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浙江制造业总体来看还是“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和质量效益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经济新常态走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是经济转型的基础。为全面了解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状况,浙江调查总队2015年5月在全省选取了制造业样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选取3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
调查内容包括: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意愿、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转型升级的绩效、企业家对政策的评价、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相关建议、企业家预期等。
本次问卷调查范围为全部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按照行业增加值比重采取PPS抽样调查方式。为保证行业数据的代表性,抽样前将部分企业数量较少的行业与相近行业进行合并,合并后形成21个行业类别。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521份。按地区分,杭州市16.9%、宁波市16.9%、温州市12.3%、嘉兴市8.2%、湖州市6.3%、绍兴市10.3%、金华市9.5%、衢州市5.5%、舟山市3.9%、台州市9.3%、丽水市0.9%。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24.7%、中型企业40.8%、小微型企业34.5%。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2.0%、集体企业1.6%、有限责任公司21.3%、股份有限公司14.8%、私营企业36.4%、港澳台投资企业11.3%、外商投资企业12.6%。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制造业企业主管生产经营的负责人。调查主要结论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受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过快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意愿增强,表明浙江制造业进入由低成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期。企业根据自己产业特点和市场竞争状况选择转型方向,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成为制造业企业的首选,从产品到服务实现价值提升是新的方向,但是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还尚未成为大多数企业的路径选择。
调查表明,制造业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品牌建设和管理升级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自主研发成为企业推出新产品的主要方式,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情况明显改善,绩效明显提升。但是,调查显示,浙江制造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调查显示,企业创新人才短缺被认为是妨碍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当前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困难,首先是创新人才缺乏;其次是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支撑;第三是资金困难。此外,同质竞争和新产品容易遇到仿冒也困扰着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在推进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迫切期待政府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评价较为乐观。经济、政策、文化、法律和社会舆论环境评价较高,但市场竞争环境偏于负面。这表明,一方面,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推动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也给转型升级带来挑战。企业对政府推进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给予很高的评价,政府在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所需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期盼政府能够在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加大转型升级政策落实力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快改革。
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持续的创新和投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坚守。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企业家精神是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浙江制造业行业的企业家愿意坚守实业,也愿意自己的子女将来成为企业家,多数企业家的子女愿意继续从事实业。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一)转型升级意愿
目前,浙江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一方面,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容量压力加大,低成本制造优势逐渐削弱;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加剧,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和“再工业化”,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明显。浙江制造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需要改造升级,以重塑浙江制造新优势。调查表明,浙江制造业企业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转型升级意愿很强。关于“贵企业有无转型升级意愿”,调查结果显示,71.4%的企业家选择了“有意愿”。
