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夯实“中国梦”经济基础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夯实“中国梦”经济基础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比去年同期又下降0.2个百分点。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的大趋势。可以看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经济转型并非对立,前者更是后两者的基础。这似乎表明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程度高于7.5%的市场预期。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夯实“中国梦”经济基础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于 平

6月20日中国银行业遭遇史上从未遇到过的“钱荒”。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曾达到28%,而近年来这两项利率一般不超过3%。“钱荒”同时导致沪深股市双双跳空低开并一路下挫。一场由市场流动性收紧而引发的多米诺骨牌危机似乎正在逼近。而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此处变不惊,从容静观,成竹在胸,这看似不同寻常的举动,危险的“走钢丝”,“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的背后是最高决策层发展思路的改变,体现着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和良苦用心。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正确研判中国经济大势

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但是,这个对国家以及个人发展充满期望的“中国梦”,并非唾手可得。翻开中国历史,我们看到,从晚清洋务运动,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再到新建国成立以后的30年,虽然不同时期我们这个民族都有梦想,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却都走了弯路。最终是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让每一个中国人接近梦想,也让国家的梦想前途光明。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通道以来,30年间经济一直以9.8%的年均增长率在高速度增长,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全世界可以说首屈一指。中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不再是穷困和饥饿,不再受人欺辱,也不再是“东亚病夫”。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大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发生这样快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从改革开放前的“闭关锁国”的状况,变成了全面开放、人民享有很大自由的国家。30年前任何人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的中国会进步到如此这样的局面。

但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高速增长下的问题也不断显现,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明显乏力,国际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萎缩和国内企业严重的产能过剩、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都在倒逼着中国必须进行一场真正的、有利于夯实中国梦实现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

2013年上半年,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并未处于上升的态势。6月当月进出口数据17个月来首次出现同比“双降”,国际贸易的数据不佳,国内生产数据也并不乐观。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称,6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连续第16个月“负增长”这已是很多年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另一先行指标PMI则出现双降,7月1日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1%,环比大幅下降0.7个百分点,为4个月来最低水平;同期,6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经过季节性调整后录得48.2%,不仅较上月下滑1个百分点,也低于早前公布的48.3%的初值。而在1月份该数据曾恢复到两年来的高点51.9%。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比去年同期又下降0.2个百分点。面对这种经济形势,国外有些媒体大肆炒作,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预计,新政府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面对各方的猜疑和争论,结合中国金融危机以来的优良表现,专家认为,虽然各种数据显示出的中国需求面依然疲弱,但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依然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的大趋势。

二、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夯实“中国梦”经济基础

近日,习近平主席提出不以GDP论英雄的对领导干部全新考核思路,以及李克强总理不再以大量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增长的思路,说明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在努力以一种新的方式,改变中国发展的内核。而这种新的思想框架,正是当前稳定中国经济形势最需要的东西。据日本野春证券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M2占GDP的比重从145%飙升至207%。这一数字已经接近亚洲、欧洲和美国出现信贷泡沫时的增速,这些经济体在泡沫破灭之后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转型成为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宏观经济政策不能仅仅关注增长速度,而应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7月9号,李克强总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调研时重新对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解读,他说:“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可以看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经济转型并非对立,前者更是后两者的基础。

1.稳增长主要是为了稳就业。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调控“区间论”,即在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的合理区间内对于调结构、促改革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在7月12日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能够接受的经济增速底线6.5%或7%的增长都不会成为大问题。”这似乎表明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程度高于7.5%的市场预期。从短期波动看,中国经济已经总体上趋稳。特别是就业方面,中国失业率没有超过5%,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2.调结构主要解决实体经济萎缩和产能过剩问题,这是当前中国经济最难问题。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温州,截至2012年年底,温州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同比2011年,出现停产、减产情况的企业高达60%。这些企业中,有很多正是需要淘汰的过剩产能。另据今年6月底海关总署对近20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9.2%的企业反映新增出口订单的金额同比在减少,有43.8%的企业反映对未来2~3个月的出口形势不乐观,有69.1%的企业反映出口的综合成本在增加,预示第三季度中国出口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融资难、融资贵。那么,这种“难”和“贵”是怎样造成的?中国的银行真的缺钱吗?从今年上半年的货币供应量来看,M2一直都在15%以上,1~5月份是5.7万亿,期间信托资金增长5.2万亿,说明大量的钱都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实体经济并没有获得资金支持。另外,宏观数据中M2与GDP的比值却在不断地扩大,到今年一季度,M2与GDP的比值已近200%,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减弱,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

今天,中国的银行的结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美国有九千家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中国到去年年底有银行1241家,这其中有1041家是带“农村”两字的银行,其总量占到全国银行总数的84%。但是,数量众多的农村银行资产规模都很小,主要以支撑不出村的中小企业和农业为主,剩下的五大银行,工农中建交,他们占了中国银行业资产的60%左右,他们服务的目标主要以大企业、大客户为主。剩下39家及外资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想要服务城市一千多万家中小企业,基本上也是爱莫能助。不仅如此,中小企业要拿到一笔贷款三转两转没有15%的资金成本是拿不下来的,所以,实体经济“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手中握有现金的人要么投房地产,投地方政府平台,投理财产品,就没人愿意投实体经济,于是出现“钱多闹钱荒,涝年没水吃”以及大量地下钱庄存在的奇怪现象。

3.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从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看,1600年荷兰曾是世界第一金融强国,统治世界80年左右后让位给英国。二战后,英国又让位给美国。这些强国的崛起轨迹都是伴随着世界第一资本市场中心的转移而形成的。所以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有两个支点,不能老在低端制造业给人家打工,要占领金融,占领制造业的高端。中国要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下手。目前,中国经济的难点不在速度上,而在结构和模式上;实体经济融资难更多是结构性因素造成的,缺少民营银行以及多层次的融资和贷款机构。为此,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一项总方针。

放眼未来,经济运行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中国要想真正打赢经济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就必须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同时,也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做到稳中有为,这样才能为中国梦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