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农村改革,我们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取消了农业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建设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在维护和发展农民生产自主权、自主择业权、人身自由权、村民自治权、社会保障权和土地财产权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其农村改革既面临着全国的共性要求,也有自身的特殊需求。北京特大城市、小郊区的格局奠定了郊区农村发展的基础。
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1333.4万人,农业户籍人口243.6万人,全市人均GDP接近1.7万美元,与世界高收入地区水平相当。京郊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庞大,据估算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0.4万亿元,其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价值高达3.6万亿元,农村宅基地价值高达4.6万亿元,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7790.7亿元。但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仍未破除,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仍然艰巨,农村发展的短板仍然显著。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迫切需要健全农村改革决策支撑体系,加强农村研究智库建设,提升决策咨询研究水平,以科学研究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1989年11月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1990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按照加强农村改革和政策研究、加强农村经管工作要求,专门设立的承担一定行政职能,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作为农村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有关首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以及重点难点问题,为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农村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十二五”时期,中心着眼于加强农村研究智库建设,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决策部署,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郊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推动全市农村改革“新三起来”为主要任务,把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作为政策研究的重中之重,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智库建设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开创了中心调查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把握中心职能定位,树立“大农研”意识,实现了调研工作与经管、区划、信息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心整合了调研、经管、区划、信息工作,加挂了“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牌子,进行了机构调整,明确了职能定位,制定了履职清单,强化了调研工作。调研职责从原先局限于专业调研处室扩展到每个业务处室,调研领域从原先局限于农村经济扩展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了调研工作与经管、区划、信息工作的有效整合。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心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共计189项,其中农村经管类课题为29项,农业区划类课题35项,农业农村信息化类课题17项,有关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都市农业、乡村治理等研究课题108项。
二是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郊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了调研工作定位,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
“十二五”期间,中心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的中长期战略研究中,中心率先提出了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等创新观点;在乡镇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市级重大课题中,提出了加强乡镇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建议;在以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为工作目标的农村经管课题调研中,提出了以推动“新三起来”(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新任务,等等。2011—2015年,中心调研成果获得市级领导批示64次,获得各类成果奖项47项。
三是立足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行农村改革试点试验研究,取得了推动农村改革实践与创新政策理论研究的双丰收。
中心将政策理论研究与改革试验示范结合起来,是“十二五”时期中心调研工作的一个重大创新。五年来,中心与平谷区政府共同创办了平谷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研究试验区;与门头沟、大兴、密云、怀柔等区县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改革试验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促成了平谷区峪口镇“四位一体”产权式农业项目的落地;组建了全市第一家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开展了平谷区西柏店村“美丽智慧乡村”试点工作;搭建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全优质农产品直供直销平台;为拆迁村量身设计了北京首个农村资金信托产品;促成了密云水漳村土地信托项目正式落地;开展了五区六镇乡镇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试点研究等等。这些改革试验课题有力地推动了政策理论研究与农村改革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先行先试价值。
四是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打造有利于调研人才成长的研究平台,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涌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调研成果,培养锻炼了一支新的农村调研人才队伍。
“十二五”期间,中心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调研环境,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积极创新调研工作思路,完善调研工作方式,搭建了更为宽松的调研工作平台。中心先后成立了第一届、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专家库,有效发挥了专家学者的咨询指导作用;实施了课题组长负责制,强化了处室负责人开展调研工作的职责,调动了年轻人员的调研工作积极性;设立了中青年课题,加强对中青年课题责任人的课题服务工作,努力为年轻调研人员的成长创造条件;创立了周末大讲堂,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等中心主管的社团平台,每年举办京台论坛农业交流等活动,扩大对外学术交流联系;开设了农研中心(内部交流学习群)等微信群,推动中心人员跨处室、跨单位、跨领域交流。
五年来,中心在推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调研成果同时,培养锻炼和造就了一批新的农村调研人才。
五是着眼加强农村研究智库建设,建立健全了调研管理制度和流程,推进了调研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十二五”时期是中心调研管理实现制度化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五年来,中心全面加强调研管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调研课题管理办法、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外出调研学习考察办法、参加学术性会议管理办法、对外委托课题管理办法、稿费及专家咨询劳务报酬发放办法、调研课题考核办法等十多项调研管理基本制度,明确了课题管理的开题讨论、中期检查、结题评审三大流程环节,先后两次编印了《调研管理制度与流程汇编》,将调研管理全面纳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调研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中心调研管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实现高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首都特大城市郊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如何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乡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十三五”时期首都农村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给“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北京农村改革提供智力支持,我们将“十二五”期间中心的主要研究成果按不同专题进行了统一汇编,以“北京农研智库丛书”的形式集中出版,目的在于为北京农村工作的决策者、实践者、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我们真诚地期待广大农村工作者共同关注农村改革发展,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献计献策。
由于水平有限,我们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2016年3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