按行业分,“有意愿”比例居前的有烟草制品业1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81.8%、通用设备制造业81.2%,比例居后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56.4%、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和制鞋业57.6%。显示不同行业对转型升级迫切性认识不一致,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行业转型升级意愿要较传统制造行业高。
从其他分组看,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有意愿”比例最高为股份有限公司85.8%,最低为集体企业58.3%;按规模分,大、中、小微企业呈递减趋势,分别为84.8%、74.8%和57.8%;此外,从特殊分组看,上市公司有非常强的转型升级意愿,比例高达89.5%。调查数据表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对转型升级的意愿更强,经济新旧动力转换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制度变迁。
(二)转型升级原因
关于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本次调查设计了6个选项,由企业家从中最多选择3项。结果显示,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中,“行业竞争激烈”(69.7%)高居首位,其次为“企业成本过高”(41.1%)、“发现新的市场机会”(39.1%)和“新产品或技术研发成功”(34.4%),而“市场萎缩”(22.4%)和“行业发展前景暗淡”(12.0%)影响较小。
分组分析显示,50.1%的大型企业和57.3%的上市公司选择了“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作为转型升级的原因,远高于平均值39.1%;另外,上市公司中有46.0%还选择了“新产品或技术研发成功”作为转型升级原因,也远高过平均值34.4%(如表11-1所示)。
表11-1 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续 表
数据表明,当前制造业各行业前景良好,市场尚无萎缩迹象,但企业普遍承受着激烈的同行业竞争压力与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市场“倒逼”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抓住新市场机会与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方面,上市公司群体与大型企业群体明显高过其他群体。
(三)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当前关于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众说纷纭。为摸清企业自身的选择,我们对部分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面访,确定本次调查的8个选项,由企业家从中选取对本企业最为可行的路径(最多3条)。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家对于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明显集中于“产品创新”(65.7%)与“技术升级与创新”(60.1%)两项,在各项分组中分别居首位与次位,且在各个分组群体内,选择率全部超到50%以上。
其余6个选项的选择率在任何分组中均未达到50%,但上市公司与国有企业对于“企业间资源整合”的选中率分别达到47.3%和43.3%,显示出该两群体企业拥有跨企业整合资源,形成协同效应的特殊优势。
表11-2 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续 表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评价
(一)转型升级投入强度
为测算企业在转型升级上的投入强度,本次调查从自主研发、设备升级、人才引进、品牌建设、管理升级等5个投入方向上,询问企业家当前是“明显增加”“有所增加”“基本持平”,还是“下降”。
调查结果表明,在各个方向上,投入明显增加的企业比例约20%—30%,有所增加的比例约40%—50%,持平的比例约20%—40%,而下降的比例极少,仅1%—2%。
将明显增加比例与有所增加比例简单加总后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企业投入强度最大的是管理升级(78%),其次是设备升级(76%)、自主研发(73%)、人才引进(65%),最后为品牌建设(59%)。
按企业规模分的数据还显示出一条规律,即当前企业的转型升级投入强度大致与企业自身规模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大,投入强度也越大。此外,上市公司群体也显示出很强的投入力度,与大型企业相近,如表11-3所示。
表11-3 转型升级投入强度
(二)转型升级绩效
为衡量企业家对于自身企业转型升级绩效的评价,本次调查从市场竞争力、生产情况、盈利状况、用工数量等4个方面,询问本企业近3年转型升级的绩效是“显著改善”“改善”,还是“没有改善”。
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在以上4方面自评“显著改善”的企业约10%—20%,“改善”的约50%—60%,“没有改善”的约20%—30%。
将“显著改善”比例与“改善”比例简单加总后进行对比比较,可以发现,企业家自评经过转型升级最得到改善是生产情况(84%),其次是市场竞争力(82%)、盈利状况(71%),最后为用工数量(64%)。
按企业规模分解的数据显示,转型升级绩效大致与企业规模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大,绩效改善比例也越高。换句话说,转型升级在绩效上有规模效应,这应该就是前述的企业转型升级意愿与投入强度均与规模成正比的客观原因。
此外,上市公司群体显示出很强的转型升级绩效,虽然投入力度与大型企业相近,但绩效却更胜一筹。如表11-4所示:
表11-4 转型升级绩效自我评价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关于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本次调查设计了5个选项,由企业家从中最多选择3项。结果显示,总体上,对于转型升级难点的认同,“缺乏管理人才”(49.8%)、“缺乏技术”(47.4%)、“缺乏资金”(44.2%)3项最为突出,“担心产能过剩”(33.7%)、“担心新产品被仿冒”(23.8%)认同率较低。
分组分析显示,最渴求管理人才的是上市公司群体,比例达到61.3%;最渴求技术的是中型企业,比例为51.5%,既高过大型企业,也高过小微型企业,原因可能是相对而言,大型企业已经掌握着更多的技术,小微企业则技术需求稍低;最渴求资金是小微企业,比例为57.8%,此外48.4%的国有企业也勾选了缺乏资金;在普遍不太担心转型升级后产能过剩问题的情况下,国有控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勾选产能过剩问题的比例仍达到了54.4%和48.4%,原因可能是制造业中,国有经济成分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更多地处于产能过剩的企业。
资金问题反向分析看,最不缺钱的是上市公司群体,仅23.3%勾选了资金问题;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仅32.2%勾选了资金问题;此外,企业规模越大,越不缺钱,大型企业勾选资金问题比例为33.9%,中型企业升至39.4%,小微型企业则猛升至前述的57.8%。
