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如何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这一要求?苏州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事业全局出发,根据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及江苏省委关于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部署,立足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06年初开始全面实施《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全面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探索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三农”发展的新机制、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新亮点,使新农村建设凸现了浓厚的“苏州特色”。
一、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基本做法
苏州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是以发展为基础的全方位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苏州各地紧紧围绕富民强村目标,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产业新发展,以城市化提升农村建设新形态,以经济国际化塑造农村发展新理念,实现“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真正做到空间形态上城镇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社会形态上既保持农村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发达先进的现代文明,逐步显现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这种特色充分体现在苏州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路径选择和个性发展上。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苏州各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一般都有规划。从规划的层面上大致可分为四类情况:一是以主流模式存在的新型社区建设,二是以原有规划的中心村的建设,三是在一级农田保护区内作为规划居住保留点的建设,四是建留区内作为暂时居住保留点的建设。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2006年,苏州各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一般是按照先易后难的路径,依托各级公共财政和村集体经济的投入,围绕累积发展后劲这一主题,从村容整治入手,或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或让现有的发展优势更优。从村庄整治内容上来分,大致也可分为四种情况。以昆山为例,一是以巴城绰墩山村为代表的与保护地方文化、突出古村风貌相结合的村庄整治;二是以淀山湖镇永新村为代表的与侧重居住保留点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的村庄整治;三是以千灯大潭村为代表的与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农民致富相结合的村庄整治;四是以锦溪镇计家墩村为代表的改善农村大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村庄整治。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认为,从建设特色来看,苏州和谐新农村建设可以分成4个类型。
一是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精品型。如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的马浜社区、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的东亭社区等是典型的“村改居”。亮点之一是“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以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提升城市近郊农村建设的新形态,同时,把环境建设、农民综合素质的教育,贯穿于社区建设全过程中,在政府牵头下,社区通过自治建设,推出一系列的便民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突出了社区和谐与人与环境的和谐。
二是农工商联动,就业充分,村级经济发达型。常熟支唐镇蒋巷村、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昆山千灯镇大唐村、周市镇市北村等同属经济发达村。他们在和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让优势更优、强势更强。特点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产业新发展,产业特色鲜明,大力发展和完善各种经济合作社,在发展和壮大村级经济同时,也为农民营造了良好经营和创业环境,让农民充分就业同走富民路,突出了乡村经济和谐与发展和谐。
三是碧水常在,绿色更浓,旧村改造型。昆山千灯镇大潭村等村,属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做法是根治“脏、乱、差”。经过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恢复了江南水乡原貌,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参观学习的样板。特点之一是易学,保持农村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使农村更像农村,突出了乡村生态和谐。
四是管理民主、邻里和睦,乡风文明型。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善于发挥群团组织作用,通过组建文艺演出队,开展“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活动,注重了农民的参与性。如昆山周市镇新镇村组建的“干群心连心”办公室,四名老党员主动参与干群、邻里关系的协调工作。特点是立足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党风促民风,以文化建设、基层政治建设促农村和谐,突出了乡村文化和谐与政治和谐。
从上述基本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市和谐新农村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基本做法:
一是按照中央和省里提出的要求,从苏州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城乡统筹,着力改善优化居住形态。强调规划定位是为了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期行为,防止重复建设,体现了政府行为的理性和务实。如,按照城乡统筹,进行一体规划,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尤其是在丘陵湖泊及其周边地区、城市与城市接壤地区、具有良好生产基础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建设永久性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展现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目前,苏州市121个示范村现已完成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了建设详规,按照分类指导原则,正在分层有序推进。如,针对目前苏州各地农民住宅过于分散的实际,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引导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尤其是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节约农村资源。
二是新农村建设既体现了“建”,又体现了“新”,探索了富农的新路径。在苏州和谐新农村建设中,有建设发展的新面貌,更有在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上走出的新路径。如,政府现已着手建设“四个万”的农业生产基地: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万亩特色水产基地、万亩高效园艺基地、万亩生态林业基地,实实在在地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农业的现代化问题,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同时,政府坚持以“三化”促“三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推行农村经济的股份化改造,积极推进“三大合作”改革(一是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土地股份合作改革,三是专业经济组织股份合作改革),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持续增收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实实在在打造了发展中的经济和谐,实实在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求。无疑,这是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受农民欢迎所在。
三是方式方法上尊重群众意愿,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既有引导,又有推动。实践中,苏州各地强化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和有的放矢,确保了新农村建设早出成效,出实效。如根据苏州乡村形态及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立了1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为城市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江南古村保护型等类型进行推进,以充分发挥示范村在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和功能配套等方面的引导带头作用。
四是凸显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尤其是突出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各地均在继续加快“三清”(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三绿”(绿色基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等工程建设,普遍推行建设适度集中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再如昆山周庄镇还将各村的环卫工作统一纳入全镇环卫体系,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这些公共投入和管理机制使苏州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切实得到改善,使苏州农村整体面貌有了明显进步。
二、苏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实践思考
总体上看,当前苏州和谐新农村建设已得到了市、镇、村各级领导相当重视,他们都能以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根本切入点,都是把村庄整治工作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来抓,并将村庄整治工作与村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与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与和谐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1)政策制度设计新,党委政府推动力强。市委专门成立了办公室,各市镇村都有相应机构,侧重抓好政策制度框架的设计。如公共财政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成为启动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2006年上半年,单是市级财政就已划出5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扶持,各区、市、乡镇也都各有相当投入,吴江已经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落实农村环境整治措施。
