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韩自由贸易区

中韩自由贸易区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92年以来,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08年,即使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中韩两国经济合作依然紧密,双边贸易额仍达到了18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随着中韩两国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无法避免,贸易中显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回应,中国同样在韩国的食品中检测到了寄生虫卵,同样禁止进口韩国的相关食品。
中韩自由贸易区_东亚共同体通论

一、中韩贸易的现状与问题[4]

自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政府不断进行着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尤其是在经贸方面一直开展着密切的合作,双边贸易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发展。截至2008年,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则自2004年起始终保持着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双边经贸合作相当密切。但与此同时,双边贸易上也存在着摩擦,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双边经贸关系也相当紧张。

1.中韩贸易的发展状况

自1992年以来,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199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仅为50.28亿美元,2007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1598.5亿美元,是1992年贸易额的31.8倍,比2006年增长了19.1%。2008年,即使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中韩两国经济合作依然紧密,双边贸易额仍达到了18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表5.2.1是1995—2007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增长率及在两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表5.2.1 1995—2007年中韩双边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5.2.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从1996年到2007年这12年的时间里,双边贸易额的平均增长率为21.5%。分别分析两国各自的情况:首先是韩国,其对中国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22.1%,远远高于韩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率11%。再来看出口比重,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占韩国总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8.23%提高到2007年的27.93%,占韩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这说明韩国对中国的经贸发展速度远远大于韩国本身的经济发展速度,如今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贸易伙伴国。再从中国来分析,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1.1%,对韩国的出口占中国该年总出口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5%到5%,表面看上去比重不算大,这是因为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整体经济同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中国的总出口额的增长率同样以这样的速度增长,所以对韩国出口在中国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保持基本平衡的话,也意味着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也正在迅速增长。

2.中韩贸易的结构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韩国,韩国在许多行业的竞争优势都比中国明显,中韩双边贸易不断迅速发展的同时,中韩贸易结构也在慢慢地产生着变化。表5.2.2是各类产品在韩国对中国双边贸易中的比重,采用SITC rev 3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区别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这样能更好地反映中韩贸易结构在这十几年来产生的变化。

表5.2.2 各类产品在韩国对中国双边贸易中的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5.2.2中我们可以发现,中韩贸易的主要商品是工业制成品,并且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比较小,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先从初级产品来看,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初级产品比重很小,尤其是近几年,只占5%左右,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初级产品占有绝对性的竞争优势,韩国在初级产品上具有相当高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尤其是农产品,以防止中国农产品大量涌入韩国,对本国农业造成巨大的冲击。相对而言,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的比重就远远大于中国,大约在25%左右,因为中国的农业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即使韩国农产品大量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农业造成的竞争是比较小的。所以中国在农产品上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相对于韩国而言都是比较小的。再来看工业制成品,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约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尤其是近几年,几乎达到了95%。这说明中国在工业制成品上的竞争力在逐年提高,但与此同时,韩国在这些行业上也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并且竞争优势大于中国,在对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上的贸易壁垒也比较小。所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了如此巨大的比重。同时,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也从1992年的51.7%提高到了2007年的74.6%,在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重保持增长的前提下,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也保持着高速增长,这说明中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跃,中韩贸易结构由原来简单的产业间贸易逐渐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3.中韩贸易发展的问题

随着中韩两国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无法避免,贸易中显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2000年6月1日,中韩出现了贸易战,韩国把冷冻大蒜和新蒜的关税从30%提高到了315%,几乎增加了10倍,以防止中国1500万美元的大蒜进口对韩国本国蒜民造成损害。为此,中国则对韩国5亿美元的手提、无线电话和聚乙烯实行了暂停进口措施。经过两国多次协商虽然最终得以解决,但是这期间已经对两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5年9月,韩国在中国泡菜中检测到了寄生虫卵,当即宣布禁止进口和销售中国泡菜。作为回应,中国同样在韩国的食品中检测到了寄生虫卵,同样禁止进口韩国的相关食品。这次虽然不像2000年的大蒜风波变为两国之间贸易战那样,但是同样给两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且在中韩经贸合作的道路上又多了一次摩擦。

