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南
200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胡锦涛要求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2011年两会前夕,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 “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通过加深对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促进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从党和国家领导层到学界的一种共识,根据我国社会结构的现状及时调整社会管理政策,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就业竞争激烈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三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滞后,影响了社会良性运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社会管理入手,研究当前社会结构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合理的因素,促进合理社会结构的形成,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结构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环境及个人道德标准、认识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结构概念。
涂尔干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关系的组合形式,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帕森斯认为,社会结构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多层面的子系统构成的社会系统,包含执行 “适应”“达到目标”“整合”和 “维持模式”四项基本功能的整体系统,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帕森斯非常强调秩序、行动和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列维—斯特劳斯等人认为,结构是神秘的符号系统,社会结构是基本精神过程的表层显现;布劳认为,结构是施加于行动者身上的决定性尺度或外在约束,社会结构是由社会中的人们的分化了的社会地位所构成的多维空间;柯林斯认为,社会结构是“互动仪式链”,它在时间上经由具体环境中的个人之间不断接触而得到伸展,个人之间不断地接触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出现;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人类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如此等等社会结构的概念,体现了研究者从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各方面对社会结构的认识。
中国社科院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在对我国社会结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关于 “社会结构”的概念,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关于社会结构的概念。所谓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1]研究选取了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九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九个方面结构的认识获得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结构的基本认识。
根据以上对社会结构的陈述,可以总结出社会结构存在着一些特点,其中主要表现为:
1.社会结构的静态性与动态性
社会结构是静态与动态的相结合,静态性表明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沿着原有的轨道运行,对行为者产生约束作用。强调社会结构的静态性,目的是解释社会结构的基本秩序,各个子结构是如何组织的,对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的规律进行总结、解释。动态性强调社会结构发展的过程,受一定的规律支配,受外界因素及人的能动性的影响发生变化。经过观察分析及研究等,可掌握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强调结构变化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2.社会结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生物学上如果人们不研究生命体的全貌,就无法对某一器官或某种功能作出解释,某一特定的生物现象只有在与整个机体相比之下才有自己的意义并作出解释。[2]社会结构中,部分构成整体,部分是整体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但部分也是在整体存在的前提下,才是部分,没有整体也就没有部分,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存在着相同的因素,从而能够形成整体,同时存在着相异的因素,形成了各部分的差别,造成了各部分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整体中每一个部分都能反映和含有整体的性质和信息。各部分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会衰减。
3.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及人的主动性建构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通过结构主义或结构,在社会世界本身以及符号系统内 (语言、神话等)存在独立于意识和行动者意愿的客观结构。而这些意识和意愿又能够引导和限制他们的实践和表现。[3]社会结构中核心的要素是人,社会是由人、人的互动交往而成,人构建了社会,形成了一定的结构,结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制约和限制了人的意志,引导着人们的行为,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结构。但同时,人的意识、反思和实践活动又可以消解已形成的结构,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二、目前我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问题
社会结构由当前及以前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新的特征。但是,社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需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的研究,及时发现变化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学者们对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大约滞后于经济结构15年。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的中期水平,但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现在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方面都滞后于经济结构。现阶段调整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2)规范劳动力市场,治理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4)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其中,调整城乡结构是突破口。[4]
清华大学教授李强提出,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 “五普”数据,发现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户籍分野是丁字型社会结构的根本原因。丁字型结构造成了持续的 “社会结构紧张”,社会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太大,社会交换难以进行。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从丁字型结构和结构紧张上得到解释。中国社会要想最终从 “紧张”走入 “宽松”,需要等待丁字型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对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应采取 “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真正实现第一产业就业群体向第二产业转变;第二步,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完成扩大中间阶层的任务。[5]
在社会结构中,社会阶层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从社会阶层上看,“橄榄型”的社会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阶层结构。所谓 “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体,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 “两极”阶层在结构中占的比例较小,而中间阶层占的比例较大。较大的中间阶层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较强的调节功能和对社会利益冲突较强的缓冲功能。因此,橄榄型是相对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模型。
目前我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对我国的社会整体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从社会稳定上看,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差别过大、贫富收入差距过多,促使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为生活进城打工,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在城市中处于边缘位置,不能很好的融入所在的城市中,同时由于金钱至上、消费主义的流行,不断刺激着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但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化及滞后,侵蚀着精神的基础,破坏心灵的宁静,影响社会的稳定。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经济发展优先,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出现失衡,小规模的不适应,也许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开始涌现,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二者的不均衡关系,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这不仅仅是经济结构调整所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出现的 “民工荒”,也就是由于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适应而出现的,经济发展缺乏合适的社会结构的支撑。社会管理中强调的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的管理,基层服务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当前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管理摆到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协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关系,加快社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与机会的配置,以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平衡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当前,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胡锦涛强调,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矛盾,矛盾并不等于冲突,但矛盾为冲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因此需要通过对社会结构形成、运作的分析,提出化解社会结构矛盾的思路,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建设。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人在社会结构之中,行为、互动受社会结构的制约,在结构的指导下生产和再生产结构。同时,人具有的能动性,可根据经验改变思路、改变行为及互动方式,从而改变社会结构,对社会结构规律的把握,有助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对此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有比较全面的解释。他认为人类具有作为行动者的能力,他们可以改变社会组织的性质,因此可以消除任何被认为具有普遍性的法则。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性时改变或再生产了这个结构。[6]“结构是潜在于社会系统不断再造过程中的规则和资源”。规则属于行动者知识能力的一部分,指导人们的沟通互动流,有规范性的规则,具有合法性用以明确指导行动者,以及解释性的规则,解释框架和具体某一情境下行动者彼此心知肚明的规则。资源是物资配置与组织能力,是控制的要素。规则和资源相互关联,在现实中它们同时存在于互动的行动流之中。规则和资源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结构。规则和资源在实践的运作中,离开实践,规则和资源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人类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社会结构体现了人具有能动性的同时受客观存在的制约。
根据结构化理论,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结构中社会阶层、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等变化引起的矛盾,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关键是注重人的能动性、调整相关不适合的规则和资源,概括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现代社会管理是一个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基层社区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7]其中,公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不是社会管理的客体,发挥的作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公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因此应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公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能动性。
第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社会管理的制度保证首先在对于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环节等方面做出调整。在管理主体上,从注重政府单一管理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管理转变,解决政府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发挥多主体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方面,从注重行政管理的强制性向行政管理与协商管理相结合转变,在制定制度、处理问题时,注重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在管理环节上,应将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统一,尤其是事前的管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管理的投入,逐步解决基层公共品短缺现象,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为原则,为社会管理提供配套资金。
第三,注重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管理中基础性作用。现代社会劳动分工细致复杂、生活方式多样、文化价值观念多元等特点,对原有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造成了很强的冲击,“在这种个人主义社会里,首要的问题在于保持最低限度的集体意识,没有这种意识,有机关联就会导致社会的解体”这种集体意识即“共同的信仰和道德准则”[8]。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价值体系的建立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从中找到源泉、根基,学习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对权威的认同感,强化个人的自我约束力,从而达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要求。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 中国社科院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7期
[2] 雷蒙·阿隆,葛智强,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2000:第50页
[3] 乔纳森·特纳,邱泽奇,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2001:第188页
[4] 陆学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
[5]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 “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2)
[6] 【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69、170页
[7] 李培林 .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947174.html.2011年02月18日
[8] 雷蒙·阿隆,葛智强,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2000:第221、2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