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的历史科学表述,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三卷,即通过资本的生产、资本的流通、资本主义全部关系的再生产三部分全面展示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其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而形式是经济学的。而马克思对资本的哲学研究,对资本历史地位的哲学思考,却以更明快的形式展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章”,在这里马克思对资本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资本论》第一卷有一句重要的话:“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77]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资本的文明面决定的。也就是说,与前资本主义相比,资本创造了一种更加文明的剥削方式。因此,在恶的本性之外,我们还必须了解资本的文明面。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78]为什么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而结果却导致了三个有利于呢?马克思认为,在古代,“在埃及、厄特鲁里亚、印度等地,人们用暴力手段把人民集合起来去从事强制的建筑和强制的公共工程。资本则用另一种方式,通过它同自由劳动相交换的方法,来达到这种联合”[79],“资本同(资本主义前的)统治关系的区别恰恰在于:工人是作为消费者和交换价值实现者与资本相对立,是作为货币所有者,作为货币,作为简单的流通中心与资本相对立”[80]。这一点,即在市场上,工人是作为独立的交换主体出现的这一事实,似乎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实,然而马克思却认为这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因为它从根本上打开了人类历史的财富源泉。也就是说,工人不仅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作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者,作为追求财富的最庞大人口群体出现在历史上,正是这种新颖的交往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社会的成就包含着工人的自觉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