那么中韩之间发生一次又一次贸易摩擦的原因有哪些呢?主要原因是两国在本国的劣势产业上实行高关税,并且同时会伴随着重重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尤其是韩国在对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农产品,设置了许多的绿色壁垒。而且中国在中韩贸易中逆差过大,2007年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464亿美元,而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只有561亿美元。根据表5.2.1可以计算得出,中韩贸易逆差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5到2007年的贸易逆差平均增长率为26%。

二、中韩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

1.中韩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1)自然资源互补。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迄今为止共发现矿产171种。根据探明的储量,中国有25种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钒、钛、钽、钨、膨润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镁矿、锑等12种矿产居世界第一位。而韩国自然资源贫乏,除了在无烟石、重晶石、石灰石等少数的资源上有优势,总体上来说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并且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原料。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对工业原料的需求也会持续上升,而中国在许多资源上能够补给韩国,所以说中韩在自然资源上存在很大的互补性。

(2)人力资源互补。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截至2008年中国人口达到13.3亿,总人力资本9.16亿(15~59周岁),并且拥有大量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劳动力几乎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而韩国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并且劳动力成本远远大于中国。在高级人才方面,虽然中国近十几年来重视教育,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相对来说仍旧缺乏,而韩国经济已经比较发达,机制也比较完善,储备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双方在人力资源上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

(3)资金和技术互补。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资金出现短缺,技术也较为落后。为了保持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中国需要不断吸引大量外资,鼓励外商企业在华投资。而韩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工业化水平也较高,拥有大量的资金和高端的技术。为了吸引外资,中国近十几年来对有外资性质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大大提高了外商在华投资的收益率,同时由于外资企业在本国的收益率下降,因此外商在华投资的积极性相当高,其中韩国的外资企业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2006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为694.68亿美元,其中来自韩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有38.9亿美元,占外商总投资的5.6%,收益率远高于其在其他国家和区域的平均收益率。韩国企业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饮食业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在韩国企业资金流入的同时,高端的技术也同时被引进。随着中国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科技的重视,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2008年为全球第17名,并且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相比之下,韩国则在电子、汽车、重化工业和通讯等领域的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预计未来几年内,中韩两国的投资会更加频繁、金额会更多、项目会更大,与此同时,两国技术上的互补也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4)市场的互补。据统计,中国2007年的人口总数达到13.21亿,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9529.9亿元,人均GDP为18934元,折合约为2517.3美元,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约为全国人均GDP的2倍,因此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消费能力惊人。同期,韩国人口总数为4845.6万,国内生产总值为7684.58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900美元,跨入了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消费水平也很高。对比两国人均GDP可以发现,中国的消费主要来自人口基数大,人均消费能力并不高;而韩国主要是因为个人的消费能力高,因此对消费品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两国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存在着差异,因此中韩市场存在着互补性。

(5)贸易结构的互补。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高速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总体来讲,中国还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收入差距较大。相比之下,韩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今,50多年来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成熟,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中国,而且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中韩两国经济结构存在较大的互补性。韩国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短缺,很少有能够自给的工业原料,而且人口密度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但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国际贸易量大。而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但是处在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不完善,基本处在低端领域,而且贸易量巨大,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处在世界前列。

下面用中韩两国2004年到2007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说明中韩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在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上的比较优势。这种方法通过比较该国该产业出口和总出口的比重与世界该产业出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得出该国该产业的出口水平是否领先世界平均水平,从而得出该国在该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其公式为:

