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口老化的导向作用

人口老化的导向作用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的结果,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又主要取决于出生、死亡两个因素。上海是全国率先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地区,这绝不是偶然的。殊不知,人口老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出现以后的产物。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国人口老化不仅不会由此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相反还能促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口老化的导向作用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现状、趋势及原因

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率较长时间大幅度下降,出生人数的减少和少儿人口所占比例的降低,使得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不声不响地由年轻型跨入成年型初期,并将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1982年普查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927万,按照人口年龄构成推移,1990年可增加到7398万,2000年为8648万,2010年10542万,2020年15093万,2030年19816万,2040年25653万。大致的趋势是:以1982年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作基数,28年后可翻一番,再过20年再翻一番,到2040年达到最高峰值时老年人口数量为1982年的5.2倍,净增2亿多。其数量之大,相当于1980年世界老年人口数量之和,或接近于届时所有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之和。与此相适应,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1982年的4.9%提高到1990年6.6%,2000年的6.9%,2010年的7.9%,2020年的10.6%,2030年的13.5%和2040年的17.4%左右,以后则稍有下降并趋向稳定;亦即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可步入初步老龄型阶段,2020年达到成熟老龄型阶段,2040年达到老龄型较高阶段,将仅次于瑞典、联邦德国、日本等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0%的国家,居世界较高的水平。

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的结果,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又主要取决于出生、死亡两个因素。死亡率下降或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对人口老化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主要因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即所谓少生必然老化。

中国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和发达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样,是出生率的下降。这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第一,计划生育对人口老化起了决定性作用。计划生育开展的早晚和生育率降低的程度可直接反映人口的老化速度和程度。上海是全国率先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地区,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上海是我国开展计划生育最早的地区,是全国60年代以来持续开展计划生育几乎没有中断的唯一地区;另一方面,上海的出生率和生育率长期以来又是全国最低的。第二,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发现计划生育开展好的省、市,人口老化程度比计划生育开展晚和出生率高的省、市高得多。第三,大城市人口老化程度高于乡村,主要由于大城市推行计划生育成效更突出,而且城市的社会条件有利于开展计划生育,从而加速了人口的老化。

二、发展问题

一提起人口老化,在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中,总认为它会给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把它看得很严重,是“富国的人口病”。殊不知,人口老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出现以后的产物。虽然我国现在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是个穷国,但它并不是什么“穷国患了富国的人口病”,恰恰相反,它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关键在于如何面对现实,把握契机,促进经济增长的生成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人口老化与劳动生产率

在一定情况下,某种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会影响到经济生产力的水平。人口老化意味着可用的劳动数量下降和劳动力老龄化,这是人们很关心的人口老化带来的问题之一。但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在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庞大,年龄结构年轻,劳动生产率不高,广就业低效率等,这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在相当的时期内,即使劳动数量减少,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如果说在社会生产进行的初期,需要拥有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话,那么在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则更多地需要高质量高知识结构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经营;而这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由劳动密集型经营向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经营转变。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国人口老化不仅不会由此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相反还能促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弊端,就业制度很不合理,广就业低效率、经济效益低下。3个人的事5个干,机构臃肿,冗员泛滥,存在着大量的“在职失业者”。为解决此问题而在全国推行的优化劳动组合,其意义就在于裁减冗员,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在职失业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完全可以弥补因人口老化而减少的劳动力数量。当然,这只是数量意义上的替补,而更重要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使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相适应、相协调。

