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的出现改变了传统Web网站的开发模式,它是在Web 1.0的基础模式上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在传统的Web开发中,可以使用JSP、PHP 和ASP中的任一种Web技术来构建Web程序,但它们对于Web客户端技术是鞭长莫及的,大量工作集中于服务器端完成,而客户端基本只承担了显示数据的工作,导致出现了胖服务器端和瘦客户端的现象。Web 2.0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利用Ajax技术在客户端创建了一个中间层,将服务器端的一些工作移植到客户端上,从而减轻了服务器端的负担。Web 2.0主要以XML、RSS、Ajax等技术为基础。
1.A jax
基于XML的异步JavaScript(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 l),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最初起源于美国人Jesse James Garrett于2005年2月在网上发表的一篇名为《A jax:一种Web应用程序开发的新方法》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Ajax”这个词,并将其解释为“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 l”。它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些原有技术的结合体,这些原有技术包括:基于XHTM L和CSS标准的表示;使用Document Object Model进行动态显示和交互;使用XMLH ttpRequest与服务器进行异步通信;使用JavaScript绑定一切。Ajax的使用不需要安装额外的插件或小程序。其原理主要是通过XMLH ttpRequest对象来向服务器发异步请求,从服务器获得数据,然后用JavaScript来操作DOM而更新页面。Ajax的原则是“按需取数据”,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冗余请求,减轻服务器的负担。XMLH ttpRequest是Ajax的核心所在,它是一种支持异步请求的技术,这使得JavaScript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并处理响应而不会对用户产生阻塞。这保障了浏览器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自然的浏览体验,将用户从等待响应中解脱出来,自由流.地完成与服务器的各种信息交换,如同在使用桌面式软件一样自由、无碍。此外,A jax可以把一些服务器负担的工作转嫁到客户端,利用客户端闲置的能力来处理,减轻服务器的负担。
2.Tag
Tag称作标签,是一种组织和管理在线信息的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针对文件本身关键字的分类,而是更为模糊化、智能化的分类,可由用户来决定分类情况。用户借由为每篇日志或文章添加一个或多个Tag,然后可以看到一个网站上所有使用了相同Tag的内容,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Tag体现出群体力量,使得网络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得到了提升。与传统分类的不同在于传统分类是提前预设好的,只能有一个分类,而Tag是在用户写完日志之后自定义添加的,灵活多样。用户可以为同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当Tag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用户可以梳理哪些话题是自己经常涉及的,哪些话题同样是别人也感兴趣的,进而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人。
3.RSS
RSS被认为是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RDF Site Summary(RDF站点摘要)”,或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聚合)”,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具体而言就是一种用来分发和汇集网页内容的XML格式。RSS可以将网站上各个栏目的信息或者是个人BLOG上的信息聚合起来,实现信息的颗粒化,并保持时时更新,让用户能够对多个提供此项服务的信息源进行追踪,同时还可以方便地进行多个信息源的整合和再加工。用户使用RSS非常方便,只需要下载安装一个 RSS新闻阅读器或汇集器,如 RSSReader,SharpReader,NetNew sW ire Lite,Feed Demon等,然后从成千上万的网站目录中订阅喜爱的网站内容,随后便可在不必打开目标源网站的情况下直接阅读该网站的内容。
4.SNS
SNS为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oftware),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它的理论根据是六度分离理论。按照六度分离理论,每个个体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社交圈都将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就是社会化网络。随着SNS的发展,社交圈拓展的依据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根据相同学习经历进行、根据相同兴趣爱好进行、根据共同参与的活动进行等。目前许多网站都属于SNS网站,如交友类网站、网络社区类网站、视频共享类网站。
5.Blog
Blog起源于Weblog,中文译为博客或网络日志,也音译为部落格。部落阁,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做的一种记录,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记录,并由此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虚拟社群和人际交往方式。Blog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加简单和方便易用,并因而成了继E‐mail、BBS、ICQ之后第四种颇受网络用户喜爱的网络信息组织与交流方式。1997年12月Jorn Barger开始用“Weblog”描述博客。1998年,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将一些类似的博客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博客的 URL给Cameron,慢慢地,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成立一个博客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站点。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反向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Blog大量采用了RSS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 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而了解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6.W iki
W 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keewee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W iki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可由多人共同对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中文译名为维客或维基,其代表应用是知识库的合作编写。用户只要简单了解W iki的语法的约定就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对W iki文本进行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要小。W iki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 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W iki页面可做到即时更新,即用户对W iki页面所作的修改或者创建都可以即时地反映出来,能够保证其他用户了解网站的最新动态和热点。维基百科(W ikipedia)是目前最为成功且最大的W iki系统。
7.Social Bookmarks
Social Bookmarks直接翻译是“社会化书签”,但通常被称为网摘或网络书签。最早起源于一家名为Del.icio.us的美国网站自2003年开始提供的一项叫作“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s)的网络服务,网友们称之为“美味书签”网络服务。这项服务主要是保存网页链接、分享网页信息内容。随后网摘得到了逐步发展。事实上网摘就是一种服务,提供的是一种收藏、分类、排序、分享互联网信息资源方式。用户可以收藏网页,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添加标签后进行摘录以方便日后阅读使用。网摘不仅能将网络上零散的信息资源有目的地进行汇聚整理然后再展现出来,网摘还可以提供很多本地收藏夹所不具有的功能,它的核心价值已经从保存浏览的网页,发展成为新的信息共享中心,能够真正做到“共享中收藏,收藏中分享”。在分享的人为参与的过程中网址的价值被给予评估,通过群体的参与使人们挖掘有效信息的成本得到控制,通过知识分类机制使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更容易彼此分享信息和进行交流。网摘站点呈现出一种以知识分类的社群景象。
8.IM
IM(InstantMessenger)是指即时通信、即时消息传递。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信息、文档、语音与视频。即时通信与E‐mail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即时性。大部分的即时通信服务提供了Presence Awareness的特性,即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和能否与联络人交谈等。目前在互联网上使用较广的即时通信服务包括W indows Live Messenger、AOL Instant Messenger、Skype、Yahoo!Messenger、NET Messenger Service、Jabber、ICQ与QQ等。随着即时通信的不断发展,它已经突破了作为技术工具的极限,已经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最为流行的交流方式,正在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