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和文化

科学技术和文化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软件”,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之一,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最终改造,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和文化_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第三节 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软件”,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之一,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科学与技术的总称。科学与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各个领域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科学技术”中的“科学”,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所谓自然科学,是以人们对自然规律和本质的正解反映为内容,以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逻辑形式表述的知识系统。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形成的各种技能、工艺、设计和操作方法等。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技术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解决应怎么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这里,科学与技术两者相辅相成,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最终改造,实现共产主义。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利杠杆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时代;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众多高科技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例如,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石器;机械农具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也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深海海底。2012年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多次下水,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这必将促进中国的深海生物考察、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等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第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主要不是减轻或替代人的体力,而是替代或延伸人脑的部分职能,是一场智能革命,是人脑的一次解放。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的最突出成就,它使人类日益从笨重的、有危险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使人变得更聪明,把人们的智力放大了千百万倍,全面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学技术革命不但使传统的工农业生产部门和运输业等面目一新,并且造成一系列新兴的生产部门,即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兴起。例如,网络服务业。当今世界,电子计算机在第三产业的渗透最为广泛,第三产业已成为拥有计算机最多的部门,由此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力:拓展了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导致了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创造了全新的服务方式。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其次,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古人只能望月寄思,现代人就没有这种烦恼了,无论相隔多远,都可以“见面”聊天。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予人们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和活动,为人们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最后,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是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经人脑的归纳而形成的思维定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分析、评价进而建立概念的手段。它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更。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看,在古代,以农业为主,人类刀耕火种,靠天吃饭,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然而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类无法理解复杂的自然现象,只能以直观思考、猜测来解释自然,因而产生了神秘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在近代,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进入到搜集材料的阶段。它注重对细节的了解,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方式,把自然界当成一个既成事物,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研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一方面越来越深入,但另一方面也越来越狭窄,于是就形成了撇开总体联系、孤立考察事物和过程的机械思维方式,也叫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牛顿力学的建立和证实,使机械思维方式逐步成为工业时代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人们把牛顿力学的基本概念作为量度和评价一切事物的准绳。牛顿的物质运动观、时空观、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人们思考、分析问题的基石,支配着他们把化学、地质学、电磁学,甚至生物学等领域中不同质的物体运动变化统统纳入机械运动的框架。

在现代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因。信息科学技术是综合多学科而出现的一门交叉科学技术。它起源于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一体化,信息科技革命由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系统论、控制论、数学、生物学、电子学、心理学等学科以及系统工程、自动化、遥测、通信等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信息科学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的认识对象发生变化:任何思维对象都不是孤立于环境之外的,不具有内部要素和结构的质点,而是按一定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信息科学技术的出现要求人们的思维方法发生变化:要从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去把握客观对象,思考和解决问题。思考问题要具有整体观点,动态观点,择优观点等,以达到优化思维的目的。这就产生了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在现代条件下,对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具体化,是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发展了辩证思维方式。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的需求归根到底决定着科学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了生产实践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由原来的生产——技术——科学,转而成为科学——技术——生产。将科学率先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投入生产当中,就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说明,科学对生产具有向导的作用。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强国,就在于国家的科学技术创新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硅谷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证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实现最伟大的复兴。

(二)科技异化: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重性作用。它既可以通过变革生产力的诸要素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产生科技异化,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而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全球问题”,科技产生异化,负面作用不断增强。现代科技并未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为人们带来空前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技术正在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并进而强化了工业社会对人的统治。比如,由于对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在从事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控制手段,从而产生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另外,由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同样可能导致科技异化,带来诸多消极后果。马克思这样评价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作用:“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无助于人们健康幸福,相反,还把人沦落为工人,变成“奴隶”,产生了人的异化问题。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那么,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本身呢?怎样才能解决科技带来的异化或“全球问题”呢?

