰包,造桥之事却只字不提,杳无音讯。
当时,正在大和山南麓乌凤庵内念佛的九位老婆婆听闻此事,义愤填膺,斥责劣绅募集造桥资金骗钱之举为“罪戾”。然后,决意共同捐款,托主持僧承办建桥筑亭。桥、亭建成,又立石碑,说明造桥的来龙去脉,并名“九婆桥”。
今桥尚存,系石梁桥,长13米,宽2.5米,净空3米,中心标高2.74米。而亭也在,原系砖木结构,现改建成水泥平板。桥、亭依然,正娓娓诉说着九位老婆婆的善举美德。
(三)功能
1.交通功能
与地处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相关,古桥是安昌不可或缺的交通构件。在水网密布地区,正是有了众多的古桥,免除了舟渡之苦,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古桥对于安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景观装饰,而是作为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如建于明代的敏济桥即如此,乾隆《绍兴府志》谈到它的作用时说:敏济桥在清风乡朱公桥之北,邑人赵尚敏建,沿海村落出安昌市便之,故号敏济。该桥是连接西塘下白洋至小西庄、徐家畈及湖鼎的通道,系石拱弧形大桥,东西有引桥。过去,白洋山外棉花种植区农户来安昌,往来皆过此桥。由于年久失修,1926年,前庄王定甫等募钱重修。重修以后的敏济桥,成三孔排柱式梁桥,长近20米,宽1.8米,高3.6米,中孔净跨6.8米,东西两孔各跨4.2米,桥墩用两根大石垂直并列砌置,上架大梁石三条,中间稍高,左右呈斜坡状,富有动感,东西桥堍各有石阶5级,桥面无护栏,有利于泄洪。桥体稳固,桥梁石南北面刻有“古敏济桥”、“新延生桥”字样,两侧置有石质莲经柱以镇桥,祈求吉利永固。而前面说到的朱公桥,也是连接安昌与棉花种植区之间的纽带,白洋山外植棉农户,大和山西麓10多个村落以及附近党山、马鞍、夹灶等地来安昌者,必经此桥。
正因古桥的交通功能是第一位的,人们建桥的最初动机之一就是为了往来的方便,因此,无论富贵贫贱都乐意捐募集资,参与建桥、修桥的善举,只要有人牵头,往往一呼百应;或者共同发起,经过公议,资费按田亩多寡公摊,田主也乐意承担;少数富商大户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乐意造福左邻右居,单独出资建桥、修桥者,也屡见不鲜。对建桥、修桥者的社会角色与行为动机,曾有学者作过专门研究,并得出了几点结论:一是乡绅士大夫是义桥修建的主要角色;二是在位官吏与致仕者是修桥义行的积极推动者;三是诸生与监生是修桥义行的积极支持者;四是商人是修桥义行的积极参与者;五是修桥义行直接带动了与桥梁有关的其他义行,如义路、义亭、义渡、义浚等,对乡风民俗起了正确的引导作用。(17)
万安桥(洞桥)北首过西推步上,有上下楼屋,小间系归神武阁管口业启□□。万安桥之东首□有坐北朝南平屋两间,□□本镇徐沈氏之屋。前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间,经□□□□神武阁住持僧□□本昌□清公叔坪等与徐沈氏磋商后,彼此对调,立有议单,各执为凭。洞桥年久失修,几乎坍倒,行人不便,予不忍坐视,募资重修。如桥上之屋不拆,仍旧路狭难走,□□□云□□与徐沈氏商酌,徐沈氏因事允诺,由谢易氏出洋壹佰陆拾壹圆,给予徐沈氏收下以助公,□□□出收据,付还□□前,□□东又托朱君国清择吉召匠开工,拆毁其屋,铺满桥当,并将徐家溇□木桥带修,现已工竣,桥名改定安吉,四方平安。捐资各芳名及收付账单另立碑记,所有并立议单□□并后之收据,存于谢百臣君处,以备查考。是为序。
中华民国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长乐村干部重修经理人徐云台(18)
