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财政支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财政支持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持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大大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北京市财政支出结构的这一发展和变化,有力地支持了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了财力保障和物质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财政支持_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关键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财政投入比重,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与服务型政府相统一的现代公共财政制度。

近些年来,北京的经济高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人均总产值109600元(约166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般预算收入)3810.9亿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持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大大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在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北京市不断以民生服务为中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北京民生服务支出的总量不断增长。

为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财政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新的科目体系不再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按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设置类、款、项三级,类级科目反映政府的某一项职能,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工作,项级科目反映某一方面工作的具体支出。比如教育是类级科目,普通教育是款级科目,普通教育下的小学教育就是项级科目。这样,政府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在预算上就都能清楚地反映出来。以2006年为分界点,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统计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前后数据也出现了一定差异。

2006年前,北京市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19.5%上升到2006年的21.3%,提高了9.2%。

表2-33 2006年前北京市财政用于民生服务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北京统计年鉴。

2006年后,虽然北京市财政收支结构分类发生了变化,但民生服务支出上升的势头强劲,其占财政支出的规模继续上升,由2006年的459.38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801.52亿元,提高了74.5%。。

图2-6 2006年前北京市民生服务支出情况图

表2-34 2006年后北京市民生服务财政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北京财政年鉴。

2009年,北京市财政支出2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主要支出内容有:教育12.9%、城乡社区事务12.3%、一般公共服务7.5%、社会保障和就业8.3%、医疗卫生5.98%、交通运输5.2%、农林水事务5.0%。

图2-7 2006年后北京市民生服务财政支出情况图

表2-35 2009年北京市财政支出结构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市的财政支出正逐步向服务型财政支出转变,与民生服务相关的支出份额在不断上升。

从支出规模来看,教育、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等项支出合计占到全市财政支出的40%,比2008年提高了11%。北京市财政支出结构的这一发展和变化,有力地支持了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了财力保障和物质基础。

图2-8 2009年北京市财政支出结构图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明显增加,由2006年的111.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71.2亿元,增长了53.1%。自2009年起,北京市财政支出不再单设“三农”这一支出项目,但公共财政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出仍在继续扩大。

表2-36 北京市“三农”支出 单位:(支出)亿元、(比重)%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

图2-9 北京市“三农”支出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