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维
一、嵌入式概念的提出
“民族互嵌”是“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简称,最早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被提出,2014年9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被重申。由此,“民族互嵌”开始作为全局性的民族工作方针,成为民族工作领域的顶层设计之一。“嵌入”概念本是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术语,如今已经开始被运用到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相关领域,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外延含义也在学界相关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拓展。根据第二次新疆民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的“推动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互嵌”主要是指在民族交往联系中,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联结互动或者某个民族的社会联结镶嵌于其他民族中。“民族互嵌”主要强调民族社会相关构件在民族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变化,目的是打破民族交往过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社会结构的分隔,实现不同民族的有机互动和良性交往。“民族互嵌”在形式上则体现了民族发展过程中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的你连着我、我连着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关系状态。2014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推动建设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通过《意见》我们可以看出,“民族互嵌”并不仅仅在于建立相互嵌入式社区环境,其主要目的和实质是促进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主要内容的良好民族关系的发展。尽管“民族互嵌”针对特定地域提出,但该理念具有普遍适用意义,是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理论新发展。“民族互嵌”具有深刻的内涵,并不只是简单的民族散居或混居,而是指民族长期的交往与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相和、文化相美、经济相通、生活相近、居住空间相同的一种紧密团结、亲密无间的民族关系状态。这种关系状态不仅仅是指居住格局和生产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文化、思想以及情感等精神文化关系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想相和,指精神方面的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融、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良好民族关系状态。二是文化相美,指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异质文化在长期交往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接触和碰撞,在互相汲取和学习的过程中最终走向交融,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感受多元文化魅力的同时实现美美与共。三是经济相通。经济相通是“民族互嵌”的内在动力,反之,“民族互嵌”也为各民族的经济来往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化社会中经济相通是实现和稳固“民族互嵌”的重要途径。四是生活的相近,随着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各民族在生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行为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频繁交往交流成为可能,各民族在生活上相互汲取、相互借鉴,彼此之间相容与共。五是居住空间相同。“民族互嵌'第一层含义就是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建设。民族间居住地域的隔离会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疏离和民族关系的紧张,而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与交流往来则会增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居住隔离会使独居的少数民族产生相对被剥离感,进而不断增强民族对立意识。社区是当代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和基本社会组织,这种互嵌式的居住格局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混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民族社区,而是实现各民族有机互动的交错散居。[1]
二、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建设研究的意义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总面积3.1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南部和东南部均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北部属温带干旱气候。县境内有盐碱滩、沙地、戈壁和其他难以利用土地约2.2万平方公里,占阿克塞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较少,多为荒漠草场,载畜能力低,由于过度放牧,草场的退化、沙化、盐碱化问题也很突出。另一方面,当地有较高的石棉矿储藏量,是国内重要的石棉矿产地之一。阿克塞县生活着哈萨克、汉、回、蒙、维吾尔、撒拉、藏族等11个民族。截至2014年,全县常住人口1.06万人,其中哈萨克族37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5%。哈萨克族自治县曾被评为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县市之一,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等殊荣。
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设在博罗转井镇。博罗转井镇海拔2700米,气候高寒、水质差,且处于地震断裂带,人居环境严峻。1995年,国务院批准将县城迁往海拔1600米的红柳湾。从1996年起,县城搬迁的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县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基础与社会设施配套等各方面加强建设,实现了牧民在县城的集中定居,加速了牧区牧民定居和城镇化进程,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缩小牧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有民族新村社区、团结社区、民主社区。社区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人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或者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在阿克塞县有较多的少数民族,社区不仅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便利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在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团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投入大量的建设。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建设由于起步较早,并处于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对其他民族地区和城市中有较多少数民族居住的社区建设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对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建设研究的可以让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建设更多好的政策、方法、方式等推广开,推进其他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嵌入式社区的建设,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现状