这是一则“洞桥重修碑记”,重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桥虽经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工夫,就毁坏了,“几乎坍倒”,乡贤、绍兴师爷徐云台不忍坐视,“募资重修”,考虑到桥上有平屋两间,如不拆除,仍将影响交通,“路狭难走”,经过一番周折,业主徐沈氏答应将平屋拆除。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徐云台,他周旋于各家之间,策划、沟通、集资、请匠、监工,为重修洞桥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功告成,徐云台大喜过望,欣然命笔,撰就“重修洞桥碑记”,叙述了修桥的整个过程。该桥系石拱桥,可惜在1978年已拆除。而同时由徐家溇口木桥改建的安吉桥尚在,系单孔石拱桥,长15.8米,宽2.8米,净跨5米,中心标高3.3米,共有石阶32级,桥沿两旁铺设阶梯座位,桥体完整似新。
2.集散功能
古桥作为连接溪河与街弄的交通构件,处在南来北往的枢纽上,也是人流、物流、财富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1)古桥是商家店铺的集聚地。古桥首先因交通之需而兴建,一般都建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因此,来往行人众多,而桥旁河边还往往成为船只停靠的埠头,精明的商家因地制宜,看准古桥周围人气旺盛的潜在商机,开设店铺,拓展市场,使之成为当地的繁华之地,店铺云集,商业发达,市面繁荣,人户上街购物,非到此地不可。上引《安昌镇志》所列民国时期安昌计有商家店铺601家,其中205家分布在桥的周围,占商家店铺总数的34.1%。古桥周围商家店铺数目前几位的分别是东安桥(34家),宁安桥(31家),安昌桥(22家),普安桥(19家),利市桥(15家),清风第一桥(10家),新安桥、东横湖桥各9家,万安桥(8家),高桥、益市桥、西横湖桥各7家。其中东安桥居首位,有34家之多,分别是广泰米行、同春布庄、滕秋生花店、滕瑞林花店、同和木行、天成银楼、林茂昌南货店、开泰予杂货、祥泰杂货、恒升隆茶漆、天德堂国药、三阳堂国药、葆豫堂国药店、成庆记酒酱、宋文盛酱园安昌门市部、永泰文具纸张、月影照相、许六二水果店、义大竹行、其源烟店、潘寿记鲜肉、李宝发水作、福顺昌水作、永茂连记水作、沈长生家具、韩正大农具、同昌轧花机零器材、春泉成衣店、傅顺兴蒸笼店、炳生理发店、杏花楼餐馆、莫二爷点心店、新茂炒货、新安客栈,涉及棉花业、土布业、米业、木业、南货业、杂货业、茶漆业、国药业、酒酱业、文具纸张业、照相业、山货业、卷烟业、金银首饰业、酱园业、铁器业、肉业、水作业、理发业、饮食业、炒货业、旅馆业、竹业、成衣业等行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居第二位的是宁安桥,周围分布有瑞源米行、德盛米店、庆丰米店、宝泰升银楼、程宣和南货店、正昌南货店、同吉祥南货店、元康杂货、高义盛杂货、永康和杂货、颐生堂国药、同兴酒酱、汪泰昌酒酱、仁昌酱园西市分店、施荣昌油烛、时代照相、元茂祥山地货、长根水果店、顾玉之水果店、张公义炮仗店、李沅昌水作、潘万盛水作、吴文宝水作、俞大兴年糕、顺金弹花店、骆泰兴钉杂、大茂协棺材铺、顺先车木店、才祥理发店、同兴饭店、逸生茶馆等31家商家店铺,与东安桥周围商家店铺相比,数量相差无几,而行业则相对集中。居第三位的是安昌桥,周围的商家店铺则少得多,有荣昌米店、公和南货店、汇昌南货店、隆记酒酱、马世锦酒酱、新源鞋店、义源生记鞋店、韩松记水果行、俞灿记水果店、耀记染坊、元盛烟店、新号鲜肉、王焕记鲜肉、刘合兴彩轿店、黄云记破布、钱秀富水作、马六四鱼行、林湘记钉杂、王同兴铁工厂、彭天松饭店、金奎炒面店、瑞安楼茶馆等22家。(19)一座长10多米、宽不足2米的古桥周围,竟然分布有二三十家商家店铺,确实是商业经营的理想场所。
古桥衍生的商业集散功能显而易见,一座架在交通要道上的普通石桥,或许因隐藏着无限的商机,不仅引得商人在古桥的周围开设了众多的商家店铺,而且热衷于古桥的修建。商人之所以愿意捐款修建桥梁,除了为改善政治地位外,很大程度上则是基于商业经营的需要。
(2)古桥是各类信息的传播地。无论是石拱桥还是石梁桥,因处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上,桥头、桥堍还常常成为人们歇脚小憩、闲时聊天的场所。作为一处开放式的公共空间,熟识者、不熟识者或倚桥栏,或坐石阶,家长里短,高谈阔论,大量信息迅速在此交流、传播。
基于这样的原因,古桥周围还由此延伸出两处信息交流的公共空间。
