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改革开放以来,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四化”的同步发展。食糖进口价格过低,导致国内价格持续下跌,造成糖企全面亏损、蔗农收入下降。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_2015政策热点面对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2014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一)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但也是“短板”

2014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平稳较快地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相反,一些国家没有协调好“四化”关系,忽视了农业现代化,结果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的情况,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现代化进程受阻。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的讲话所说,当今世界,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高,而那些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农为邦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更多、过程更复杂,是现代化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农业现代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发展顺利,劳动力才能转移出来,才能更好促进城镇化发展。如果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工业化、城镇化也将受到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四化”的同步发展。同时,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压力明显加大,挑战前所未有。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指出,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国内粮棉油糖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对提高农业效益、维护农业产业安全带来新挑战。

一是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随着劳动力、土地、环境保护等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成本快速上升。2006—201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籽、甘蔗价格年均涨幅均低于同期成本涨幅,到2013年我国大宗农产品国内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价格。2014年前5个月,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食糖国内外价差分别为每吨318元、451元、924元、1484元、7078元、2766元。

二是关税的防火墙作用受到削弱。近年来,主要农产品进口税后价低于国内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价,关税的防火墙作用受到削弱。这导致边收储边进口,政策成本过高。2013—2014年度我国临时收储玉米6919万吨,临时收储棉花629万吨,每吨棉花库存1年的利息和维护成本在2000元左右。临时收储菜籽油高达600万吨,若按当前市场价格销售,价差损失超过150亿元。食糖临时收储库存累计500万吨左右,隐亏估计超过200亿元。

三是进口对国内农业产业影响加深。受价差驱动,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激增。“大豆之殇”是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典型表现。我国大豆种植户均面积小,难有规模效益,生产成本比美国高30%以上。由于大豆市场高度开放,国内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低,导致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食糖进口价格过低,导致国内价格持续下跌,造成糖企全面亏损、蔗农收入下降。虽然当前我国粮食进口量并不大,但由于进口受国内外价差驱动,国内粮食产业发展受到威胁。2013年,越南籼米价格低廉,国内企业进口动力强劲,造成南方籼稻库存积压、销售困难。玉米国内供给和库存充裕,但仍然保持一定数量的净进口。

(二)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做强农业,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第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二是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三是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第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另一方面,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能单纯理解成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土地兼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和联合或土地托管等方式,扩大生产经营面积;可以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合作社签订单,按照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可以通过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流通合作社以及其他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供种供肥、农机作业、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几统一”,实现区域规模经营效应。

第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三产融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农业发展正在向这一阶段靠近,这是我国迈向农业现代化、实现提质增效的新机遇。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要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要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让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既能接入加工业的“二产”,也能连接休闲农业的“三产”,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

第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舌尖上的安全”是全体人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加强食品安全,要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要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第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一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第六,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