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演变

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演变

时间:2023-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演变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研究,大多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考察长江水系的水文演变,较少关注水环境演变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关系。杭宏秋、蓝勇、郭声波探讨了长江流域的农业垦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水土流失最终引起长江水系清浊变化。[90]张祥稳、惠富平的研究认为清代长江流域山地垦殖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加剧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及湖泊的淤塞,为近水居民与水争地提供了条件。
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演变_历史时期长江中游

(五)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演变

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研究,大多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考察长江水系的水文演变,较少关注水环境演变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长江荆江段、汉水下游、三大湖泊等水系,对其他支河及众多小湖泊较少关注。长江流域三大湖区是水环境研究最早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魏嵩山、张修桂、谭其骧、卞鸿翔、龚循礼、周凤琴等均从地理学角度,探讨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等湖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演变历程。[77]荆江历来是长江堤防中最险的河段,20世纪90年代成为长江流域水环境研究的另一热点。张修桂、周凤琴、李长安等多从地理学角度,研究荆江河道的变迁及其阶段性特征,其中张修桂、周凤琴、林承坤、周魁一等还探讨了江湖水系间的相互关系。[78]杨果、陈曦考察荆江河道及洲滩的历史演变,认为自然因素是主要动力,唐宋至明清以后人类活动起了加速作用。[79]张修桂和鲁西奇等对汉水下游的水文演变以及江河关系进行了研究。[80]长江其他河段及支流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有石尚群等研究了南京段长江河道变迁;[81]刘益辉等研究了赣江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82]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蔡述明、刘沛林、周宏伟、吴宜进等开始从人地关系的新角度,关注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水环境对策、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83]张建民对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的矛盾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84]黄锡之尝试从清代苏州府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污染河流水质个案,探讨清代长江下游地区染坊的发展对水环境污染问题,拓展了水环境研究。[85]尹玲玲以明代河泊所的置废为视角,研究江汉平原湖泊湮废的时空特征,独具匠心。[86]肖启荣、冯贤亮等开始从环境史的角度研究传统的水利社会问题。肖启荣通过明清时期汉水下游泗港、大小泽口水利纠纷,探讨水利环境变化中地方社会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冯贤亮通过清代江南平湖横桥堰的水利环境变化,探讨生态环境演变与水利兴替的关系。[87]

从20世纪80年代始,杭宏秋最早关注历史上长江水系清浊变化与水土流失问题。[88]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长江水系的水土流失问题,柴宗新、范建容、林承坤、潘少明探讨了长江上游地区人地演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柴宗新、范建容认为1644年是长江水土流失加剧的临界点;而林承坤、潘少明则提出宋代长江干流明显变混浊。[89]杭宏秋、周宏伟探讨历史上长江清浊的阶段性变化、影响长江清浊变化的环境因素,认为长江清浊变化不仅与气候等自然因素有关,更与人类的过度垦殖有关。杭宏秋、蓝勇、郭声波探讨了长江流域的农业垦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水土流失最终引起长江水系清浊变化。[90]张祥稳、惠富平的研究认为清代长江流域山地垦殖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加剧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及湖泊的淤塞,为近水居民与水争地提供了条件。[91]张生、朱诚、李义天等考察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历史和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9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水环境异常变化形成的水旱灾害引起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寻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根源。朱诚、刘沛林、黄忠恕等探讨季风气候、太阳活动、地震、厄尔尼诺、气温变化等自然因素,在长江流域水早灾害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并试图找出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93]张建民、郑哲雄、张国雄、李文澜、张修桂、左鹏、许怀林等从灾害史角度,探讨历史上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的阶段性特点、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其中,阮明道认为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十分重要,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张建民、张国雄、杨果、刘沛林、张修桂、左鹏等人则强调围湖垦殖、兴修堤垸等人为因素,是历史上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度加剧的主要原因。[94]许怀林研究江西近代以来社会变异对自然环境的冲击,探讨江西境内水旱灾害与生态环境的关系。[95]张建民考察清代后期秦巴山区自然环境变迁对水利工程的影响,指出水环境的恶化导致频繁的水旱灾害,并引发本区的水利纠纷。[96]刘成武、钞晓鸿、佳宏伟等人从人、地、水三者关系的恶化,来探讨导致湖北水灾加剧的原因,并关注水环境变化对区域社会的影响。[97]施由民对明清时期江西圩堤、陂塘等水利建设持肯定态度,认为江西水利建设发展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利,而且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文化的繁荣。[98]王建革、孙景超深入探讨了宋元时期江南水环境变化对水利设施、圩田制以及区域乡村社会所产生的影响。[99]2002年11月14—16日,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主办的“环境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九州产业大学的宮崎洋一提交了论文《清代长江中游之洪水对策及自然观的变迁》,探讨了清代长江中游水灾应对措施及其中反映出来的环境意识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