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标准规范建设的主要内容

标准规范建设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档案信息化及电子档案业务处理进行的规定,解决业务操作行为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国家档案局正在组织力量制定《档案数字资源加工规范》《电子文件档案著录规则》《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电子文件鉴定标准》等。
标准规范建设的主要内容_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和评价等层面来制定和推行。

(一)管理性标准规范

管理性标准规范是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工作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它需要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统一规范和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化管理性标准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管理性标准,主要是指对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人员进行管理的标准,包括档案工作人员管理标准、软件设计人员管理标准、用户管理标准、用户角色控制标准,用户权限审批标准等,明确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以及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对物的管理性标准,主要是指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实体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以及对信息化设备,如机房、硬件、软件存储载体的规范化管理,主要规范这些资源可以给谁用、如何使用和如何保管的问题。

(二)业务性标准规范

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档案信息化及电子档案业务处理进行的规定,解决业务操作行为不统一的问题。其范围包含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术语标准;档案信息采集标准,包括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所涉及的数字化加工、元数据、资源创建、描述等;信息管理标准,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信息利用标准,包括数字信息资源检索、服务;信息存储标准,包括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等;电子档案的术语标准及管理规范,包括电子档案的基本术语、资源的标识、描述电子档案的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如《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DA/T 58-2014)。

国家现已颁布的标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 17678.1-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是电子文件收集、归档、整理、保管与利用的统一规范;《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令第6号)、《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档发〔2012〕7号)和《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DA/T 32-2005)是对电子公文、电子档案、公务电子邮件归档、管理及安全有效利用的规范。

目前,国家档案局正在组织力量制定《档案数字资源加工规范》《电子文件档案著录规则》《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电子文件鉴定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除了参照国家关于纸质档案的有关规定外,还参考国际档案理事会和其他国家或机构制定的相关标准,如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NARA)发布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国家战略:制定与贯彻联邦政府电子文件的产生、传输、存储与长期保存的标准》,美国明尼苏达州档案馆制定的《政府电子文件鉴定指南》,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电子消息的管理政策与实施细则》《澳大利亚数字载体存取与保护的原则》《联邦政府网络文件管理准则》,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制定的《政府电子文件的保管与处置》等。

(三)技术性标准规范

技术性标准规范是对档案信息化及电子档案管理有关技术应用进行的规定,主要解决技术应用不适当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其范围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技术标准、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长期保存格式规范、数据加密算法规范、网络数据传输规范、数字水印标准等。

国家现已颁布的技术性标准规范有《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 31-2005)、《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 38-2008)、《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 46-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T 47-2009)、《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T 48-2009)等。

目前,国家档案局正在自主制定或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的技术性标准规范有:《档案信息应用系统技术标准》《档案信息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加密算法规范》《数字水印标准》《电子档案存储格式与载体规范》《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等。

(四)评价性标准规范

评价性标准规范是对档案信息化及电子档案管理的成果和效用进行评判的指标体系,包括档案信息系统(包括数字档案室、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等系统)的研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信息化人才开发、信息化的组织和控制、信息化的效益等评价的标准。其中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应该是测评指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可细化为馆(室)藏档案数字化的数量,多媒体编研成果的种类和数量,数字信息的提供利用方式,数字档案的利用频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