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语境下女权主义的殊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语境下女权主义的殊异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梳理、理论建树与历史局限的观点评析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中国语境下女权主义的殊异甄析。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中国国内学术界尚无人对此问题进行系统地、专题性研究,尤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更是如此。
创新之处_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第一,选题较新。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梳理、理论建树与历史局限的观点评析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中国语境下女权主义的殊异甄析。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中国国内学术界尚无人对此问题进行系统地、专题性研究,尤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更是如此。因此,本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原创性。

第二,内容较新。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梳理、理论建树与历史局限的观点评析,在将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中国语境下女权主义殊异比较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优秀理论成果,把女权主义问题作为重要课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围,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差异中挖掘本土资源,通过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构建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从这样比较、吸收、借鉴的关系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中国语境下女权主义的关系,这在过去的研究中是缺乏的。

本书的写作使我有机会系统地梳理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发展演变、理论建构以及中外女权主义的差异,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以及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资源,构建中国女权主义的问题。由于研究能力和研究资料的限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正如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为其经典之作《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所命名的一样,对于女权主义的探索,同样,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注释】

[1]Nancy F.Cott,Feminism Theory and Feminist Movement:The Past before US,1987,p49—62.

[2]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3]C.A.MacKinnon,Feminism,Marxism,Method,and the State.in Sign,1983,vol.8,No.4.

[4]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5.

[5][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艾晓明.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

[6][美]罗斯玛丽·海纳西.概念的设定.曾茗译,钟雪萍、劳拉·罗斯克主编.越界的挑战:跨学科女性主义研究[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

[7][美]凯瑟琳·A·麦金农.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主义评论.[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C].艾晓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1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6.

[1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9.

[12]王健、潘光旦译注.家族、私产和国家的起源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3.

[13]Ya-chen,Chen.The Many Dimensions of Chinese Feminism.Palgrave:Macmillan,2011.p130.

[14]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15]浙江学刊.1999(6).

[16]妇女研究论丛.2003(1).

[17]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6).

[18]学术探索.2004(6).

[19]理论界.2007(10).

[20]西安社会科学.2008(9).

[21]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3).

[22]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4).

[23]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24]国外社会科学.1997(2).

[2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26]学术研究.2002(4).

[27]江西社会科学.2002(5).

[28]求索.2004.(8).

[29]甘肃理论学刊.2006(5).

[30]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1]学术交流.2009(4).

[32]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

[34]学术交流.2009(4).

[35]吉首大学学报.2011(5).

[36]理论月刊.2011(11).

[37]哲学动态.2012(9).

[38]妇女研究论丛.2012(5).

[39]华东理工大学.2013(9).

[40]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5).

[4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2]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

[43]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4]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6).

[45]求索.2012(7).

[46]社会科学战线.2012(5).

[47]学术论坛.2000(1).

[48]妇女研究论丛.2001(6).

[49]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

[50]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2]兰州学刊.2004(6).

[53]社会学研究.1995(1).

[54]浙江学刊.2000(1).

[55]理论学刊.2003(2).

[56]人口学刊.2003(5).

[57]妇女研究论丛.2004(4).

[58]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9]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6).

[60]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6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2]东岳论丛.2007(5).

[63]天府新论.2008(2).

[64]学习与探索.2008(2).

[65]学习与探索.2009(4).

[66]读书.2010(9).

[67]晋阳学刊.2013(4).

[68]江西社会科学.2013(8).

[6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