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基本矛盾的起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起源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归根到底,马克思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精神决定历史,从而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根本否认社会存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可以说,二战爆发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是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社会基本矛盾的起源_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客观规律?这些都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并给出自己的解答。但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唯心主义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才拿到了打开社会历史迷宫的钥匙,从而真正解开了社会历史发展之谜。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历史既不是英雄、伟人思想的产物,也不是上帝七天创造的,相反,历史是人们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在这种“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因此,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它回答的是人们怎样进行生产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怎样生产,也就意味着怎样生活。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根源。

第一节 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从大的角度来划分,无非归为两大类,即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方面)与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漫长历史发展中,受社会历史条件所限,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并垄断精神文化,因而统治阶级一直把精神因素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动力,认为满足人们吃、喝、住等物质需求的经济活动是低俗的、不值一提的。同时,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的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唯心主义历史观来麻痹大众的觉醒意识,使大众安于生存现状,从而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妄图使统治阶级永远居于统治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些思想家在对历史规律进行探寻的时候,或者更加注重的是历史发展中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认为是人们的思想动机,进一步说是英雄人物的思想或精神决定历史的发展及其走向;或者把历史发展归结于独立于人的、在人之外的某种自然精神的作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者,也试图对历史本质作过探讨,如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但归根到底,马克思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精神决定历史,从而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根本否认社会存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一、唯心主义对历史本质的探寻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的机群侵入波兰,进行狂轰滥炸,……历时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蔓延欧、亚、非三洲,先后有60多个国家,占世界4/5的人口卷入其中。无数的城市和农村变成废墟,几千万人被淹没在血泊之中。有人认为,二战的爆发完全是由希特勒此前所著的《我的奋斗》一书引起的,认为此书宣扬了种族复仇主义等一些反动思想,从而使纳粹分子发动了这场战争。甚至有些读者认为,如果早些时候,世界上开明的政治家读了这本书,加以预防,这场世界性的大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本书的思想,一个希特勒,竟然有这么大的神通,能够左右人类的历史命运!

让我们细细思量一下。希特勒《我的奋斗》这本书,对二战的爆发,或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绝不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精神的力量,不是人的思想,而是物质的力量。可以说,二战爆发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是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为了榨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不仅要残酷地剥削本国劳动人民,而且必然要实行侵略扩张的政策,疯狂地掠夺殖民地和别国人民。特别是1929年发生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斗争,最终导致二战爆发。可见,二战的爆发绝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愿望的结果。所以,对二战爆发抱这种态度的人,所秉持的,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是一种英雄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把少数历史人物或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动机看作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源,把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我国宋朝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认为,决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心的好坏,特别是帝王心术的好坏。在朱熹看来,帝王、英雄能够主宰历史。梁启超认为,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这些都是英雄史观的表现。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英雄造时势”。

与把英雄的精神、意志等主观的东西,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原因不同,还有许多人把“上帝”、“神”、“命”、“绝对精神”等客观的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原因。例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类的历史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就是由“绝对精神”决定的。这种“绝对精神”,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极为玄妙。它走到哪里,哪里就文明发达。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从东方向西方移动的,世界历史也就开始于东方,终结于西方。它以东方的大帝国中国、印度、波斯为开端,经由地中海,到了18世纪,“绝对精神”已经转移到了欧洲,所以,东方没落了,欧洲发达了,世界历史达到了它的顶点,也可以说,欧洲“绝对是历史的终点”。这是一种精神支配历史的观点,是在为欧洲统治阶级作辩护,这就是唯心主义大哲学家黑格尔对历史本质的解答。

唯心主义者在对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发展问题时,常常极尽贬低之能事。黑格尔贬低普通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英雄们建功立业。在黑格尔看来,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尤其是知道自在自为的意志即理性需要什么,则是深刻的认识和判断的结果,这恰巧不是人民的事情;人民只是一种群体,只是一群无定型的东西。因此,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只有英雄们建功立业,担负责任。人民与英雄之间绝对没有共同的地方。可以说,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黑格尔所持的,仍就是英雄主义历史观。

二、旧唯物主义对历史本质的探寻

18世纪,法国许多唯物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在历史发展本质问题上,都持一种“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如,爱尔维修反对宗教神学,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命题,主张环境决定社会的发展,好的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坏的环境会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的发展。他所说的环境,主要指的是政治法律制度,结论是:“法律制造一切。”而政治法律制度又是由占统治地位的人们制定的,是政治上层建筑,所以,“全民的美德,靠的是法律的完善,法律的完善,靠的是人类理性的进步”。他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居住在山地上的人坚决主张需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看到了地理环境作为“社会存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它却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因而这种观点依旧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就我国来说,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与春秋时期管仲的观点相同,他曾说:“夫世之所以为乱者……由谷食乏绝,不能忍饥寒。”又说:“传曰:仓廪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他力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用物质的原因去解释和说明社会意识(道德)的产生以及一些历史现象的出现。但是,他又把物质生活的好坏归结为自然条件,如风调雨顺或水旱虫灾,等等,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命定论。

旧唯物主义者对自然界的解释是唯物主义的,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却是唯心主义的。无论是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政治环境的爱尔维修,还是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物质因素的孟德斯鸠、管仲和王充。就前者来说,主张法律或理性决定历史发展,仍旧是用人们的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后者虽然看到了“社会存在”中的一些物质因素的重要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思考从精神转向物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不具有辩证法的精神,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完全归于自然界自身,归结于“老天”是否仁慈,并且看不到历史主体或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旧唯物主义者所持的观点,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他们的世界观,下半截是唯物主义的,而上半截却是唯心主义的,不具有科学性,并没有达到对社会发展动因的真正理解。

总之,由于历史的局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不仅唯心主义者的历史观点不能不是唯心主义的,而且连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他们对“历史之谜”的解答都是不科学的,都没有找到历史的“发动机”。社会历史领域,成了唯心主义最后的避难所。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将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中赶了出去,历史成为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得以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