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化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化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差异很大的国家,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其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现状,东、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打破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增强区域意识,从城市规划对接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调共建共享入手,逐步建立起全国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机制与约束机制。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统筹协调_ 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

6.1.3 统筹协调

(1)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在加快城镇发展的同时,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要解决制约城镇经济发展的社会性问题,更要着力缓解制约社会事业发展的经济性因素,推动城镇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除了要考虑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体数量等因素外,还必须关注诸如环境质量、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住房条件、服务设施、工作生活质量、教育程度、社会安全、福利水平等问题。

(2)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城市与乡村在空间上互为环境,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享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逐步调整和改革城市偏向的政策取向,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差异很大的国家,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其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现状,东、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每个具体的城市来说,又存在小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化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自然基础、地理区位、发展阶段、生态条件等因素的差异以及这些因素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城市宏观布局的非均衡性,并力求在宏观战略上换位思考,把区域差异当成特色,使不同城市的发展根据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不同风格、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布局,使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协调,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健康发展。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打破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增强区域意识,从城市规划对接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调共建共享入手,逐步建立起全国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机制与约束机制。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江苏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省情。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城镇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