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根本的出路在于科技。我国粮食产量之所以能够从1949年的1.13亿吨登上6亿吨的台阶,科技进步的作用非常关键。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体系,这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多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与农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并在实现自身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社会化农业,必须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培训结合,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导到千家万户,才能培育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不断恢复、完善和调整,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体系构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工作机制。2004~2014年,中央连续发出的以农业农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都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2012年,中央还专门发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农业科技为主题,明确界定了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提出“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总体来看,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农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在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大格局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