其中,RCA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第j类某产品的出口值;Xit表示i国某产品的出口总值;Xwj表示世界第j类某产品的出口值;Xwt代表世界某产品的出口总值。这种显性比较优势的计算方法是用某国第i类商品在世界出口市场上的份额与该国所有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份额的比例来衡量第i类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RCA指数的上升而增强,如果RCA指数大于2.5,说明该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当RCA指数大于1时,说明该国在该类产品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RCA指数大于1.25,则说明该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果RCA指数小于0.8,则说明该国在该类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此处采用国际贸易标准进行商品分类,版本为SITC rev 3。其中SITC 0—4是初级产品,分别是食品和活动物、饮料和烟草、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 5—9是制成品。其中,SITC 5、SITC 7分别是化学制品及化工产品和机械与运输设备,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SITC 6、SITC 8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成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至于SITC rev 3分类中的SITC 9属于未分类产品,由于其产品的复杂性,在此不予讨论。

表5.2.3 中韩两国RCA指数比较

从表5.2.3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SITC 6、SITC 7的RCA指数从2004年到2007年都是大于1的,SITC 8的RCA指数连续四年大于2,接近2.5,所以中国在SITC 6、SITC 7上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在SITC 8上具有极明显的比较优势。韩国则是SITC 5、SITC 6的RCA指数连续大于1,2004年SITC 7的RCA指数大于2,因此韩国在SITC 5、SITC 6上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在SITC 7上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对比中韩两国的RCA指数我们可以得出在初级产品上中韩两国的竞争力都比较弱,而在制成品上,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在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上竞争力较弱,韩国则恰恰相反。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特点是不直接分析比较优势或贸易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而是从商品进出口贸易的结果间接地测定比较优势。它在经验分析中可以摆脱苛刻的各种理论假设的制约,因而较适合于现实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然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也有它的局限性:当一个产品在产业内盛行时,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所衡量的该经济体和产业的比较优势不具有客观性,更不能用来预测一个贸易发展的模式。另外,RCA指数忽视了进口的作用。

2.中韩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从上面的互补性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中韩贸易结构在2004—2007年仍然具有比较大的互补性,但是由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在原本韩国的优势行业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加,所以中韩贸易结构也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竞争性。下面我们用竞争指数来分析2004—2007年中国贸易的竞争力,如表5.2.4所示。

其中,Xi表示某国在第i类产品中的出口额,Mi表示该国在第i类产品中的进口额。贸易竞争指数的取值落在-1和1之间。如果TCi=-1,说明该国的此种商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如果TCi=1,则说明该国此种商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TCi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大于0说明比较优势大。TCi值越接近1,其比较优势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说明比较优势越小,竞争力也越弱。

表5.2.4 2004—2007年中韩两国各产业的竞争指数

从表5.2.4中我们能够得到,中国在SITC 0、SITC 1、SITC 6、SITC 8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韩国恰恰在这几类上竞争力较弱;中国在SITC 5、SITC 7上竞争力较弱,而韩国在这两类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在SITC 2、SITC 3、SITC 4上中韩竞争指数相差不大,竞争力接近。所以总体来说中韩两国竞争关系较弱,互补性较强。

上面分析了中韩经济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总体而言,中韩之间贸易的互补性体现得相当明显,与此同时两国的竞争关系虽然有加强,但是竞争性仍旧相对较弱,所以中韩之间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为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撑。

三、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引力模型和贸易效应分析

1.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最早是1962年由Tinbergen引入国际贸易领域的。他认为,两国(或地区)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该模型的原始形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Tij代表双边的贸易额,Gi代表i国的国民收入,Gj代表j国的国民收入,Dij代表i国和j国之间的距离。该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尤其是能很好地进行自由贸易区的效应分析。

模型变量的选取:①总体国内生产总值GDP;②人均GDP,用人均GDP代替人口,是因为人均GDP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口变量的影响外,还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代表性需求和要素禀赋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③距离,距离体现了贸易成本和交易的方便程度,本书中的距离是指两个国家首都的最短距离;④虚拟变量的选择,因为中国已加入WTO,中国的贸易国大多数是WTO成员国,所以选取WTO作为虚拟变量意义不大,此外,若选取东盟作为虚拟变量的话,在距离解释变量上一定体现了这一解释变量,而APEC的很多成员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密切,而且其范围覆盖太平洋地区,范围广,具有代表性。所以选取APEC作为虚拟变量,代表自由贸易协议。引力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Tij代表i国和j国的双边贸易额,Yi代表i国的国民生产总值,Yj代表j国的国民生产总值,Yi/Pi代表i国的人均生产总值,Yj/Pj代表j国的人均生产总值,Dij代表i国和j国首都之间的距离,APEC代表虚拟变量,表示是否属于APEC成员国,β0表示残差,u代表随机误差项。

