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预防青少年吸毒的综合对策体系

预防青少年吸毒的综合对策体系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阶段,我国对于青少年吸毒问题的关注力度仍然不够,对于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仍存在很多的不足。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大力加强禁毒宣传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青少年则是重中之重。同时,建立健全保护青少年的法律制度。青少年是弱势群体,如何给予他们特殊的法律保护,防止他们的权益被侵害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吸毒问题上,在社会大众将
预防青少年吸毒的综合对策体系_挑战·创新·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文集

随着禁毒斗争的不断深入和毒品形势的发展变化,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后简称《禁毒法》)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防范毒品问题发生、减少吸毒人员的增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相比,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如一些地方、部门重打击、轻防范,对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禁毒宣传教育领导体系、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有待进一步增强,效果评估和竞争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理念、方式、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毒品形势,针对青少年、流动人口以及合成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仍是薄弱环节,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28]

预防青少年吸毒,必须进一步贯彻《禁毒法》,实施“预防为主”的禁毒方针,落实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等18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印发〈关于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全民禁毒教育实施意见》,教育部《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等文件精神,结合当前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探索禁毒宣传教育规律、特点和有效形式,破除制约禁毒宣传教育的一些桎梏,全面推进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现阶段,我国对于青少年吸毒问题的关注力度仍然不够,对于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仍存在很多的不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对于国家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完善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

1985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经(修正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议定书)修正的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1989年,我国加入联合国《1988年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我国与毒品有关的法律法规也依据这些条约的规定不断完善。1990年全国人大颁布《关于禁毒的决定》,1997年修订的《刑法》247~257条完善了毒品犯罪刑罚,2005年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71~73条完善了毒品违法行为的处罚,2008年颁布实施《禁毒法》。国务院也先后发布《戒毒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但是,相关政策、法律还有待补充、调整和完善。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从20世纪90年代起,毒品在我国死灰复燃,而且毒品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由一个毒品过境国变为毒品消费大国。面对如此严峻的毒情,我国加大对禁毒法制的建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禁毒法律法规。截止到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禁毒法》为核心,刑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配套的禁毒法律体系,对于惩治毒品违法犯罪,遏制毒品蔓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世界毒潮泛滥的影响,我国当前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与毒品违法犯罪斗争之路漫长,遏制毒品蔓延更是任重道远。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并颁布实施了规范禁毒工作的基本法律——《禁毒法》,但还有待于尽快完善《禁毒法》的配套法规建设,如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应尽快颁布“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办法”等;逐步完善《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与毒品相关的条文规定;要特别加强对新型合成毒品的立法,如“合成毒品医学成瘾标准”“防范合成毒品危害办法”等,这样才能实现对新型合成毒品蔓延的有效控制;云南地方应当尽量快速修订《云南省禁毒条例》,民族自治州县也应制定或修改地方禁毒条例。

2.加强相关政策指引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大力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从国际禁毒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以及我国禁毒方针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在禁毒战略的预防、戒毒治疗和禁毒执法三大支柱中,预防工作应当处于首要的地位,而对于全体公民的吸食前的预防,特别是青少年的预防显得更为重要。[29]2006年,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在其禁毒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控制毒品的三大领域(预防、戒断、执法)中投入产出比是:在毒品预防教育投入1美元,将为以后的戒毒治疗节省7美元;在戒毒治疗中投入1美元,将为以后的执法活动节省7美元。

《禁毒法》第二章第11~18条专章规定了禁毒宣传教育,强调了各级政府、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禁毒教育上的责任,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家庭的责任。《全民禁毒教育实施意见》强调指出:广泛深入地开展禁毒教育,提高全民禁毒意识和抵制毒品能力,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青少年则是重中之重。《关于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全面推动禁毒教育进社区,提高社区禁毒宣传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不让毒品进校园”活动,全面推动禁毒教育进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远离毒品、健康成长的观念;进一步深化“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全面推动禁毒教育进家庭,完善家庭自我教育、自我防范功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03年春季开始,在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全面开展毒品预防主题教育,实现100%覆盖面。