(2)人口老化与经济结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受到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国民预算资源分配,劳动力的提供和生产能力、消费、投资和储蓄的总体模式等。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概括,那么这个问题的实质仍是生产和消费的问题,其核心是经济增长或发展,即:面对人口条件的变动、面对劳动人口减少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协调代际之间的经济交换关系,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以达到进一步增长或发展之目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口老年化和老年人相对增加,必然引致社会需求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消费总模式。因为老年人在需求和爱好上都明显不同于青年人和成年人。需求结构的变动就要求投资结构随之改变,如某些基础设施需求的转变,幼儿园、小学需求的减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用房需求和娱乐需求的增加等。由于需求结构和投资结构的改变,必然使国民预算资源分配、资金投向、人力组合等构成发生变动。虽然这种变动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能源、资金和劳动力,但在另一方面却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国民生产总值,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现代化和商品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就以老年人就业结构来说,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见表36、表37),我们不难看出,老年人口在第一产业占86.10%,这虽有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因素,但第三产业在业老年人只占8.06%,其比重不可谓不低。再从具体的职业分类来看,服务性工作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分别只占总比例的4.12%和2.10%。由此可知,发展第三产业的潜力很大,老年就业机会也很多,其就业结构有着巨大的可塑性。即使在农村,虽说人口老化,青年人口大量迁出,使农业劳动的负担落在老年人身上,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影响,但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的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都需要转移出来,同时农村也可以大量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在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商业服务网点的增加就是明证。因此,农村人口老年化不可能给农村经济带来多大冲击。在城市,第三产业的勃兴和大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组织的构建,劳动组合的优化,都为老年就业结构的改变和选择提供了条件,使社会经济得以更加合理地发展。

表36 中国三大产业在业老年人口结构

表37 中国在业老年人口的职业分布

不仅如此,人口老化还会影响社会储蓄模式(或储蓄结构)。储蓄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储蓄结构通过银行的利率机制作用影响经济结构。老年人的储蓄倾向及其特点不仅与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国民生产投资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经济体制、保险制度及代际的经济交换关系密切,影响重大。因为在生活无保障的社会或社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国度,老年人需要自己做出某种准备,以便退休后使用。虽然人口老化后,社会储蓄减少,但作为个体的老年人会为养活老年时的自己而在青年和成年时拼命工作,挣得更多的钱。而这一点便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况且,老年人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使老年人再就业,再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3)人口老化与社会负担

人口老化意味着人口中有很多老年人退出劳动岗位,由原来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这样,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或老年负担比)便会提高。但它并不说明我国人口老化会对社会造成沉重压力。从发达国家来看,人口老化达到今天这种高程度,老年比已是我国的3倍,如目前人口老化最快的瑞典,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7%,它并没有造成对瑞典社会经济的巨大压力,以致阻碍经济发展,相反,瑞典的社会经济还是照常向前发展。其他许多发达国家的情况亦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劳动生产率高。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劳动出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一定会增强对老年人口的承载力,由人口老化而带来的社会负担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

再者,人口老化描述的人口结构变动,主要是受来自“两头”的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即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变化的影响。我国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出生率从1969年的34.1%下降到1979年的17.8%。10年近乎下降一半,减少了出生的少儿人数,缩小了少儿人口比例,达到了控制“一头”影响的效果。这样,虽然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了,但因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从而总的抚养比基本相近,社会负担也差不多,因此也不会形成什么特殊的负担。

不仅如此,在我国目前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保险和服务不很健全(尤其是在农村)的情况下,老年人口的社会负担更在于微观家庭化。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老年人口供养情况,就城市而言,是以退休金作为主要供养方式,其中市占56.1%,镇占47.5%;其次是子女供养,市占22.4%,镇占27.8%。而在农村,更是以家庭子女供养为主。

人口老化非但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胁迫力,相反却促进社会保障系统包括保健、社会福利服务和其他供养问题的个人需求的完善、健全和发展。例如住房、游乐场所、环境安全、家庭赡养,收入保障、就业机会和教育等。这些系统的完善和健全,必定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4)人口老化与社会活力

有人对未来人口老化有一种隐忧,认为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影响扩大,可能导致社会活力的减弱,增强对接受新事物的阻力,出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竞争和矛盾。首先是就业上的竞争,其次是对社会要求上的矛盾,这种代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确实存在着这一矛盾和冲突。但关键是在于如何协调和处理这一矛盾,使之更能发挥作用而非互相摩擦。