选取2000、2003和2006年中国内地和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比利时、德国、俄罗斯联邦、法国、菲律宾、芬兰、韩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墨西哥、南非、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西班牙、新加坡、新西兰、伊朗、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越南、智利、巴西和中国香港这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为样本数据。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中国内地的主要贸易伙伴,它们和中国内地的双边贸易额占到了中国内地贸易额的绝大部分,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规模、收入水平和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差异性,所以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数据能够反映整体特征。

表5.2.5 利用EVIEWS 6.0软件最小二乘法作出的多元回归模型

检验:T检验,变量显著性;F检验,方程显著性;DW=2.26,变量无自相关。

则得出引力模型的回归方程。

方程中,β1=0.55,β2=0.21,我们能够得出,随着中韩两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中韩双边贸易额会相应增加。β4=0.62表示的是经济政策这一虚拟变量,随着中韩经贸合作的不断加强,如果成立中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虚拟变量的影响将远远大于APEC,所以成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促进中韩双边贸易有着积极的作用。

2.对中韩贸易潜力测试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一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贸易过度”。根据模拟值和实际值的比例大小,两国的贸易潜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再造型贸易伙伴。当实际双边贸易额与预测双边贸易额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2,说明两国贸易已达到饱和状态,贸易扩大潜力比较小。与这种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并及时调整外贸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整贸易结构,提高贸易产品的附加值,改善贸易条件。

二是潜力开拓型贸易伙伴。当实际双边贸易额与预测双边贸易额的比值在1.2到0.8之间时,说明贸易伙伴之间发展双边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一定的扩大双边贸易的空间。与这种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除继续借鉴与第一类贸易伙伴关系做法的同时,还要继续开拓两国的贸易合作空间,寻找合作领域,寻找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

三是潜力巨大型贸易伙伴。当实际双边贸易额与预测双边贸易额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时,按照模型分析,与这种贸易伙伴扩大双边贸易规模的潜力巨大。我国与这类贸易伙伴之间一般存在较严重的贸易壁垒,与之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在于尽快排除贸易发展的障碍,减少贸易壁垒,加强合作,并探求进行制度性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根据引力模型可以得到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的模拟值是Tij=1856.9亿美元,而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的实际值为1342.5亿美元。表5.2.6是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的模拟值和实际值的比较。

表5.2.6 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的模拟值和实际值  单位:亿美元

从表5.2.5中我们得到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的实际值和2006年的预测值之比为0.72,小于0.8,中韩的贸易伙伴关系属于潜力巨大型贸易伙伴。结合实际情况,中国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两国的贸易潜力。中韩之间的关税水平较高,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尤其是韩国对中国农产品设立的绿色壁垒阻碍两国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中韩两国应当推进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发展,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的福利。

四、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

此章节结合关税同盟理论,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即短期效应。关税同盟理论的假定条件包括:①两国各自的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内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②价格能准确反映产品的机会成本,资源配置只受价格机制调节;③两国间贸易不存在运输成本,从量关税是限制贸易的唯一障碍;④每个成员国在加入关税同盟前的贸易都保持进出口平衡;⑤要素充分就业。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分析是研究在上述假定条件下,X、Y两国决定组成关税同盟,取消两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对世界市场其他非成员国(用W国表示)实行基本统一的关税,对两国的生产、消费和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取消关税壁垒,在韩国的劣势产业,尤其是农业上,由于中国的农产品物美价廉,大量涌入韩国,虽然会对韩国的农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对韩国的消费者带来的福利将远远大于生产者的损失,同时对中国国内的生产者来说会有巨大的商机,产生的生产者剩余远远大于中国国内消费者的损失,而且中国商品在韩国打开市场,有助于占领世界市场份额。同样,韩国的优势产业涌入中国,会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巨大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中国消费者的福利,而且促进了韩国在该产业的继续发展,提高了韩国在这些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表5.2.7采用GSIM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两国不同产业的影响。数据参考李荣林和鲁晓东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流量的福利效应分析。