3.健全相关社会制度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对于预防青少年吸毒行为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意义,我国应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大力度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升学难题,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升学负担;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的质量,保障教育水平。同时,建立健全保护青少年的法律制度。青少年是弱势群体,如何给予他们特殊的法律保护,防止他们的权益被侵害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此外,我国还应该完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杜绝青少年因为就业或生计上的困难而孤立无助、自暴自弃,并错误地借助毒品麻痹自己,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引导、指导和帮助,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30]

(二)改进中观层面的系统教育

社区、学校与家庭是青少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境,其对毒品预防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标签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其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在吸毒问题上,在社会大众将吸毒作为一种可耻的行为时,对于吸毒者的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很多人之所以会吸—戒—吸如此往复,与社会大众,甚至是家人、亲戚、朋友对于他们的看法有关。因此在社区、学校、家庭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改变人们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一次吸毒并不代表终生吸毒,人们不应该根据个体一次的行为就从此把这个人归于哪一类人,从此给他贴上一些已经不属于他的标签。

1.社区毒品预防教育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正逐渐向市民二元社会结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构建说明,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有机合作已经为政府职能的发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帮助。在加强社会管理的理念下,开展青少年吸毒预防教育工作应该以社区为平台,而这也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必然选择。随着人们生活的多样化、价值的多元化,社区作为新的社会稳定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能够更积极地发动各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参与到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

社区在个人成长中有以下功能: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社会参与的功能;相互支持的功能。其中,社会化和社会控制都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化是指社区盛行的规范、传统的以及人们与之互动的价值观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成果指引态度和行为的呈现,会影响人们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权利和责任。社会控制指的是通过法律、规则和规定,以及通过确保它们的实施而保证社区成员依从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是社区代表各种部门机构对个体所履行的功能。因此,社会化的成败和社会控制的有效性都对青少年良好行为和心理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31]

根据上文的分析,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原因纷繁复杂,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结合社区所具有的优势及现阶段的时代特点,把社区作为青少年预防毒品教育的阵地,通过教育、宣传、帮教等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毒的越轨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调用的力量,消除各方面导致吸毒的因素。

社区在预防青少年吸毒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点与社区固有的优势有关。社区居住着各行各业的居民,所以社区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可将这些人力资源充分地运用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依托社区,将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地方。通过各行各业的居民,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社区毒品预防教育深入每个居民的心中,更深入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青少年的心中。社区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法与之相比的环境资源,社区是社区成员居住的场所,社区居民在社区里生活、相互沟通,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禁毒宣传教育,使社区成员了解到毒品的危害,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使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到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推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要进一步深化“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全面推动禁毒教育进社区,提高社区禁毒宣传教育服务能力。继续深化“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结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有针对性地面向社区闲散青少年和进城务工青年开展禁毒宣传教育。依托青少年法律学校、青少年维权服务站、青少年维权服务岗、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学校等阵地,组织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及生活技能训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结合“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和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以社区为依托,针对毒品问题严重地区、城中村、城镇周边聚居常住人员、流动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禁毒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要指导基层组织将社区禁毒宣传教育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配合开展“无毒社区”创建和社区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动员禁毒宣传教育辅导员、社区志愿者、禁毒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等力量,积极参与禁毒教育进社区活动,逐步壮大、活跃社区、热心禁毒教育和戒毒帮教的禁毒志愿者队伍。

要加强社区禁毒宣传教育,落实禁毒防范措施,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站)、宣传文化站、居民会议、市民学校、阅报栏、法制宣传橱窗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网络,发放禁毒宣传教育资料,建立禁毒宣传教育园地,开设禁毒讲座和居民论坛,结合群众性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和“致社区居民一封信”等活动,深入开展禁毒公益宣传。[32]

2.学校毒品预防教育

青少年主要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受学校的影响至深。在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发挥着重要功能,包括发展智力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以及筛选学生功能。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皮亚杰的观点,青少年时期是运算思维走向成熟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的。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通过有计划的阶段式学习,向个体灌输特定的社会价值规范,教育他们学会遵从规范和制度,遵守那些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并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让他们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社会场合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并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进而达到引导其智力和道德发展的目的。[33]

