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甘肃概况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现全省设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金昌、武威、酒泉、张掖、定西、平凉、庆阳和陇南等12个地级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两个民族自治州,下辖86个县(自治县)区。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2582.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6.23万人,乡村人口1545.95万人,男性1318.72万人,女性1263.46万人[1]。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有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等54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
甘肃地貌六大区域分别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荒漠地带。具体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8.3℃,年日照时数2316.5小时,年蒸发量1564.2毫米,年降水量419.6毫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2][3]。
根据《2013甘肃农村年鉴》等资料,全省土地分为七个类型:陇南山地南部湿润北亚热带,陇南山地北部湿润、半湿润暖温带,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阿尔金山,河西温带干旱荒漠,河西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全省农用地为2544.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77%。其中,耕地465.93万公顷,园地20.43万公顷,林地518.27万公顷,牧草地1410.99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29.25万公顷。建设用地101.4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8%。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0.9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61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8万公顷。未利用地1611.7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85%。其中,未利用土地1424.47万公顷,其他土地187.23万公顷。全省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5位,耕地面积居全国第11位。全省土地利用率为62.15%,尚未利用的土地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7.85%,包括沙漠、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盐碱地、沼泽等。
甘肃的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水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他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流域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6.61亿立方米。其中,洮河流域面积2.5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6.36亿立方米。长江流域主要是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8.90亿立方米。其中,白龙江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8.37亿立方米。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流域面积27.00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9.11亿立方米。其中,疏勒河流域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9.74亿立方米;黑河流域面积5.94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4.23亿立方米;石羊河流域面积4.0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1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72.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6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8.4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120.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061.3立方米/人[4]。
全省现有林地1.47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1.82%,居全国第11位。其中,有林地3487.5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3.69%,居全国第20位;活立木总蓄积2.17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5位;经济林总面积1793万亩(不含沙棘和文冠果面积)。森林覆盖率13.42%,居全国第26位。全省共分布有高等植物400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34种。全省共有288个国有林场、站和128个国有苗圃,82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21处、省级61处)。有49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34处、县级1处),总面积达1.34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0.98%,居全国前列。全省中药材品种95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就有1270种。当归、黄(红)芪、党参、大黄、甘草等五种大宗中药材驰名中外[5]。
甘肃境内有陆生野生动物4纲30目96科843种和亚种。其中,哺乳纲8目27科175种,鸟纲17目54科574种,爬行纲3目10科63种,两栖纲2目11科31种。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104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2种(哺乳类有18种,鸟类有14种),二级保护动物72种(哺乳类有22种,鸟类有48种,两栖类2种)[6]。
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8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79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74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1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3%;未查明资源储量的44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68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7%。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5种、矿产地1345处(含共伴生矿产,下同),勘查程度达到勘探阶段的269个、详查阶段的301个、普查阶段的775个。据《2011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矿产中,全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2种,居前5位的有29种,居前10位的有56种[7]。
2014年,全省GDP总量6835.27亿元,人均26427元。其中第一产业900.80亿元,第二产业2263.2亿元,第三产业3009.6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2.2亿元,预算支出253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8]。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第一产业薄弱、第二产业不强,财政收支严重倒挂、居民人均收入总体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