(2)发展目标明确科学,发挥了导向引领作用。苏州市委在实施和谐新农村行动计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苏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可用财力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80%以上;农村工业企业进入规划区的比例达到80%左右;加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农民承包土地面积达到50%左右,参加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持股农户达到80%左右;在企事业单位从业的本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老年农民养老补贴实现全覆盖;农村全面普及自来水,区域集中供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关镇达到85%以上,中心镇达到70%以上,其他镇达到50%以上;村务(财务)公开达到100%;形成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镇和示范村。”围绕这个目标,各市区又进一步细化、实化。如《昆山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2006—2010年)》细化成五个方面47项指标,其中在管理民主方面,还提出“村委会直选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率均达100%”的子目标。现在,全市村党组织都在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制定本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
(3)党委政府工作重点突出,鼓励基层组织率先探索创新。如何做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近年来,苏州市委一贯要求和鼓励农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把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村镇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建设的关键,当作工作的重点。张家港塘桥镇韩山社区就是在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三年前是个偏僻的普通乡村,村级可用财力不超过100万元,环境面貌一般,老百姓过着散居村落式的生活。2002年初,韩山村抓住中心城镇建设东延的机遇,走出了一条接轨城镇的农村社区化路子。该村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目标,博采众长,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了新一轮建设蓝图。随着新型社区建设和“先锋村”创建活动的推进,村民传统散居生活方式向集中居住转变,传统村务管理向社区服务型转变,村级经济日益发展壮大。短短几年时间,300多套新型住宅拔地而起,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建立,已经形成工业集中区、村民集中居住区、商业贸易区、外来人员集宿区、求助服务区五区相连的格局,至2005年,村级可用财力达到38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200元。
(4)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壮大了村域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长期以来,苏州各级组织始终都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富民当作第一目标。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村党组织成员都是始终把富民强村作为第一要职,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把全民创业作为促进村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本村的产业优势,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确保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增强了为群众办实事的经济实力。这是苏州农村产业集群、板块经济形成的基础和有生力量。如昆山千灯大唐村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上有十条措施:一是加大投入稳农业。大唐村现有农田550亩,由经验丰富的村民承包,村里不收一分钱,还提供操作、灌溉、治虫、收割等一条龙服务,农户种田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二是扩建厂房抓收入。村里以富民合作社的形式用村民入股的资金建厂房、造打工楼,已完工出租的标准型厂房7.6万平方米,有34家内外资企业落户。三是利用水面兴渔业。村水域面积较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村有101条从事水产的船,除了捕捞外,还进行异地运输,村里将低洼地改造成鱼塘,养殖特种水产。四是鼓励村民办工业。印刷是村的支柱产业,起步早,覆盖面广,在发展村级印刷厂的基础上,村里鼓励有技术的村民自己办厂。五是全民入股增收入。依托富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后吸纳民资1600多万元,有876户农户入股。六是私房出租搞物业。村紧靠千灯镇区,外来民工众多,村民利用空闲私房出租,房东经济成了村民致富的新途径。七是安排进厂保收入。除了一批有一技之长、头脑精明的村民自己办企业、搞物业外,落户在村的内外资企业优先面向本村“4050”年龄的村民招工,使这批人有了合适的岗位和稳定的收入。八是特困人群包就业。尽管村民都有工作,村里把一些老、弱、病、残人员组织起来,建立了绿化除草队、河道保洁队、卫生清扫队,使他们也能自立,村里对这些贫困家庭人员还破例送红利。九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村里通过组织建筑队、运输队,开辟商饮、服务业等,增加他们的收入。十是土地补偿有收入。小城镇的开发和发展,占用了村民土地,为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收入和基本生活,市镇按标准每年发放土地补偿金。
(5)社会事业发展成为工作重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获得普遍重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苏州各级政府都能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整治的要求,加快村庄建设和环境改造步伐,促进村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各地农村的文化活动室、计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社区医疗所已得到相当普及。这些社会事业建设,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6)民主管理务实推进,和谐文化凝聚民心。苏州各地农村党组织都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以及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实抓好社会治安和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加强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落实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调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有利于在农村加强党的合法性并使党更加受到农民的欢迎,村民自治所带来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感也像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释放了农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如昆山周市镇市北村在2006年11月9日举行决策听证会,32名代表就是否要建设某一项目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全票通过了村两委会的项目建设方案。这是村级重要事项听证制度在昆山全面推开的一个缩影。“从‘我要为百姓做什么’到‘百姓想要我做什么’”,这就是听证制度引入乡村行政决策的意义,它正确处理了基层党组织依法执政和依法自治的关系,处理了两委关系,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带动村民自治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张家港市韩山村还把“先锋村”创建与文明社区、健康社区、绿色生态社区、文明家庭、特色家庭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融为一体,引导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村民积极参与各项创建活动。村里多次举办球棋类、书画、法律知识、体育等竞赛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老年人加入健身、艺术操行列,许多农户成了收藏、盆景、音乐、书法等文化特色家庭。乡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村民们享受到了新农村现代文明。
(7)基层党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组织保证坚强有力。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都能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上来加强村班子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切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开展争优创先的“先锋村”建设,使农村党的建设与和谐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苏州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实践中勇于创业、创新、创优,争显身手,大有作为。苏州新农村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充分说明了基层党组织为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党的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眼下的苏州和谐新农村建设活动主要定位于物质层面,最大的亮点是统筹城乡发展与富农;主要内容是建设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创新农民增收新机制,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具体做法是先试点,再行推广,仍属于地方政府主导型。显然,苏州和谐新农村建设今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和谐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农户、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苏州各地农民在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参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愈来愈大,我们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政府应逐步减少干预,逐步淡出,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真正让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主体,真正让社会各种组织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注释】
[1]本文为2006年校级课题,入选全省(江苏)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获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