目前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有民主社区、民族新村社区、团结社区、金山社区四个社区,现以前三个社区为例进行简介。团结社区是最早建成的,户面积较小,以城镇户口的居民为主,总人口为2160人共720户,以哈萨克族、汉族为主,其他的少数民族为9户,社区工作人员11人;民族新村社区占地40万平方米,共有605户2000多人,包括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居民,社区工作人员10人;民主社区共有居民558户1791人,少数民族居民254户,包括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其余的是汉族居民,社区工作人员10人。民主社区、民族新村社区、团结社区都有齐全的相关的社区设施,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内每一户居民的基本情况都较为了解,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准确有效地开展相关的工作。社区成立“调解委员会”,成员主要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因为少数民族对这些老人都是非常尊重的,所以在民事的调解上是非常起作用的。还动员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服务社区”,以解决一些临时突发的状况。目前三个社区都有着优良的社区环境,居民之间基本没有矛盾。各民族居民都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节日都会一起过,汉族同胞不会在餐桌上摆放少数民族忌讳的物品,汉族居民家里一般都会准备两套锅具,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社区在节庆的时候,请少数民族的妇女帮忙制作节日食物,并且邀请汉族居民和少数民族居民来参加节日,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更进一步增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四、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建设中的各民族关系
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形成,可以是民族和谐交往的结果,也可以是开启民族和谐交往的起点。阿克塞县生活着哈萨克、汉、回、蒙古、维吾尔、撒拉、藏族等11个民族。截至2014年,全县常住人口1.06万人,其中哈萨克族316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8%。哈萨克族是一个勤劳朴实、有着优良传统的少数民族,且有着较好的民族性格。其他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多的汉族在与哈萨克族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渐渐地被哈萨克族优良的民族特征所影响,做到了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做到同吃、同住、同娱乐、同学习、同工作。相对应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对哈萨克族的尊重的也赢得了哈萨克族群众对他们的尊重,从而达到了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各族群众的选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党的群众观点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各民族都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2]做到了相互尊重,可以说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建设各民族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
五、对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阿克塞县嵌入式社区现状看,大的方面已基本成型,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重点是完善发展模式、促进社会进步。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将在县城定居的农牧民纳入城镇社区管理。
由于受现有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搬迁到新县城的农牧民尽管已经在县城长期定居,在用电、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和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与城区居民没有多大区别,但在户籍管理上仍然统计为农业人口,户籍关系仍隶属于各乡镇。这样一来,一些按城市户籍关系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和社区服务项目,这些农牧民不能享受。例如,阿克塞县县城的冬季集中采暖供热等社区服务,目前只普及到城市居民户,搬迁到县城定居的农牧民在冬季往往采取一家一户烧煤取暖。这一方面增加了城市污染,另一方面为了引燃煤炭必须要烧掉一些柴火,这又将对县城周围本来就十分稀少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要通过户籍管理制度的创新或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的实施,把在县城定居的农牧民的需求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围,使他们能够与市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3]
第二,社区工作人员在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工作时要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千变万化,要适应形势,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4]这意味着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树立人文化的宣传理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改变单一的“漫灌式”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多做“滴灌式”宣传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的心理特点,以当地群众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要运用大众化的宣传方式,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手机等,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和创建工作;多开展一些促进民族团结的实体宣传和活动,依靠社区网站、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开辟更多各族群众交流、联谊、互动的渠道。
第三,坚持发展教育,拓宽少数民族经济收入渠道。
提高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是提高少数民族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少数民族生活质量要得到提高,关键还是要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注重教育,鼓励他们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创新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打下坚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工作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在了解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社区发展的长远计划,了解社区失业人员情况,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失业情况,帮其解决就业问题,拓宽就业渠道,如社区就地安排、及时发布各种就业信息,使社区各民族成员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式,转变就业观念,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社区生活环境,维护社区安定团结。
第四,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包括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涉及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如服饰、建筑等,而精神文化层面则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结构中,各民族间是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于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给予充分的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巧玲.关于推动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
[2]李志刚.牧民定居与小城镇建设[J].2014.
[3]李含琳,王成勇,魏奋子.中国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探讨[J].民族研究,2014.
[4]高晓峰.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实践路径[J].当代兵团,2015.
[5]冉腾.阿克塞县牧民定居后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与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调研组负责人:贾东海教授
【注释】
[1]《中国民族报》。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
[3]李含琳,王成勇,魏奋子:《中国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探讨——对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调查与思考》,《民族研究》。
[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民族出版社,第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