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存在的“反射和反响”

社会存在的“反射和反响”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同时,马克思主义将“物质性”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发现了唯物史观,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结论。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产及其过程的反映,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有时候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候又可能预见到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的“反射和反响”_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第二节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反射和反响”

一、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同时,马克思主义将“物质性”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发现了唯物史观,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结论。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列宁说过,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人类的各种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科学理论、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例如,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本灵异小说中,对鬼神有大量的描写,但无论怎样神奇和荒诞,都不过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反映,而没能超出那个时代,它里面的鬼神就没有电视可看,没有手机可用……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存在是变化发展的,社会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必然会出现变化。社会意识的这种变化,或者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正相适应,或者早一些,或者迟一些,但无论如何,社会意识是不可能永远不变的。例如,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生产方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是朴素的、原始的公有观念、集体观念,那时不可能产生私有观念、个人主义等。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形式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具有阶级性,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一定的阶级意志和愿望。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再比如,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更新,以往的因循守旧的意识、闭关自守的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意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都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努力奋斗、刻苦成长的能力意识、竞争求存的生存意识、个性发展的自我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等大大加强。这说明,新的历史条件、新的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必然要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

总之,时代不同,社会意识也不同,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会有它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根源都深深埋藏于经济事实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产及其过程的反映,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其中,在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主要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道德、艺术及政治法律思想等,它们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射和反响”,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社会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致:社会存在优越,经济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先进的;相反,社会存在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倒可能是先进的,有时会成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例如,马克思曾以艺术为例,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他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绝不是由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还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的诗歌,意大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绘画等,都与它们自身所处的社会存在或者说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意大利,就社会发展水平来说,与现代社会相比,只能说是天壤之别。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却创造出了令今天的人类也无法企及的辉煌。当然,这种不可思议,也是可思议的。马克思认为,这种艺术与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相反,它同样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也许正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不成熟,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感官没有被更多的“物”所累,人们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艺术创造。因为各种艺术形式,无论是诗,还是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凭借感官,对自然进行的一种“模仿”。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历史学家、哲学家维柯指出,儿童们都特别擅长模仿,诗和各种艺术都只是对自然的模仿。马克思曾说过,希腊是“正常的儿童”。这样看来,希腊作为“儿童”,擅长于“模仿”的艺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艺术的发展与当时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另外,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候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候又可能预见到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的这两种独立性表现都是相对的,因为,旧的思想和理论不可能在其物质基础消灭后长久存在下去,新的思想理论也只能是在社会发展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例如,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已经进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时期,封建社会的意识也会接着变化和跟进,虽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缓慢的,甚至可能是艰难的,但它一定会发生变化,为我们所改造和吸收,从而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不可能长久地原封不动地存在下去。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不同的反映。但因为都是以社会存在、经济发展为基础,反映的对象也都是同一个社会的生活整体,这就使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不是僵死的、隔离的,而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作用。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些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以艺术和宗教为例,二者相互影响,并曾有过完美的结合。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中,艺术作品都有宗教意义和宗教目的,例如,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雕刻作品,多数都以描绘圣经故事或者圣徒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按圣经故事来创作的。描绘的是: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再比如,道德与政治也是相互影响的。柏拉图主张,道德决定政治。当然,他的道德准则,是严格的政治实用主义,道德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道德不过是政治的保健术而已。法律和道德同样相互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以此规范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和秩序,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也需要道德意识、诚信意识,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效益。因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内含了诚实、信誉、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元素。人们都比较相信老字号产品,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老字号产品就是对产品质量和信誉的一种道德承诺,因而它能够吸引稳定的消费群体,并切实为经济主体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财富。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样具有历史继承性。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有一个评价,在恩格斯看来,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社会主义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事实中。这就是说,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同它以前的思想成果、思想资源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无中生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是对这种真实的历史继承关系的概括和写照。

就社会主义的“人权”来说,它是逐步发展的,不是某一天像苹果落地一样,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人权思想与以往的人权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历史继承性。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难以维持温饱,因而在部族战争中所产生的战俘都被杀掉了,有的甚至被吃掉了。因而,在原始社会,并不存在人权的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人们也发现保留战俘、强制其劳动是有利可图的,于是战俘逐渐转化为奴隶。从战俘到奴隶是一次历史的进步,它说明人的生存权已被提到历史的日程,人权问题也从此成为社会意识中的话题。人权观念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生、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惨无人道,只把奴隶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可以随意打骂、出卖、体罚,甚至处死,奴隶们几乎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但在奴隶社会后期,社会意识中出现了“仁”的观念,夏桀、商纣、周平王一类的暴君奴隶主已受到社会的谴责,奴隶制社会也逐渐为封建社会所代替。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农民)已经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由于农民无地或少地,终身被束缚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庄园里,于是“均田地”、“等富贵”成为农民阶级的斗争口号。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响亮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摧毁了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实现了人权的解放。资产阶级虽然打着人权的旗帜推翻了封建等级制,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越加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工人所具有的自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暴露出其虚伪性。在马克思看来,人权,归根到底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权利。这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只有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才会得到保证。由此可见,人权思想是在不断地进步的,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对以往人权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社会意识是前后相继的具体的历史现象,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与先前这方面的思想成果有着继承关系。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儿童教育还把有着悠久历史的《三字经》,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启蒙读本。其中,古代的一些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都表明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其原因有二:其一,不管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社会意识,都有它的“客观原型”,归根到底,都是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状况、矛盾以及矛盾各方面的趋势和要求的反映,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要求、推动这些趋势的内在要素和作用。其二,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具有指导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对社会生活有任何指导意义的社会意识是不可能产生的,这是人类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不同之处。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所谓“批判的武器”,就是指理论意识,理论意识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因而列宁也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些都是对社会意识所具有的反作用的有力说明。这种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甚至有时候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理论的指导,我们国家恐怕就很难及时地、顺利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对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还要作质和量两方面的分析。从质上说,社会意识在性质上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性质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例如,诚信与失信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社会意识,它们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也根本不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是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的通行证,是一种经营准则。相反,如果某一企业不具有诚信原则,而是失信于消费者,那么,等待这个企业的只有破产的命运。从量上说,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发挥,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等区别。只有广泛地、深入地被人们接受的意识,才能最终形成具有长久影响力的社会意识。反之,某些偶然的、个别的社会意识,则不会对人们产生长久或重要的影响。换言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要由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来决定。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被群众所掌握。所谓彻底的理论,就是以“人”为根本的理论,就是为人类谋幸福的理论,就是为人类解放服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彻底的理论”,一种先进的和科学的理论。总之,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