表5.2.7 中韩自由贸易区对各个产业的福利效应  单位:亿美元

表5.2.7反映了在以上SITC分类八类的七类中,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两国产生的福利效应。对中国产生的福利总效应达到1448.57亿美元,对韩国产生的福利总效应也达到了522.72亿美元。所以,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中韩两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将是非常大的。

四、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动态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两国之间取消关税壁垒,减少其他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两国的企业来说无疑市场都扩大了很多,尤其对韩国企业来说,打入中国这个大市场利润将是巨大的,同时,前景也非常可观。在这样的大市场下,企业的规模经济效果将鼓励大企业的组建和成长,同时在大市场下,不鼓励,甚至淘汰小企业,以提高中韩自由贸易区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那么中韩自由贸易区到底会给中韩两国带来什么样的规模经济效应呢?

中韩两国的企业在市场扩大后,据统计,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规模达到了18万亿元,其中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7万亿元,社会生产资料销售额超过了16万亿元。预测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成为除美国外的世界第二大市场。同时随着中韩两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两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档次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形成的新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这样的大市场下,中韩两国企业充分利用贸易区内的优势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曲线。由于中国的部分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远远小于韩国国内,韩国企业将会降低生产成本曲线,扩大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将会充分利用韩国的资本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提高科学技术,提高竞争力,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投资效应。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就长期而言会引起投资效应,在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近十几年来的中韩两国企业的投资状况。表5.2.8是1995—2006年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情况。

表5.2.8 1995—2006年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5.2.8中可以看到,在1995—2006年这12年的时间里,韩资在华比例保持较快上升,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韩资增长率达到了65%和39.2%。这之间出现两次回落,第一次是因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韩国本国经济衰退,从而在华投资减少;第二次是因为2005年以来,中国的劳工工资水平迅速上升以及电力供应困难等投资条件恶化。再者,韩企在华投资除了在金额上出现了变化之外,在投资对象、产业和地域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韩资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对传统的纤维、服装、皮革业的投资比重减少,对金属、机械设备、石油化工、家电即服务业的投资上升。同时,韩企的投资领域由原来的沿海一带向中西部扩展。

中国在韩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并保持良好的势头。2002年,中国对韩直接投资项目1165项,占韩国引进外资项目总数的27.3%,不过投资金额较小,只有0.76亿美元,只占到了韩国引进外资总额的0.5%。截至2005年,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净额也达到11.5亿美元,是2002年的15倍。虽然2006年中国对韩国投资增速放缓,但是投资金额依旧很大,中韩企业互相投资依旧活跃。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韩企业来说市场将扩大,上一节已有所提及。首先,据统计,2006年中国国内生总规模达到了18万亿元,其中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7万亿元,社会生产资料销售额超过了16万亿元。同时韩国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也处于世界前列,所以中韩贸易区的建立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其次,由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改进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地区的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者,中国的劳工水平虽然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韩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劳工平均工资仍然非常低,而且劳动力供给量很大。同时,在大多数沿海地区仍然对外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在中西部投资的外资企业,中国将实行更优惠的政策,以促进地域经济发展。

(3)竞争效应。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会产生竞争效应。竞争效应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没有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国内的主要工业部门,如高科技部门、重化工部门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垄断,这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是不利的。因为这些部门在保持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将缺乏竞争的压力,进而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导致最后在国际上竞争力很弱,从而拖累整个国家的经济。所以当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韩国的许多企业将会涌入中国,给中国的一些传统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尤其是机械电子、通讯等产业。在如此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在这些产业上的企业必须要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不然企业只能退出市场。同样,韩国的一些农业也将面临中国农产品的巨大竞争,迫使韩国农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这样中韩两国的企业在对方国优势产业的冲击下,在本国的劣势产业上不断创新,提高技术含量,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中韩两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4)产业内贸易效应。在前面分析中韩贸易结构的时候,我们发现中韩的产业内贸易非常活跃,在此将通过1992—2006年中韩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说明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中韩两国产生的产业内贸易效应。