学校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殿堂,因此学校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青少年在学校里接触众多的朋辈群体,行为很容易受到这些朋辈群体的影响,不少的吸毒者第一次接触毒品的场所就是在学校,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毒品知识的教育,加大毒品预防教育的力度。在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有着丰厚的师资资源,而且学校的老师无不经过正规的考试和专门的训练才走上教师这一神圣的岗位,这一点比社区更有优势,更加的专业化与正规化,因此学校是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是所有适龄青少年学习的场所,可以将适龄青少年全都聚集起来,从而增大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普及力度。此外,朋辈群体的存在,对于学校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也有大帮助,通过同伴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在同龄人中获取毒品预防教育的相关知识。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同伴教育活动中心,配备一些活动器材;青少年可以通过自由的方式或者招募的方式形成同伴教育小组,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毒品的相关知识,以及拒绝毒品的有效技巧。

学校汇集着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学生的理解力不同,因此学校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开展符合青少年年龄阶段特点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现阶段,云南省中小学校已经开始讲授毒品预防教育课程,而且中学版、小学版的预防毒品教程也在编纂和试行阶段,这些教程就是结合了小学生和中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

要进一步深化“不让毒品进校园”活动,全面推动禁毒教育进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远离毒品、健康成长的观念。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按照《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要求,分阶段开设禁毒课程,切实做到教学计划、教学材料、课时、师资“四到位”,巩固“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成果;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建立若干所毒品预防教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中学和小学。大力加强学校禁毒师资队伍建设,并将毒品预防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国家督学范畴,确保禁毒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禁毒教育措施落到实处。

要以防范合成毒品危害为重点,把预防毒品和药物成瘾知识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其作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完善生理卫生、生物、历史等相关课程的禁毒渗透教育,逐步建立全面、系统的禁毒教育教学体系。

要加强对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和毒品认知能力的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增强禁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要结合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毕业典礼等活动,组织开展禁毒主题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制作手抄报、模拟法庭、自护教育、参观戒毒所等禁毒教育活动。

要在重点地区建立由禁毒办牵头,由教育行政、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行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青团、少先队等部门、组织和学校负责人、学生家长参加的禁毒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通过选聘校外法制辅导员、开展“小手拉大手、大手护小手”、学生禁毒志愿者等活动,积极推动学校禁毒教育与家庭、社会禁毒教育的有效衔接。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参与式活动的方法,使学生和老师都参与进来,一起通过角色扮演、知识讲解、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游戏等方式来学习和掌握毒品的相关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来实地演练在毒品诱惑面前如何说“不”;通过知识讲解来了解毒品的基本常识;通过共同讨论来解决面对毒品诱惑时应该如何做。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自然要比课堂单纯地讲解毒品知识的效果好得多,也更容易被青少年吸收利用。[34]

3.家庭毒品预防教育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对于个体早期社会化来说,家庭环境因素会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例如家庭在种族、阶层、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特征,父母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等,都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35]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是以血缘与婚姻为基础组成的社会单位,其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要超越其他任何的社会单位。不良的家庭氛围、不当的家庭教育,都会阻碍青少年良好行为的养成,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使其走上吸毒、贩毒、偷窃、抢劫等违法道路。

家庭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吸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家庭毒品预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表现在家长对于毒品知识的缺乏。尽管这些年,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走进大众的生活,但是青少年们能接触到的机会却很少。而且普通大众仍停留在“谈毒色变”的阶段,认为任何与毒品有关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加之部分家长担心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反而会勾起青少年的好奇心,使得事与愿违,所以家长不愿对这方面的知识有过多的了解与掌握,更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其次,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家长对于青少年成绩的关注严重地占据了家长对于青少年行为关注的空间,当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青少年的学业上时,用在其他方面的精力就相应地减少了,从而不能及时地发现青少年行为的异常,导致青少年吸毒行为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上述所说的两点不足,在今后的家庭毒品预防教育中,家长应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相关的毒品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毒品知识教育;家长应该经常关注相关的毒品新闻,将自己看到的毒品新闻变成故事讲给青少年听,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恐吓式教育方式,深入地与青少年分析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对错以及心理反应,与青少年共同讨论如何应对一些未知的情况,共同讨论如何对毒品说“不”。此外,家长应该将关注点从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转移到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上,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吸毒苗头,并给予坚决制止。家长一定要把反毒、防毒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增强青少年抵制毒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警惕,防止青少年误入吸毒的歧途。

