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

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易数观和_和之说

1. 太极之和

【太极图】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像,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会出现不同的图像。

先天八卦图,坤震离兑居左,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阴,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乾巽坎艮居右,乾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皆阳,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

“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图像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部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

2. 三才之和

【天地人】

《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随顺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

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即使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对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具有巨大的启迪。

3. 五行之和

【生克关系】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从系统和谐的角度出发,研究事物的相生相克。

五行,是用五个文字符号代表物质能量形态间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五行相克是描述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熔化金属。五行相生(生即出现转化)是描述事物的变化规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销熔生水;水生木:水润泽生木;木生火:木干暖生火;火生土:火焚木生土;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正是由于这种古代朴素的辩证生克的思想,使得中国古人懂得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4. 阴阳之和

【对立和谐】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指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阴阳二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反之则为反物质。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就会生病,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这是对立的和谐。

【阴阳和合】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新生命体。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五个方面。阴阳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是如此。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故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动态和谐】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达到极致便是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中国人凭借对阴阳之道的认识,辩证、系统地看待世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于一体中寻求对立统一的和谐。

5. 天干地支之和

【节气】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十天干、十二地支合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以作物生长过程为顺序排列,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宇宙之时偕行,顺自然之势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