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原则,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要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时代观、国家观、文化观和生活观教育。
一、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时代观教育
时代观是人们对一定历史阶段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总体认识与看法,集中体现人们对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等方面的观点和认识。时代是反映社会发展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并具有自己基本特征的社会范畴。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8]而时代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基于不同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人们的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9]从总体来看,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各类问题,是民族地区基于自身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状况对转型发展时期城市化、现代化应对不足而导致的一种不适应的体现,反映的是民族地区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否正确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正确看待现代化和自身发展能力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必须着眼于时代的高度,加强时代观教育,这既是回应时代要求,也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时代性、科学性原则的必然选择,对民族地区群众正确把握时代特征、明确时代使命、弘扬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教育引导民族地区群众认识到城市化、现代化是时代的趋势。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今天,坚持开放发展、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民族地区不可阻挡的潮流。民族地区要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确面对民族地区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不断深化改革的决心、不断增强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任何故步自封、僵化教条的发展都将难以收到实效。
二是要教育引导民族地区正确看待民族地区的发展差异,引导他们认识到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条件受限、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发展观念落后等因素都是构成民族地区当前相对落后的原因。民族地区只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积极更新观念,加快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认识到我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几百年才走完的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等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呈现叠加式的效应,从而使得当前民族地区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民族地区群众要理性、客观看待。
二、注重加强对群众的国家观教育
国家观,即对国家的看法和态度。加强国家观教育,就是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融合、交往和抵御外辱的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成为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看到在当前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民族地区部分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淡薄的问题,这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在西方“分化”和“西化”的图谋下,走上民族分裂的不归路,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观教育,对于维护民族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管理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加强“五个认同”的教育,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引导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就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有国才有家,无国难有家。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祖国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无比的热爱之情;要引导他们认同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唇齿相依的大家庭,各民族平等相待、共同发展,不存在超越中华民族利益的特殊民族利益;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地区群众应该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弘扬者;要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历史选择。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梦”。
二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使民族地区群众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加强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果的宣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奉献自己的力量;要坚持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以维护国家主权、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自觉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是要加强民族与宗教政策的教育。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认识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无论先进还是落后,都是平等的,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要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家帮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自由;要教育民族地区群众认识到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利用宗教活动从事破坏的行为。民族地区群众要增强宗教辨别力,自觉抵制极端思想的渗透,共同维护民族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四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引导民族地区群众认识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部分民族地区日益凸显的恐怖主义、贩毒走私、环境破坏等不法行为不仅损害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而且危害了国家安全,必须依法依规处置,民族地区群众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坚决打消不法分子利用民族纠纷和极端宗教思想制造事端、分裂祖国的想法,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
三、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文化观教育
作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都因其政治经济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成为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共同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而文化观,就是人们对文化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的文化观,决定着人们对文化的比较与选择,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行为方式以及在一定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观教育,就是要在民族地区大力宣传和倡导先进、健康和积极的文化理念,引导人们在多元的文化因素面前,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为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铸就坚实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不可否认,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构建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起到了重要作用。应当看到,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的纠葛与挣扎,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压力。因此,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观教育,既是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文化性原则,也是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力度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关系。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认识到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先进文化包涵着民族文化中的合理因子,对民族地区社会的现代化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指导思想;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认识到文化的时代性与稳定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现代化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现代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固守传统,死守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相对立将难以实现民族的长远发展;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认识到全球化对民族地区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充分汲取全球化带来的先进思想、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跨越发展。要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渗透保持高度警惕,自觉抵制西方的不良文化,确保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
其次,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正确看待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文化都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地区文化日趋多样,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并不必然会导致民族地区自身文化的消失。虽然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文化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失势,但是,民族地区的医药、服饰、音乐、舞蹈等优秀文化反而会借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正是一个民族文化再生与创新的过程,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地区群众要具有文化的自信。
最后,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社会管理的创新离不开风清气顺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队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制度文化的科学规范,离不开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建设。要自觉用文化创新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注重加强对群众的生活观教育
“生活观,即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看法,其本质上是人生观问题,又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种全新的生活观,是依托于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观的。”[10]在人的一生中,人们总会面临生老病死、荣辱义利等各种考验,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要看到,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满足人的需要。能否具有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要看到,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必然会触及多方的利益,例如,因旧城改造而引发的补偿、拆迁纠纷;因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的干群纠纷等等,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部分群众身上不和谐、不正确的发展观、绩效观、开放观等问题,突出反映了民族地区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关乎自身生存、发展等生活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因此,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观教育,就是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是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努力克服不良的生活习俗。引导他们坚决抛弃小富即安、多子多福、“平均主义、不敢冒尖”和“等、靠、要”等错误思想,积极借助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依托民族地区在沿边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契机,结合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和自然优势,推动经济的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要努力克服不良的成规陋习,树立衣装整洁、举止文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新观念;要努力克服“怕字当头,遇见困难绕道走”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勇于拼搏的观念;要着力改善居住环境,营造整洁、卫生的生活空间。
二是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引导他们认识到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民族地区要发展,必须要发展民族教育,大力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民族群众要坚定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更高的教育。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学习养殖、畜牧等科技知识,通过勤劳致富、技术致富改变生活境遇。
三是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认识到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不能建立在无节制的开采和损害子孙后代发展上;要改变落后、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严禁烧山取炭、滥砍滥伐、违法狩猎,守护好民族地区美好的山川、河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秦永章:《简论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现代化的冲突及其改革》,《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5]李堂、刘剑波:《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2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7]高中建、何晓丽:《文化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功能探微》,《人民论坛》2012年第9期。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10]朱鲁子:《对生活的重新阐释——探讨价值观的一个可能视角》,《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第12期,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