30年代的大危机使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政府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在职员工身上,同时也注意到了老年人的问题。他们试图建立起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给老年人以生活保障,刺激老年人退出经济活动领域,给青年人腾出就业岗位,从而减轻就业压力,缓和老年人对社会的不满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另外他们还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提高人口中这部分人的消费水平,这又可以从需求的角度来带动和刺激生产。日本经济学家预测日本今后经济增长速度时,也考虑到人口老化这一因素。发达国家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人口老化对社会的活力有影响,但并不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的制度和社会的指导思想。从目前各国的政治、经济、技术看来,最老的人口并不是最保守的。更何况,老年人在其生命的后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仍有益于社会和年轻人。他们可为社会提供工作咨询、为年轻人传授生产经验,且由于体质随生活质量提高而增强,因此仍可在需要时继续为社会服务。

(5)战略抉择

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向,要求有关部门研究正确的可行对策,并把老龄问题列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里作者仅提出几种选择的思考。

第一,要正确认识人口老化问题,把握经济发展的契机。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大,这是人口由高出生转变为低出生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妇女生育率迅速下降,由五、六十年代一个妇女平均生育近6个小孩,降到现在平均生2个多。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必然加速我国人口老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马瀛通先生提出了加速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观点。他从加强计划生育的角度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并不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什么严重的消极后果,相反,人口老龄化还会对社会经济起促进作用,提出了加速人口老龄化与促进现代化的对策。笔者基本上赞同这二观点。如果说,一个社会上的老年人数量过多是不适宜的,那么我们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恰恰是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减少人口出生。目前,我国人口形势严竣,有些地方计划生育工作出现放松与自流现象,坚持现行生育政策,继续抓紧抓好生育工作是当务之急,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

第三,要利用人口老化的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促成新的经济生成点。人口政策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人口规律,人口结构的宏观控制就是依照其客观规律进行的。实行计划生育,不仅在微观上控制家庭生育率,降低生育率,达到控制人口的增长,而且在宏观上调节人口年龄结构。反过来,人口老龄化一旦既成事实,主观上便无法改变,那么经济发展便要顺应人口规律,根据人口老化的结构及时地调整需求结构、生产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使之与人口老化相适应相协调地发展,从而在经济改革的历史时期,促进经济新成长,加速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从而更快地向现代化、工业化迈进。

第三,要抓住现在低抚养比的时机,积累资金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70年代以来开展的计划生育,使我国抚养比开始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是青少年人口比重剧减,老年人口增加相对缓慢;另一方面,50年代、6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行列,使得抚养比开始较大下降。从1953、1964、1982年三项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到我国抚养比的变化(见表38)。

表38 1953、1964、1982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此

根据国内外大多数人口学家的预测,我国现在的抚养比不过是下降的开始,大幅度下降还在以后。我国在80年代后期抚养比将下降到50%,在90年代将继续下降,降到最低的时期是2010年,预计其抚养比为40%上下,成为负担最轻的时期。这在人口史上是罕见的。其后,就是从最低抚养比回升,但直到下世纪30年代仍低于50%,也属于很低的抚养比。如此长达45年的低抚养比时期,为我国社会经济在这个时期的腾飞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时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时机,不断积累资金,改革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要在人口老化过程中完善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目前,社会养老范围小、水平低,社会福利设施少、条件差,连“五保”也未照顾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首先要改革养老制度,改革当前对职工无所不包的全面社会保险,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共担保险制度,以减轻国家企业负担,消除职工长期形成的严重的依赖思想,使之树立自己解决自己老年生活的观念。通过养老基金由企业统包转变为社会筹集,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通过由国家统包转变为以个人负担为主,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其次,要改革就业制度、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医疗制度和退休制度,使之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济经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从而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保障系统。

(此文发表于《人口与经济》杂志,198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