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回顾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回顾

时间:2023-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当前的研究成果有待全面梳理总结;另一方面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才能推动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不断进步。下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状况予以简要介绍。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回顾_历史时期长江中游

二、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回顾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且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人地关系存在多样性,因此区域环境史研究能更深入地揭示人地关系演变的复杂性。区域的划分方式通常分为行政区模式、水系统模式、地形模式等。就长江流域而言,水环境变化是影响本区域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江上、中、下游生态环境具有内在关联性,人地矛盾相似,因此长江流域可以作为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对象。透过区域微观环境研究,可以更深刻地、更全面地掌握中国生态环境演变的特征。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摇篮之一,虽比黄河流域的经济开发略迟,但亦曾经历过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逐渐恶化的过程。尤其明清以降,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不断开发,在平原和丘陵地区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甚或影响到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经济衰退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学者,分别从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气候、动植物、水文等诸环境要素的演变和区域人口运动、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等问题入手,初步涉及自然因素和人类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在吸收国外环境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中国环境史研究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开始尝试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究历史上长江流域人口运动、资源利用、社会变动等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之间的联动关系。21世纪初,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对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项目的资助,使系统研究长江流域环境史的专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42]据粗略统计,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主要著作有:蓝勇著《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杨怀仁著《长江中下游环境变迁与地生态系统》(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和《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许怀林著《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张弛著《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杨果、陈曦著《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的江汉平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周琼著《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尹玲玲著《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张建民著《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建民主编《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世纪初以来,一批历史学、地理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大多以流域内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人口运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选题,其中尤以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对长江中上游,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对长江中下游,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对长江下游的环境史研究成果较为集中,成为推进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力量。[43]

据粗略统计,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研究长江流域环境史的论文将近200篇,其中21世纪初的论文接近半数,这表明在21世纪初,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发展较迅速。这些论文或探讨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环境变迁的阶段性特征,或分析长江流域气候、植被、动物、水文等的变迁;或探讨环境变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或揭示人类经济活动所引起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湖淤积等环境恶化问题;或研究人类对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利用。随着学术界对历史时期长江流域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生物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各领域关于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一方面当前的研究成果有待全面梳理总结;另一方面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才能推动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不断进步。下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状况予以简要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