社会要进一步深化“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全面推动禁毒教育进家庭,完善家庭自我教育、自我防范功能。以“平安家庭”创建为依托,继续做好“无毒家庭”创建工作,深化“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广泛开展面向家庭的禁毒教育,使毒品预防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进一步扩大“无毒家庭”覆盖面,积极引导家庭成员开展防范涉毒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使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毒品预防教育。以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涉毒家庭和妇女为重点,深入居民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禁毒教育和帮教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和家庭文明指导中心等阵地,组织禁毒志愿者、家长、戒毒专家和青少年参加禁毒讨论会和培训班,提高家庭防范毒品意识,帮助家人战胜吸食毒品的危机和困难。[36]

(三)加强微观层面的防范措施

在毒品预防教育过程中,最关键在于接受教育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个人。要达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目的,就应从青少年自身入手。

1.加强青少年心理疏导

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初期在心理上的易感性和可塑性,以往的研究中谈得很多,但没有把这种心理特征当做他们接触毒品的消极心理品质来看待。今天在禁毒教育的早期干预战略中,我们应当把这些特征看做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他们易感性和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自我意识正待建立但又没有完全建立的时期开展教育。这对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之后或是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形成一种科学对待毒品的态度是有益的。

在青少年吸毒的原因里,占很大比例的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寻求刺激、寻求逃避、从众心理以及无知心理。要转变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就需要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思想上的交流、对青少年学习上的帮助、对青少年生活的关心以及对青少年心理的辅导等,使那些有越轨倾向的青少年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增强青少年拒绝毒品的决心。可以通过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自觉地远离毒品,比如看一部好电影、打一场球赛、听一场精彩的演讲等。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了解,促使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铸就坚实的心理防线。可以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室,开设宣泄室,让青少年在存在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不至于走进“死胡同”。可以开展专门针对青少年某种典型心理的讲座或者演讲,培养青少年的意志以及对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健全,使其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会误入歧途。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文明在不断进步,这要求青少年必须有坚强的自我意识、有足够的活力、有个性、有创新精神、有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而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青少年处于学业紧张、就业压力残酷、生存环境优越、学习相对封闭的氛围中,心理相对敏感、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的能力,缺乏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等,这些所有的失落,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所以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使青少年能够顺利地走出危机,为以后更好的发展继续奋斗。

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其开展法制教育已成为重中之重。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其严格要求自己。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相对成年人来说,其法制观念淡薄,这也成为不少青少年涉足毒品的重要原因。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对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端正青少年的人生目标、促进青少年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其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行为和思想非常重要。青少年正处于学知识的阶段,其掌握知识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不加强法律素养,提升法制观念,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从而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处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这一成长阶段,又伴随着叛逆期的到来,因此,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应该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宣传法律知识;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应该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实际案例的分析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那些已经踏入社会的青少年来说,在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让他们有机会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增加他们参加工作的机会,则可以减少他们涉足毒品的危险。

3.加强青少年行为引导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一切行为方式,并将青少年离轨与犯罪归因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社会化逐渐了解社会准则与规范。虽然社会化本身是一个学习与领悟的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青少年可以掌握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顺利地完成初始社会化;但同时心智发展的滞后又可能会使青少年辨不清真假、善恶,进而容易习得非主流社会规范,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做出离轨甚至犯罪行为。

