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都市天际线产业区域划分

都市天际线产业区域划分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的重要基础与核心载体,无疑将成为我国区域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区域分工逐渐深化的过程。城市随着规模不断扩张和都市圈发展阶段向前推进,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这促使都市圈产业向外扩散,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地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此,都市圈的发展,是以空间资源
研究背景_都市圈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而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的重要基础与核心载体,无疑将成为我国区域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

一、都市圈:我国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主体形态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根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区域的空间结构按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的路径顺序演进,如图1-1所示。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表明,只要城市人口不超过2500万,其发展成本与城市规模呈反比,城市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提高。特别是城市化的人均成本,城市规模越大,其成本越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基本上是一条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基本特征。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50%,正式跨入城市时代,城市经济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力量。特别是我国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推动了区域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各种制度创新、城市联盟、次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城镇间联系日益密切,新型城市化进程提速。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市由单一发展向周边城市联动一体发展进程迈进,都市圈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主体形态。

图1-1 城市化演化的一般历程

二、都市圈: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单元

都市圈作为承接国际资本、技术、产业转移和集聚的重要平台,逐渐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已成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及竞争的主体单元。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都市圈往往成长于经济增长重心区域。如19世纪中叶,伦敦抓住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革命契机,在伦敦到利物浦的英格兰中部地带发育出了都市圈雏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革命的出现,美国东北沿波士顿至巴尔的摩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20世纪60—7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催生了日本东海岸城市群。随着国际化趋势日益加深,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目前,世界公认的六大经济圈分别为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2010年亚洲经济增长率超过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保持快速增长,明显快于欧美发达国家。2000—2009年,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已从22%上升到2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亚洲经济上的崛起,已促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变化,并逐步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对我国来说,都市圈大多集中于东南沿海、沿江地带,以及具有较好工业基础的东北地区。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国家级都市圈,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应对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的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是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功能平台。当前,世界区域竞争已经由单个城市竞争转变成都市圈、城市群的竞争,都市圈已然成为世界竞争的重要单元。无论从世界六大都市圈发展历程看,还是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看,都市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世界竞争格局逐步向板块化、联动化发展。从中国都市圈发展看,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当前,长三角地区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发展水平,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也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一份地位。因此,从国际竞争格局趋势看,都市圈今后无疑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区域单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都市圈:追求空间资源集约化发展的高效组织形式

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功能整合、管理整合,建设高密度的城市聚落,追求理性高效、均衡持续。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是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产业联系是维系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联系的根本纽带,产业集群和都市圈的互动发展促进了产业空间组织和城市空间组织的合理构建。而空间的集聚大大推动了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区域分工深化。杨小凯(1991)在城市化与分工演进的模型中对城市化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分工网络中地域上的集中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分工水平与生产力水平。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区域分工逐渐深化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依托市场网络中区域内部频繁流动,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分工的形成。都市圈的不断形成,产生不同的效应,促进了空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一方面,在都市圈发展下,核心城市逐步成为公司总部、研发基地、金融中心和人才的集聚地;而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成立大量的分厂或占地多、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加工组装企业,这就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外延扩展,利于形成合理的布局。另一方面,在都市圈空间扩展过程中,随着城市“极化”作用增强和优势产业的确立,外部规模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额外的边际收益。为了获得这部分收益,那些与都市圈内优势产业关系密切的辅助性、补充性产业开始向都市圈聚集。由于这种不同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效应和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由此产生了产业聚集经济。城市随着规模不断扩张和都市圈发展阶段向前推进,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这促使都市圈产业向外扩散,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地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此,都市圈的发展,是以空间资源集约化利用为导向的,都市圈通过不断调整和发展,成为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组织形式。

四、都市圈:育效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非常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形成所谓的农民工。这种单向的要素流动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空心化”,农村发展缺少基本要素。并且,城乡差距的扩大,造成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发展阶段,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而城乡发展差距的存在,导致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矛盾。从区域发展看,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由于开发阶段、资源条件、设施条件等因素,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通过不断地吸取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源等,持续地推动区域进一步的发展。而落后地区由于资金、人才等的制约,发展越来越慢。都市圈是实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首先,都市圈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有助于推动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由生态脆弱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空间转移,实现我国人口的合理再分布。其次,都市圈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通过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再配置,将各类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都市圈又是不同发展区域之间联动形成的一种空间形态,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通过合理的功能配置,实现不同区域联动协调发展,促进各个区域都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实现区域快速发展。

五、都市圈:城镇体系优化的重要途径

城镇体系是处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组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交替作用下,城镇体系逐步向成熟的高级平衡有序状态发展。而在城镇体系整合过程中,城市始终是经济要素极化的汇聚点和扩散源,城镇体系的格局必须随着区域系统的发展演化不断变化。而人口规模的大小,是衡量城镇体系中不同城市能级的重要标准。从理论上而言,人口规模越大,相应的城镇功能会越强,对应的城市能级就会越高,相应的城市各类设施应该越完善。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县级城镇人口规模已远远超过县级的规模,造成城镇体系呈现不协调的发展格局。城镇体系呈现出大城市的发展规模过大、中小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弱、乡镇资源束缚大、城镇体系比较混乱等问题。而都市圈是由不同等级大小的城镇构成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协调推进不同等级城镇之间发展,实现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理的分工,最终达到协调一体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