其一,路亭。路亭俗称凉亭,或用石板做围墙,上覆桁、椽、灰瓦等,或用石条石板砌成。前有石柱,内搁条石作凳。虽作为道路设施而存在,但多建于桥的周围。安昌共有路亭23座,多数建在桥堍,如清风第一亭于清风第一桥,朱公桥亭于朱公桥,通济亭于通济桥,马廻桥亭于马廻桥,茶亭桥亭于茶亭桥,安马桥亭于安马桥,九婆桥亭于九婆桥等。路亭本是人们歇脚憩息之处,正如朱公桥亭三副楹联所云:
举世尽皆忙碌碌;请君于此略停停。
放眼看长河,水天一色;息肩凭片石,风月双清。
如果倦时且憩息;偶然停处亦优哉。(20)
而四里八乡的农户、南来北往的客商“略停停”、“偶然停处”,在不经意的闲聊间,打探商品行情,询问乡风民俗,使路亭成为信息交汇中心。
其二,茶馆。安昌的茶馆星罗棋布,计26家,其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散布于古桥周围,如胡阿香茶馆在清风第一桥西、文松茶馆在永安桥南岸、仙乐园茶馆在利市桥、瑞安楼茶馆在安昌桥沿、丽水台茶馆在普安桥、风波亭茶馆在西横湖桥头、逸生茶馆在宁安桥、福安居茶馆在瑞安桥、鸿运阁茶馆在西横湖桥西、称心楼茶馆在东横湖桥、桂记茶馆在西横湖桥西、月仙楼茶馆在永安桥上等,计12家,除民众、长春园、益新、春和园4家茶馆地址不详外,占茶馆总数的54.5%。茶馆之所以聚集在古桥周围,仍与古桥所处的交通位置相关联,它带来了来来往往的人群,不仅为茶馆提供了客源市场,而且使之成为交流信息、洽谈生意、调解纠纷的中心。
安昌的茶馆并不太讲究,简陋者仅一处草棚,遮风挡雨而已,甚至在灶边放上几张小桌矮凳,有一处歇脚的坐处即可。多数茶馆用松柴作燃料,必有一座多空灶(即“七星灶”),灶上可以同时搁置五至七把铜壶煮水,灶边放一只大水缸,贮满从河里挑来的清水。此外,就是板桌板凳、茶壶茶碗。茶馆一般在大清早开门,直到傍午时分,这段时间,喝茶者多系镇上居民,往往花上几分钱,悠闲地在茶馆里坐上个把小时甚至半天,可以做买卖、讲“摊头”,更多的则大谈国家大事或街头巷尾的趣闻,民国后期,为免遭麻烦,不少茶馆常常贴有“莫谈国事”的告示,告诫喝茶者不要谈论国家大事。将近正午,附近农户、外来客商开始出没茶馆,一则解困消乏、扩大交际,二则打听市价、洽谈生意,俗言“茶会上成交,盈亏勿懊恼”,生意再度红火起来。茶馆为招揽客户,拓宽信息渠道,更是经营手段迭出,像位于普安桥南堍的丽水台茶馆,早早装上了电话,供喝茶者洽谈生意所需。茶馆同时还是一处调解和仲裁民间纠纷的中心,即所谓“吃讲茶”,就是调解民间纠纷的一种自发活动,因以茶馆作为断定是非曲直的场所而得名。内设两张“马头桌”,一般放在账桌旁。民间一遇纠纷,甲乙双方遂约定时间去茶馆,先按“吃讲茶”者人数每人沏茶一碗,然后由当事双方分别陈述纠纷的经过及其理由,先请“吃讲茶”者分析、评议,再由坐“马头桌”之尊长者当众裁决,算解决了纠纷,输者不仅需无条件服从,而且还得支付茶钱。当然,茶馆这一非常平民化、世俗化的寻常之地所具有的调解和仲裁功能,并非安昌的“特产”,而是整个江南市镇的普遍现象。
茶馆不仅是信息交流、生意洽谈、纠纷调解的中心,而且是吸鸦片、嫖土娼、赌博的场所。吸鸦片、嫖土娼、赌博或许是刺激茶馆生意红火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山阴正堂记载,清光绪年间,白洋冯阿春茶馆设烟盘,镇上更是比比皆是,时有各色人群吞云吐雾,公开吸食,民国时期,明令取缔,仍有不少茶馆暗中提供吸食;寺桥桥下豆腐弄内曾有土娼妓院,容女子三四人,顾客进内,先喝茶、嗑瓜子,付费2角,若过夜嫖宿,需加付数元;至于赌博,则更五花八门,有挖花、麻将、牌宝、牌九、扑克、斗鸟、斗蟋蟀等,多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输赢不大,往往只值茶费酒钱,如在城隍殿后唐姓夫妻茶馆,参与搓麻将者多系安昌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在搓麻将赌博娱乐时,交流各类信息,关心社情民意。又如在中市严家弄口某茶室,参与斗鸟者多系安昌“文化人”,穿着儒雅,谈吐斯文,在斗鸟时,持鸟者、观战者神情专注,兴趣盎然。
古桥以及位于周围的路亭和茶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天都有相当多的人流在这一公共空间交流,同时也传播着各种有用或无用的信息,成为各色人群打听镇里镇外大事小事的社交场所。