青少年行为的发展对其人格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较早阶段,行为的正常、健康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掌握个体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此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消除或减少不良的行为问题。个体的行为活动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了解个体的人格发展状况和特点。青少年存在行为问题时,往往表明个体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或周围环境存在着不利因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业学习和人格发展,而且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干扰,严重的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青少年体质不合格是“残品”,能力不合格是“次品”,行为不合格是“废品”。在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时,教师、家长应是“引路人”。其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体现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知方面,有自我意识、自我批评;情方面,有自我体验、自我悔恨;行方面,有自我检查、自我训练;意方面,有自我鼓舞、自我誓言、自我制约等。我们要培养青少年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工作上进行管理和塑造自己的能力,使其能在没有任何形式的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督促,自觉地把“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是行为障碍(Behavior disorder)和问题行为(Behavior problems)。行为障碍是指主要发生于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的行为异常,在程度上比问题行为稍重,更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的意义,一般包括:不良习惯动作,心理生理行为偏异,退缩行为,习惯性品行不端或违法行为。问题行为通常指与情绪和人格有关的、较高级的整体的行为活动问题,在范围和表现形态上,既包括多动、攻击、违纪等外向性行为问题,也包括抑郁、焦虑、社交退缩等内向性行为表现。该行为虽然是心理困扰的反应,但主要以实际的动作和行为来表现,而且常为家庭和社会生活所不能接受。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对他们的行为问题有不同于成人的处理方式,教育和辅导的重点在于积极预防。对于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的辅导,应在充分认识各类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学生表现出或引导其表现出某一正常行为后,应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这种行为以后发生的可能性;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来减少或终止行为;当学生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学生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继续出现;当青少年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采取漠视、不理睬的态度,使其自己觉得无趣,这样效果有时反而更好。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所以,需要通过矫正患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

4.加强青少年禁毒教育

国家药物维持治疗培训基地副主任、云南省药物滥用依赖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张锐敏介绍说,三级预防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策略和体系,而药物滥用的三级预防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药物滥用防治系统。药物滥用的一级预防,是对有药物滥用潜在危险的社区与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和其他易感人群,进行禁毒预防普及宣传教育,目的是提高社会和公众对毒品和药物滥用的免疫力,特别是减少青少年对毒品的好奇心,教育和提醒人们不要去错用、误用或试用毒品。药物滥用的二级预防,是通过专门的部门,由专业人员对处于药物滥用高度影响下的社区和存在的药物滥用人群,进行禁毒预防集中宣传教育,目的是对这部分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控制,以防止他们进一步滥用和依赖毒品。药物滥用三级预防,是由药物滥用防治机构和禁毒戒毒机构的专业人员,对已被诊断为药物依赖的人员进行系统治疗,目的是积极防止和消除药物滥用所带来的对身体和社会的危害。

(1)使青少年学习正确的毒品常识

“毒品”一词是现代社会用语,据说最早出现在欧洲,是人们在了解了鸦片等麻醉药物的危害之后才开始使用的。在一般人眼里,毒品是一种可使人身体受到伤害、精神颓废、病痛死亡以及知法犯罪的毒物。对于种植者来说,毒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可用来换取金钱和实物。在贩毒者看来,毒品就是金钱和利润。在我国,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是毒品;国家管制的其他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亦是毒品。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对此明确做了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列明了123种麻醉药品和132种精神药品。毒品通常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等。[37]

(2)使青少年认清毒品对个体的危害

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使人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吸毒特别是静脉注射,毒品中的杂质及不洁注射器,会引起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血栓性静脉炎、血管栓塞、坏死性血管炎等。很多毒品可以直接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心肌收缩能力、心力储备和体力。采用“烤吸”方式吸毒时,毒品与呼吸道黏膜发生接触;静脉注射毒品时,毒品通过肺部毛细血管床,极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咽炎、肺感染、栓塞、肺水肿等。毒品的抑制食欲作用不仅可引起身体消瘦,还可引起人体某些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从而引起一系列营养不良综合征。吸毒常引起胃肠蠕动减慢,进而引起便秘和肠梗阻。长期吸毒,会造成性功能减退,甚至使人完全丧失性功能,男性会出现性低能或性无能;女性会出现月经失调,造成不孕、闭经。妊娠期间吸毒,毒品可由母血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一般1小时后即可在胎儿体内测出毒品。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患者或感染者的血液、乳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其主要传播方式有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吸毒者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吸毒,使用不洁注射器或共用注射器,都会直接造成病毒的血液传播。注射毒品已被认为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疾病发展的协同因素,它显著提高了HCV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对于毒品滥用如何降低干扰素介导的抗HCV感染的天然免疫抵御作用尚不清楚。[38]

