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省运动员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四川省运动员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运动员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竞技体育运动员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败成因。对运动员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构建提出建议,探讨如何建立起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后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早期社会化的培养模式。
四川省运动员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_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

周红梅[1]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本研究针对四川省内(运动技术学校,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市、县级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早期社会化的现状,以竞技体育“后举国体制”下我国运动员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为主线,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上了解四川省各级竞训机构的运动员早期社会化的基本情况。对运动员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竞技体育运动员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败成因。对运动员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构建提出建议,探讨如何建立起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后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早期社会化的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运动员的早期社会化是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应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运动员早期社会化的培养设计。首要任务是搞好四川省内各竞训机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创设新的教育对策和具体的教育方式。

第二,运动员的早期社会化方式转变应符合转型时期的需要,青少年运动员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和问题在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方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作为竞训队和各级运动学校的各个社会化主体的管理者要从矛盾和冲突中跳出来,转向为运动员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的体育社会权威形象,以完善良好的运动员支持系统为更高层次的目标。

第三,正视运动员的早期社会化中无效的文化传递和使运动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造成的显著后果,充分反思运动员早期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给我国竞技体育带来的各种影响。

(1)青少年运动员早期社会化困境问题之一,是他们在网络上接收了大量的信息。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在内化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时无所适从,对传统文化知识涉猎较少,上一代的知识和规范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导致了无效文化传递问题的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作为社会化主体的管理者和教练应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建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并对其上网浏览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有效地引导青少年运动员上网和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利用网络吸收不断出现的运动训练、竞赛方面的大量新的情报信息和科学研究。

(2)社会化主体出现的社会化偏差和失败,主要表现为使一部分运动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应改变各级竞训队将运动员分为“明星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并区别对待的观念。这样的社会化模式对“一般运动员”来说是不公平的,容易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应该适当加以引导。

(3)一部分运动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退役运动员、从体校毕业的运动员就业难,是使他们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造成的显著后果。运动员早期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给我国竞技体育带来的各种影响,其实也暴露出中国特有体制下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文化素质不高的弊病。建议体育部门对运动员退役后的保障问题采取补偿措施,协同有关部门针对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免费的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建立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制度,以便运动员尽快掌握谋生技能,同时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要“教训结合”。作为社会化主体的管理者和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寄希望于取得一两次优异成绩就一劳永逸;运动员在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思想文化水平也要跟上社会的步伐,要有“两条腿走路”的意识。

【注释】

[1]作者简介:周红梅(1970—),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