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征[1]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四川拥有其中的55个。四川居民的主体是由古代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此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5 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四川省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四川有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彝族是四川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藏族居住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高原地区;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人口基数众多,自然条件优越,四川省境内的少数民族及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为四川省竞技体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才储备和资源储备。
从我国竞技体育整体的格局来看,竞技体育的优势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广东;同时一些体育人才培养大省如辽宁、山东等也保持着传统优势;此外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地区如北京、上海也利用自身的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在提高自身造血机能的同时吸引外地优秀后备人才。这从近几届全运会成绩表上便能得到印证。目前四川省的竞技体育可谓成绩平平,没有优势项目,甚至一些传统项目也在逐渐消退。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四川省经济水平不高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使目前四川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建设出现了问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使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四川省的交通基础设施现状,从当今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四川省尤其是少数民族所聚居的四川省边境地区社会及经济发展程度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四川省拥有巨大的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储备;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历史因素,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所必需的师资力量、器材设备等必要条件难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因素造成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在竞技体育领域选才、训练、保障等各方面都严重脱节的现状,致使少数民族后备体育人才这座宝库未能得到全面和深入的开发。然而四川省的少数民族有着身体素质好、吃苦耐劳等在从事竞技体育事业上的多方面优势,如若今后我们能够适当地在政策上、在关注力度上向少数民族地区有所倾斜,并将我们所掌握的一系列选才、训练、保障等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建设方式投放并普及、落实到四川省的少数民族地区,那么将会为四川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注释】
[1]作者简介:李征(1979—),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