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且具有惊人的表现,于是出现了“技术决定论”思潮。它分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两派。乐观主义技术论主要代表人物有,丹尼尔·贝尔、阿·托夫勒等人,他们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经济一体论社会”、“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浪潮”等新概念,来表征现代社会的变化。由于新技术革命,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又因为现代计算机、遗传工程、新型结构材料、海洋开发以及航天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致使乐观主义者们认为,科学技术将解决当前西方社会的种种难题。相反,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则把科技看作是与人相敌对的异己力量,妄图把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人的异化以及“全球问题”归罪于科技进步,以马尔库塞、弗洛姆为代表。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强调,技术的合理性已经转化为政治的合理性,技术受到顶礼膜拜,而人则成为工具化了的人。还有反科学主义者,把失业、战争、环境污染、民族文化的衰退、某些人的精神堕落等,都看成是科学的罪过,甚至主张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乃至原始状态去。显然,无论是技术乐观主义者还是技术悲观主义者,两者都是在走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马克思主义承认,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不足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以及解决所有社会难题。当然,只因科学技术具有负面作用而悲观地主张回到原始状态,也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因科学技术使用不当而带来的消极后果,人类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力求避免。例如,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等;而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本身带来的消极后果,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及被剥削问题,只能靠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实现。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曼哈顿”工程的主要参与者,与不下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完成了制造原子弹的工程。科学家们制造原子弹的目的,是要人们清楚原子弹的威力所在,以警告人们不要轻易使用原子弹,尤其不能用来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危害和平。但当美国于1945年8月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大量无辜生命和重大财产损失时,让爱因斯坦更加清醒地看到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更加验证了他早在1931年说过的话。1931年,在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大学生的讲话中,爱因斯坦说道:“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沃尔特·本雅明也认为,没有任何一份文明的纪录不同时是一份野蛮的纪录。这些都是对科技异化的深刻反思。

二、文化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解决基本矛盾的手段和方式,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文化概念外延十分广泛,通常在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上使用。广义的文化把文化理解为人化或社会化,即凡是经过人或社会加工过的东西都是文化,它体现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狭义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它包括精神领域里的一切,如思想、意识等主观活动及其成果。通常人们把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使用,这种文化便是狭义上的文化,即把它看成观念形态或精神文明,主要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当然,非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和语言等也在狭义文化之列。狭义文化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相对,它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所要讲的,主要是指狭义文化,它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从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和终极的角度来看,经济起基础的决定作用,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应,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作用虽然不都是积极的,比如,传统文化就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但是从整个人类发展过程看,没有文化就不会有人类社会,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有助于解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它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的功能(作用)与文化的价值紧密相连。任何文化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体现了人的价值性。因此,文化的功能正是文化价值本身的实现。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信息功能。只有人类才有文化。动物的所有生存能力,都是基于物种自身的特定遗传本能来实现的,而人类除了具有生物遗传机制外,还能够实现由生物遗传机制向社会遗传机制的飞跃。正像马克思说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因此,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例如,蜜蜂可以用舞蹈的姿势和速度向其他蜜蜂指明方向和食物所在,鸟儿会用歌唱招呼同伴,海豚会发出吹笛一样的声波传送情况和命令,等等。但它们的信息交流都是由生物遗传决定的,很少发生变化,仅仅局限在第一信号系统的范围内。人类则与动物不同,人类能够通过社会遗传而进化,这就是文化的信息功能所在。文化具有人类社会约定的符号系统,能起到固定、表达、储存、传递和加工社会信息的作用。也就是说,文化不仅充当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记事本和贮藏室,而且可以对它们进行复制和加工,从而使社会信息的传递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能够把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联结在一起。文化的这种信息功能,使人类的知识、智慧不致因个体的消失而消失,使社会经验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因此,文化是人类的“社会遗传密码”,具有历史继承性,它不断地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进步。

其次,教化、培育功能。人类创造文化,但文化反过来也会影响人、塑造人。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这就是文化的教化、培育功能所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对社会进行精神统治的重要手段。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系巩固社会制度,调控并保证、规范社会正常运转,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作为统治阶级的文化,是统治阶级所在社会的主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伦理规范、政治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的总和,是一种极强的精神催化剂。一方面,无论在理论层面、行为方式层面,还是在社会心理和潜意识层面,文化都要发挥它的教化和培育功能,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文化具有思想的统摄性。文化对社会成员行为思想起着导向、鼓舞和凝聚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统治手段,在规范社会运转,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社会发展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功能。文化作为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有的动物偶尔也能制造出简单的工具来求得生存,但它并不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完全是出于本能的活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创造出改造外部世界的手段,并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改造外部世界的基本手段,就是文化活动模式。比如,在封建社会,农民以简单铁器、牲畜从事农业生产,而当代农民则是机械化作业,这就必然形成不同的活动模式和社会发展程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文化特别是它的活动模式的每一次重大更新或优化,都会改变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带来新的更高级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除了重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以外,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因为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有利的精神武器。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方针是不可动摇的。但文化并不仅仅是经济的附属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已经直接体现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因为文化需求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必然成为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拉动力量之一。文化在经济与政治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沟通作用。另外,文化也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

21世纪是世界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竞争日益加剧。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较量过程中,经济因素的地位逐渐上升,文化因素也随之上升。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诸如,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独具匠心的书画雕塑,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这些都令世人推崇备至,惊叹不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浑厚的历史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例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筑起了中华民族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当今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源泉。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进步程度。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中华民族想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必须要有伟大的文化,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