表11-5 转型升级困难认同
续 表
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期盼
(一)宏观环境评价
为了解制造业企业家对宏观环境的评价,本次调查将宏观环境分解为经济体制、法律体制、政策体制、社会舆论、文化环境、市场环境等6个方面,由企业家分别从“乐观”“一般”“不乐观”3档中选择1档。
结果显示,当前企业对宏观环境整体评价较为乐观。以上6个方面中,有5个方面的乐观比例远远超过不乐观比例,仅市场环境方面,乐观比例稍小于不乐观比例。
表11-6 样本总体对宏观环境评价
注:本表把乐观、一般、不乐观3项比例分别以1、0.5、0为权重加权平均计算为扩散指数,以此衡量样本对各个宏观环境方面的乐观程度。直观理解,当样本全部为乐观时,扩散指数为100;乐观比例等于不乐观比例时,扩散指数为50;全部为不乐观时,扩散指数为0。
为了对企业家乐观程度进行更为简捷的度量,本次调查引入采购经理指数(PMI)计算中的“扩散指数”方法,将乐观、一般、不乐观3项比例分别以1、0.5、0为权重,加权平均成单个扩散指数。在此处,扩散指数为100%时代表完全乐观,50%代表乐观比例与不乐观相等,0%代表完全不乐观。居中的50%为平衡水平,是样本整体偏向乐观或不乐观的分水岭。按扩散指数衡量,企业家感觉最为乐观的宏观环境方面是政策体制(65.1%),其次是法律体制(63.2%)、文化环境(60.2%)、经济体制(58.3%)和社会舆论(57.9%)。市场环境的扩散指数为49.8%,微低于50%的平衡水平。
(二)政府措施评价
当前各级政府为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为了解制造业企业家对政府支持措施的评价,本次调查将政府措施从支持内容上分为技术信息、资金、吸引人才等3个方面,由企业家分别从“好”“一般”“有待改进”3档中选择1档。
结果显示,企业对政府措施整体评价较为乐观。以上3个方面,评价为“好”的企业比例均大幅超过“有待改进”比例。
表11-7 样本总体对政府措施评价
注:本表中扩散指数计算方法与表11-6相同。
将评价的3项比例分别以1,0.5,0为权重,加权平均成扩散指数后进行衡量,3方面政府措施所得的扩散指数均在50以上,说明企业家在整体上,对有关政府措施评价均偏向正面。其中,评价最为正面是“提供技术信息支持”(62.0%),其次是“提供吸引人才支持”(55.3%),最后是“提供资金支持”(55.4%)。
(三)转型升级环境不足之处
为了解企业对于政府政策的需求,本次调查向企业家询问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环境有哪些不足,并设计了6个选项,由企业家从中选择。结果显示,总体上,对于转型升级环境不足的认同,“市场机制不完善”(60.6%)高居首位,其次是“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31.4%),而后是“企业主体不突出”(25.0%)、“行业共性技术支持不足”(24.0%)、“知识产权保护不力”(22.0%)三项,“行政管理体制与准入制度制约”(15.1%)认同率较低。
分组分析显示,除极个别数据外,各企业群体在6个选项上的认同率均与总体水平非常接近,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说明以上6个选项的认同率及其排位,基本上是各企业群体的一致看法。
国有企业群体的部分数据与总体平均有显著差异。国有企业对于“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认同率为38.7%,为各企业群体最高值,高过总体平均7.3个百分点,而对“企业创新主体不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两项认同率分别仅6.5%和9.7%,又明显低过总体平均20%的水平。数据差异的深层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对政府扶持政策有较多的“等靠要”和不满足。
表11-8 转型升级环境不足
(四)对政府的建议
征询建议是探明企业家对政府期盼的有效途径。本次调查向企业家提出了“您对政府在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方面的建议是什么”的问题。该题是本次调查中唯一的一道开放性问题,有建议的话要求手写答复。调查结果显示,有26.9%的企业家回复了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所有建议中,长度超过50个汉字的比例达16.4%。从调查经验看,回复率和长率超50个汉字回复比例均属于较高水平,说明转型升级也是企业家群体中的热点问题。
建议属非结构性的文本信息,较难进行常规数量分析,本次调查共收集到400多名企业家的建议,信息量非常大,也难以进行人工判别分析。在阅读所有建议的基础上,课题组另辟蹊径,使用了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以挖掘企业家所提建议的内涵价值。方法如下:一是拟定关键词列表,逐一交给数据处理程序进行匹配运算(即某建议是否包含某个关键词),然后由关键词匹配比例来近似代表建议所涉内容;二是根据关键词列表人工筛选代表性建议。
根据匹配运算结果,匹配比例居于首位的关键词为“政策”,提出建议的企业家中,有39.9%写到了“政策”两字。其次是“资金”,匹配比例27.6%。其后分别是“人才”,匹配比例16.4%;“税”,匹配比例13.7%;“市场”,匹配比例12.7%。“信息”与“审批”居于最后,匹配比例分别为8.6%与4.2%。比例如表11-9所示,代表性建议也一并列在表中。
表11-9 企业家建议分类
注:因同一建议可与多个关键词匹配,匹配比例合计超过100%。
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希望
企业转型升级的决策主体和执行者是企业家,政府扶持政策最终要体现在企业家的主动选择上,因此,企业家的精神状态对于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同时,当前第一代企业家逐渐接近退休年龄,子女接班问题日渐浮出水面,该问题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省尤为重要。为此本次调查在企业家自我价值认同与子女接班上各设计了两道问题,由企业家分别从正面(“是”)、中性(“无所谓”)、负面(“否”)3个选项中选择1个。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当今制造业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制造业企业家在整体上仍对自己的事业和自己选择的企业家之路持正面评价。表明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较强,愿意长期投入和坚守。对于“自己的事业是否有意义”一题,83.6%的企业家选择了“是”,而“无所谓”的比例为15.2%,“否”的比例则低至1.2%。将以上3项比例分别以1、0.5、0为权重,加权平均成扩散指数进行衡量,可知企业家总体在该题上所得的扩散指数高达91.2%,离百分百的正面评价距离并不远。对于“再给一次机会是否仍愿做企业家”一题,正面回答比例(77.7%)也大幅高于负面回答比例(10.4%),扩散指数达83.7%,远远高过50%平衡线。
对于子女接班问题,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出积极信号。对于“是否愿意子女做企业家”和“子女自身是否愿意做企业家”两题,正面回答比例达到40%—50%,负面回答比例则不足20%。根据扩散指数衡量,两题扩散指数分别为69.8%和65.0%,均高过50%平衡线。
表11-10 企业家自我评价及子女接班问题
注:本表中扩散指数计算方法与表11-6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