首先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表达形式为:

其中,ITT代表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代表一定时期内的i产业的出口总值,Mi代表一定时期内i产业的进口总值,(Xi+Mi)代表i产业的贸易总额,代表i产业进口和出口差额的绝对值。ITT的取值范围是0~1。ITT指数越接近于0,代表产业贸易越不活跃;相反,ITT指数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越活跃。

因为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是一个产业,SITC 3分类是根据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分类的,所以在研究产业内贸易指数时,不使用SITC分类。表5.2.9根据HS编码分类,列出了1992—2006年中韩贸易在各产业中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表5.2.9 1992—2006年中韩两国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续表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由表5.2.8我们得出以下几条结论:①农业、化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小,尤其是农业,在12年里平均产业内指数为0.13,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化工行业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4,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为农业是韩国处于绝对贸易劣势的产业,对中国的出口很少,所以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低;化工行业则一直以来是韩国的优势产业,所以对中国的出口远远大于从中国的进口,所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维持在0.3左右。②机械电子、钢铁和其他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平均值分别是0.49、0.65和0.72,说明中韩两国在这几个行业的竞争力差距比农业和化工业要小,但仍然有差距。③矿业、纺织业和其他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了0.81和0.83,产业内贸易相当活跃。说明两国在这两个行业具有竞争优势,并且有很高的互补性,在两国近十几年的贸易中做到了互利互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许多产业上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都会大大提升,从而在这些产业上的竞争力都会比以前大大增强。但是相对于韩国而言,中国在许多产业上的竞争力还落后很多,要想具有同韩国同样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说韩国在产业上游掌握较高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中国则处于产业下游,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都不如韩国。但是由于中国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将远远快于韩国,所以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将会非常活跃。若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后,中韩之间的关税壁垒逐渐消除,中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就会更加活跃,在产业内贸易的双边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也会不断攀升。

五、对建立中韩贸易区的政策选择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指数计算和模型建立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通过对中韩两国要素禀赋的了解,加上分析计算两国在各个产业上的RCA指数和竞争指数可知,初级产品上中韩两国的竞争力都比较弱,而在制成品上,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在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上竞争力较弱,韩国则恰恰相反。所以中韩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这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创造了前提。

(2)通过对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建立、分析和检验,得出影响中国双边贸易额的变量有两国的GDP总值、人均GDP和两国距离和贸易政策。中韩的贸易潜力是属于潜力巨大型的,所以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中韩的双边贸易额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3)通过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产业内贸易效应分析,发现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但能在短期内给两国带来福利,而且从长期来说促进了中韩之间的投资,加强了中韩企业的竞争,促进了中韩企业的产业升级。同时,建立中韩自贸区将会产生巨大的产业内贸易效应,为两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注意到,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于2006年11月由两国政府宣布启动,到现在双方已举行了5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2007年3月22日至23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第二次会议于2007年7月3日至4日在韩国首尔举行,双方讨论了部分工业部门以及原产地规则和贸易救济措施等问题。第三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山东威海举行,双方就货物贸易的部分工业部门和农林渔业、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等相关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2月18日至20日在韩国济州举行,双方就农林渔业、制造业、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动植物检验检疫(SPS)、海关程序、原产地规则和经济合作等进行了讨论。第五次会议于2008年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就联合研究报告中的农林渔业、韩弃用两项“特保条款”和总体结论建议等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时间有些过长了,可能已经“吃掉”了一定的中韩自由贸易福利。现在需要的是切实的行动,第一步要在关税上实现中韩自由贸易区的要求,而后再逐步在非关税壁垒等方面实现自由贸易区的要求,有些特殊的产业、产品问题等可以搁置。总之,我们认为现在中韩两国应该积极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不要浪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潜在福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