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柏坡精神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

西柏坡精神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实践活动既是我们汲取力量的源泉,也是今天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面镜子。因此,必须不断强化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课题研究,不能让“过时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以西柏坡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史表明,任何优良传统都蕴含着探索创新,任何进步的改革创新和发展都包含着对优良传统的继承,而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发展创新都应立足现有的历史条件,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研究意义_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基于历史视角的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质的改善,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与当年党中央从西柏坡到北京时的形势却极为相似——巨大的胜利与巨大的考验并存。开展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课题研究,科学总结我党西柏坡时期精神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把握党的精神建设的规律,增强和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活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彰显党的先进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开展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课题研究,有利于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精神家园是人思想的圣地,灵魂的殿堂,它同物质家园一样是人生活中必须坚守和勤于管理的地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3]虽然历史条件变化了,但我们的立党精神没有变,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过时。

西柏坡时期,我们党面临着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工作重心转移、即将全国执政等重大艰巨的任务,加强党的精神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党中央根据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状况,对党的精神建设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在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方式,党的精神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时,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实践,开启了新中国党的精神建设之源,许多成功经验至今仍然具有指导作用与启发意义。比如,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即将走上执政地位,面对如何打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以史为鉴,明确提出“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拒腐防变,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实践证明,“两个务必”科学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应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的历史性课题,为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腐化变质,永葆革命者本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产生于中国革命斗争中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动力。

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实践活动既是我们汲取力量的源泉,也是今天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面镜子。平时,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一辈。这就是在用革命精神鼓励自己。新时期的每个共产党员作为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者,必须勇于担当使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所提出的“进京赶考”表现了一种忧虑,一种严阵以待丝毫不敢放松懈怠的精神。这种“赶考精神”是永远不可抛弃的,如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了严格的自律性,脱离群众,沉溺于个人的欲望,“考试”就得不到好成绩,并会使党的事业遭到巨大曲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进行转轨。这一转轨过程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蔓延,部分党员腐败堕落,大搞不正之风,忘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都是危险的信号,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强化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课题研究,不能让“过时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通过重温这段伟大历史,就会增强每个党员的党性修养,心中增加很多正能量。

(二)开展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课题研究,有利于增强党的精神理念认同

政党精神不是成于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西柏坡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身上体现出的良好精神风尚,虽然是在西柏坡时期得到充分的展现,但却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成立之日起用几十年时间长期自觉锤炼的结果。而且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又需要我们去精心维护。因此,我们必须把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作为党的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使之能够长期被用来引导党员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全体党员的精神支柱。开展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课题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我们党的立党精神的认知与认同,也能增强我们今后继续推进党的精神建设、弘扬西柏坡精神等党的精神的自觉性。

值得提出的是,一些同志由于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历史缺乏正确认识,往往把革命传统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对立起来,不知道党的优良传统是动态发展,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从而割裂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的历史联系;不理解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主要应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精神、含义,而不是对具体做法的搬用、套用和翻版、再现。比如,一提“艰苦奋斗”,就与敝衣粗食混同起来,就认为是过清苦的日子,似乎就决不能锦衣美食。其实,我们革命和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提倡艰苦奋斗,主要是发扬革命前辈那种敢于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奋斗精神,为实现现代化而艰苦创业,锐意进取,是要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不忘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应该说,革命传统与改革开放精神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我们必须充分从整体上把握体现优良传统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既要讲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革命传统,也要讲新中国成立后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所形成的新的优良传统,否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又脱离时代要求。

党的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性。它来源于我们党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提炼、升华,同时又指导着我们党的实践。离开了实践,党的精神之花就会凋谢枯萎。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历史精神,又是一种时代精神,本身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西柏坡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史表明,任何优良传统都蕴含着探索创新,任何进步的改革创新和发展都包含着对优良传统的继承,而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发展创新都应立足现有的历史条件,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三)开展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课题研究,有利于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所有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以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面貌出现和存在的。党的先进性不是空洞说辞。它不仅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员标准、党的组织制度、党的纪律等相对于精神而言的外在规定层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外在规定性已经内化为全体党员自觉遵循的信条和信仰,外化为每个党员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党的整体形象。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是贯穿党的精神建设始终的一条红线。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党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党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力量是十分薄弱的。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党不仅成长为一个有8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而且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国家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曾经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特别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先后失去执政地位,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连续执政6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先进的革命精神有无限创造力,对社会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对此,邓小平同志就阐释得非常准确:“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4]今后,我们党还将继续执政下去,但靠什么继续执政?关键之一靠的就是一脉相传的优秀精神。现在党内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许多都直接或间接与没有继承和弘扬党的优秀精神有关系。解决党内矛盾、处理党群关系、消除腐败现象,良方之一就是靠弘扬党的优秀作风。良好的作风是抵御消极现象和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保证,不好的作风往往是走向消极腐败的助推因素。因此,开展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课题研究,是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要求。

总之,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完成艰巨任务,面临历史性大转折时代进行的一系列党的建设活动的重要部分。其成功探索和创新、突破,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精神建设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有些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历史活动,总结成功的历史经验,吸取其历史教训,继承西柏坡时期党的优良党风,弘扬西柏坡精神,努力圆满完成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认真开展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研究,总结其历史成功经验,从而更好地把握党的精神建设的规律,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