(3)使青少年学会拒绝毒品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会拒绝毒品至关重要。青少年拒绝毒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要进入治安差的场所,即使进入,也要有警觉戒备意识,对诱惑提高警惕,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不轻信谎言,如不轻易和陌生人搭讪,不接收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及饮料,尽量少喝娱乐场所里面提供的饮料,不随便离开座位,不盲目攀比,不追求时尚等;不要滥用药品,如减肥药、兴奋药、镇静药等;遇到无法排解的事情时,要设法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不能沉溺其中自暴自弃,更不能借毒解愁。青少年要坚持做到:坚决不吸第一口;时刻告诫自己,一日吸毒,终生戒毒,吸毒必然毁灭一生;机智地与毒品违法犯罪作斗争。

5.加强青少年社交教育

青少年时期社交需求的发展,促使大多数青少年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倾向于寻求自己认可的同辈伙伴,通过与其发展同伴关系来获得心理支持,满足自己社交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时期,青少年时期与同龄人群体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青少年与同龄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明显变长;与同龄人交往时,逐渐减少了成人的监督;与异性交往的频率逐渐增加;青少年同龄群体的成员增多。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有促进成长的正面功能,也有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负面功能。正、负功能的发挥则与同辈群体的性质及青少年本身的心理调控能力相关。

同辈群体具有以下功能:

(1)社交发展功能。青少年时期的社交需求有了很大发展,而同龄群体是青少年发展社交能力、寄托情感的首选对象。同辈群体促进了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发展,青少年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为他们发展社交能力提供了锻炼的平台。群体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有助于青少年增加对不同类型个体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交往对象的个体特征,逐渐发展出应对各种社会人士、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然而同辈群体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些不良社交能力的发展上,当青少年所处同辈群体的成员大多数倾向于反社会行为时,由此所发展出的社交能力也会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

(2)行为习得功能。青少年走出家庭后,大部分时间与同龄人在一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多地体现出其所在同辈群体的特点。因此,青少年可以从同辈群体中学习到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为年龄相仿,且任务和环境相似,青少年与同辈群体在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从同辈群体中习得行为的效率也要远远高于其他环境。然而,青少年也会从同辈群体中习得不良行为,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增加也凸显了同辈群体在青少年行为发展中的负面功能。

(3)心理导向功能。伴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也紧随其后,并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呈现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青少年在自我意识、智力、道德和情绪的发展上,都明显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然而,同辈群体也会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负面功能。当青少年所属同辈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与家长灌输的不相一致时,青少年在群体内所获得的自我评价不同于父母所给予的评价,且这两种不一致得不到有效处理时,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同一性混乱。[39]

因此,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青少年的交友往往没有原则,没有一个辨别审视的过程,因而容易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让他们知道在一起吃喝玩乐不是真正的友谊,讲哥们儿义气也不是真正的友谊,朋友之交,贵在知心,真正的友谊要靠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谅解去护理,原则去维护。另一方面要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地择友,只有找到真正的挚友,才能使自己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青少年最宜交何友?古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友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就是说,与正直、讲信用、有学问的人交朋友,会得益匪浅;与那种献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会带来坏处。所以,要让青少年真正懂得,在交友的过程中要交益友,不交损友。

在青少年交友过程中,还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交友识友观念。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就是交命运。实际上,人性如水,交友重在识友。要切记“墨水朋友多交”“清水朋友常交”“口水朋友少交”“酒水朋友慎交”“油水朋友莫交”“雾水朋友淡交”“脏水朋友勿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