(3)古桥是戏曲文化的发扬地。“社”,即祀社神之所在。旧时,人们普遍认为社有社神,多在“土地庙”、“山神庙”、“城隍庙”供奉祭祀社神,且定期演戏酬神,称“年规戏”或“社戏”。
安昌戏曲表演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城隍殿、西社庙、龙口庙、西扆社庙、大山西半江庙等6个万年台,另一处则是宁安桥边、万安桥旁、回龙桥沿等33个搭台基。前者多设“侧厢看楼”,或搭看台,备有高凳,地点固定,设施齐全;后者多在桥上或桥周围临时搭台,广济桥即如此,该桥跨街河,系石拱桥,长14.6米,宽2.5米,净空5.8米,中心标高3.57米,两边各有台阶20级,桥上两旁挑出墩石四块,凿有方孔,就是为了戏曲表演搭台所用。人们既可在岸边看戏,也可在船上看戏。由于所演戏曲台词是地地道道的绍兴方言,很“民众化”,适合当地的口味,而曲目也不多,许多内容耳熟能详,甚至能一段一段地背诵下来,人们一边观看,一边低唱,互动参与。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弦歌悠扬,无论水上,还是陆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让人“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人多、船堵,以致抽身不得。(21)
戏曲文化蕴涵的草根性,使之深深扎根于安昌的乡土之中,扩大了其本身的受众面,“镇上戏剧视沙田产物丰歉,而每有多少,多则年可毛二百台,少亦百数台,每台花费可二十元,平均每年百五十台,共计三千元”。(22)此停彼演,间隔几天,便有一场。一年四季从不间断的戏曲表演,保留和传承了许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如《调无常》、《女吊》等,而桥梁作为一处极重要的戏曲表演场所,其传播功能自然不容忽视。可以想象,如果古桥仅仅就是桥梁,而不具备其他任何功能,那么,人们也不会选择古桥作为戏曲表演的场所。在某种程度上,古桥是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平台。
3.景观功能
平心而论,古桥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作为景观供人观赏的,建桥者、造桥者更未刻意地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进行创作设计、建造维修,它只是河网密布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构件,其原始或主要功能是为了方便来来往往的行人,但从构件装饰、外观造型、整体风貌考察,众多古桥不仅成为反映中国传统造桥技术的聚焦点,而且小桥、流水、人家相映成趣,显得十分和谐、亲切,构成了安昌独特的传统人文景观。
古桥的某些构件和装饰,如桥栏、桥亭、桥联、桥碑等,具有构成相对独立的人文景观的条件和潜力,将对安昌古桥美景的形成发生重要影响。桥栏一般由栏板、望柱和抱鼓组成,采用巨石,坚固稳定,安全可靠,多数雕刻图案,栏板上的图案常用花卉云纹,如由东安桥移建的颖安桥栏板上即雕有“浮云松鹤”、“双鲤盘嬉”的图案,望柱顶端或雕莲瓣,或刻蹲狮,如颖安桥望柱顶上龙首傲踞,此外,积德桥(俗称新桥)、宠衔桥等古桥上还有石狮之类的镇桥兽,一般4只,希望桥狮威震四方,战胜邪恶,保证桥的安全永固,举行古桥启用仪式时,都要给桥狮挂红披彩,以寄托这一种期望;桥亭多与路亭合二为一,敏济桥等安昌古桥多有桥亭,既作过往行人的歇脚之处,又有平衡和美化桥的功能,该桥桥畔建有乐善亭,两侧石柱上刻有楹联:“桥修水上,应知夫古名敏济;亭建路中,过此得今谓乐善。”将桥的功能刻画得淋漓尽致;安昌古桥多有桥碑,一般立于桥头,记述建桥及修桥的人、事和年代,因内容和文字多由名人题写,往往碑文优美,书法高超,如清风第一桥、宁安桥等均有此类碑文。
安昌的古桥以拱桥、梁桥居多。前者高耸的半圆拱突兀于水乡平原,成为方圆数里引人注目的标志,使平坦的水乡平原有了起伏的曲线美,至于像安吉桥、广济桥那样的月亮形石拱桥,精巧轻盈,横跨不宽的河面,更显得高大雄伟。而拱桥倒映于水中,远远望去,虚虚实实,似圆非圆,形成视觉多重感受的美;后者宽厚稳重的桥面与纤细挺拔的桥墩形成力和美的结合,如兆嘉庙桥系三孔梁式石桥,长18.2米,宽2.45米,净空9.2米,中心标高3.5米,4根条石并铺成桥面,孔两端各竖4根矩形厚石作桥墩。华封桥也如此,该桥长30.2米,宽2.4米,净空16.75米,中心标高2.66米,3根条石并铺成桥面,4根矩形厚石作两个桥墩。桥面、桥墩有机结合,尽显古桥结构的力量美。
古桥或架设于街河上,或静卧在绿波旁,若衬以碧水中前行的乌篷小船、青山上巍峨的殿堂、堤岸旁林立的粉墙黛瓦,仿佛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淡雅、或含羞秀丽、或雄壮苍茫的动人画面,尤其在春秋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中,处处迭现的古桥于朦胧微妙的色调中,更显别样韵味。俗谚“三里十七桥,隔桥便是景”。当地文人雅士常聚桥旁茶馆,一边品茗,一边赏景,如举人马逸臣曾去普安桥“丽水台”茶馆饮茶品名茗,遥望窗外水天一色的丽姿美色,欣然命笔,当场赋诗一首:
一阵西风吹我来,竹林桥梓共追陪。
清茶一盏蒙清福,我辈团圆丽水台。(23)
记下了桥旁赏景的美事。
水作街道船代步,坐上乌篷船,缓缓前行,过了一桥又一桥,感到行程颇有节奏感。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拐过一个桥堍,又另有一番意境。“小桥流水”实在是优美和谐的组合。清沈少凤《湖村春晓》写道:
仙鸟红分旭日光,湖村景色晓苍苍。
楼台两岸烟岚碧,花竹千家风露香。
狮口喷云过别岫,鸡冠啼月下横塘。
何须远访桃源洞,春在安昌第一乡。(24)
春在安昌将永驻,何必再去寻仙境。待到黄昏夕照,夜幕将降,仰视天际点点繁星,倾听远处阵阵蛙鸣,任你舒怀地享受周围的宁静和谐、温馨淡泊。
【注释】
(1)陈荣力:《古朴宁静的绍兴安昌》,《文化交流》2002年第5期。
(2)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第188页。
(3)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第93页。
(4)郭立风等:《塘栖镇志》,上海书店,1991年。
(5)(明)《松江府志》卷九。
(6)《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八册。
(7)(清)《乌青文献》卷一。
(8)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049)》,第99页。
(9)《安昌镇志》,第39页。
(10)《安昌镇志》,第305页。
(11)参见《安昌镇志》,第45—47页。
(12)《御定全唐诗》(四库本)卷六九一杜荀鹤《送人游吴》。
(13)平津馆丛书本《说文解字》卷六“木”部。
(14)《安昌镇志》,第347页。
(15)参见《安昌镇志》,第241—245页。
(16)《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说:“避仇于吴中”,吴中,旧注多指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又指浙江湖州。
(17)莫小也:《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修桥义行》,杭州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
(18)《安昌镇志》,第356页。
(19)参见《安昌镇志》,第178—199页。
(20)《安昌镇志》,第237页。
(21)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咸丰四年五月十八日。
(22)1921年10月3—5日《越铎日报》。
(23)《安昌镇志》,第346页。
(24)《安昌镇志》,第3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